前不久,在法國巴黎市郊的聖日耳曼昂萊國際學校2018屆畢業典禮上,該校的中文國際班作為14個語種國際班中「最年輕」的成員班級,迎來了9名首屆高三畢業生。相關國家駐法使(領)館代表、法國國民教育部漢語總督學歐德莉、聖日耳曼昂萊市政府代表、各語種負責人和324名各語種國際班的高三畢業生及其家長參加。
聖日耳曼昂萊國際學校建立於1952年,原來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為其成員國創建的學校,包括幼兒園、小學、初中和高中。建校以來,學校逐步擴大語種範圍,成為以教授多種語言為特色的學校,目前共有美國英語、英國英語、丹麥語、德語、荷蘭語、義大利語、瑞典語、葡萄牙語、西班牙語、挪威語、日語、波蘭語、俄語和中文等14個國際班。多元文化和諧共存、相互尊重、相互學習的校園氣氛,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學生。與此同時,不同成長環境和家庭背景的學生也進一步促進了學校的全球視野和多元化發展。經過近70年的發展,學校呈現顯著的辦學特色。
開放辦學吸納多國文化
聖日耳曼昂萊國際學校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學校成立的當年迎來了400名第一批學生,包括200名來自聖日耳曼昂萊當地的法國學生。學校於1954年和1962年先後更名為北約國際學校和北約國際高中。1966年3月,法國退出北約,致使北約指揮部遷移至比利時,聖日耳曼昂萊國際學校的學生數量驟減2/3。時任校長埃德加·施徹決定依靠僅剩的德語和荷蘭語兩個國際班,吸引「經濟移民」,重新振興學校。1968年,學校擴大至6個國際班,包括德語、荷蘭語、英國英語、美國英語、丹麥語和義大利語。1989年,皮埃爾·梅拉德延續上一任校長的開放政策,開始組建日語國際班,之後與萊奧格裡耶初中合作,奠定了波蘭語國際班的基礎。
隨著國際學生數量的增加,校園建設也得到了進一步擴大,法國教育部前部長賈克·朗參加了新教學大樓的揭幕,法國教育部另一位前部長弗朗索瓦·貝魯參加了新小學的開幕式。與此同時,受到招生名額的限制,聖日耳曼昂萊國際學校積極聯合市內的其他院校開展合作。學生在合作院校接受教育的同時,能夠得到一位或是多位所在國際班老師的輔導。這些學生在合作院校完成部分學業後,從高一開始再進入聖日耳曼昂萊國際學校高中部繼續學習。
雙語制教學強化外語能力
在聖日耳曼昂萊國際學校,學生接受雙語制教學,除學習法國教學大綱規定的所有課程外,還依據各國際班的教學大綱,學習相關國家的語言和文化。初中畢業會考學生們的初中文憑上標有「國際班初中結業(SIC)」字樣,高中畢業會考的文憑上標有「國際班高中結業(OIB)」字樣。
高中結業時,學校要求學生的第一外語水平達到歐洲標準的第三等級,即精通或接近母語。在實際課程中,國際班的學生還學習第二外語和第三外語,在高中畢業時平均可以掌握4門語言。
為確保國際學生的融入,學校為從小學到高一非法語母語的學生開設法語強化班,每班十幾個人的規模。這些學生接受一到兩年法語為第二外語的課程學習,如果一年後其法語水平達到要求,這些學生可以轉入相應年級的普通國際班。所有法語強化班的學生在高二開學之前全部轉入普通國際班。
多國合作保障教學質量
聖日耳曼昂萊國際學校為公立學校,但其中的英國英語班、美國英語班、日語班、瑞典語班和荷蘭語班為私立國際班,每學年收取4000歐元的學費,用於支付教師費用等。大部分國際班為與相關國家政府籤訂協議開設的公立國際班,教師由法國教育部和相關國家政府派送。
在法國漢語教學快速發展的形勢下,2008年根據中法政府籤署的《「法國中文國際班」項目行政協議》,拉沙丹麗埃小學於當年開設了中文國際班。2011年,該中文國際班遷到聖日耳曼讓穆蘭小學,而初中部設在萊奧格裡耶初中。2015年,學生順利升入聖日耳曼昂萊國際學校中文國際班。2017至2018學年,通過筆試和口試,中文國際班錄取了從小學一年級到高中三年級共122名學生。中文國際班有法方教師和中方教師共8名,分別由法國教育部和中國國家漢辦派遣。
今年,聖日耳曼昂萊國際學校的中文國際班首次迎來高三畢業生,並贏得廣泛好評。聖日耳曼昂萊國際學校2018屆高中畢業生中78%的會考成績達到「非常優秀」和「優秀」,並且以中文國際班最為突出。中文國際班2/3的學生評語為「非常優秀」,其中一名學生甚至獲得了全國優秀中學生獎。
(作者單位:中國駐法國大使館教育處)
《中國教育報》2019年02月01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