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國語大學多語種外文門戶網站群

2021-01-11 騰訊大申網

校園多語種外文門戶網站群是上海外國語大學在「網際網路+」時代立足自身多語種辦學特色的創新之舉,是提升國際化辦學水平、增強中國話語海外傳播力的窗口和實施平臺。運行一年多來,該平臺始終明確功能定位,在網站界面互動設計、網站內容生產(包括文案本地化譯寫、外語新聞編譯、多媒體應用等)、網站運營機制、網站對外推廣(包括社交媒體融合)等各方面初步具備了基礎,並取得了階段性經驗,在海外傳播和社會影響等方面已初顯成效。

上外多語種外文網站建設工作得到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親自批示,受到教育部、上海市教衛黨委、上海市教委、上海市新聞辦、上海市外宣辦的高度重視和認可,先後多次來校調研。2015年4月,教育部刊發了簡報,題為《上海外國語大學著力推進外文門戶網站內涵建設》。2015年7月,上外多語種外文門戶網站群作為案例,在教育部高校網絡文化建設工作推進會進行了分享。2015年9月,上外入選教育部高校網絡文化建設試點單位,重點就高校外文網站開展試點工作,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2016年5月,上外在教育部首屆全國高校名站名欄評選活動中,榮獲「全國高校優秀網站」(上外多語種外文門戶網站群)和「全國高校優秀網絡欄目」(上外英語網SISU Today「今日上外」欄目)。

一、項目主題與思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網際網路發展對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提出了新的挑戰,必須認真應對」;「要把網上輿論工作作為宣傳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宣傳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人在哪兒重點就在哪兒」;「要創新對外宣傳方式,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範疇新表述」;「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精心構建對外話語體系,發揮好新興媒體作用,增強對外話語的創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釋好中國特色。」

在「網際網路+」時代,高校可以通過建設多語種、跨終端的外文網絡傳播平臺,發揮自身獨有的專業特色、智力優勢和人才強項,在創新對外宣傳方式、提高國際傳播能力、推動中國高等教育「走出去」方面做出積極的探索和應有的貢獻。

上海外國語大學圍繞「網際網路+」和「多語種+」兩個著力點,以培養人才的多語種網際網路應用能力為目標,以多語種外文門戶網站群和新媒體外文特色欄目為重點,以隊伍建設為抓手,以長效機制建設為保障,發揮學校的專業特色和學科優勢,緊密結合學校的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打造多語種網際網路國際傳播平臺,構建高校數位化國際新形象,努力建設具有學校特色的網絡文化。

二、實施方法與過程

上海外國語大學多語種外文門戶網站群於2014年底學校慶祝建校65周年之際正式上線發布(http://global.shisu.edu.cn),現有英語、俄語、法語、德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日語、希臘語、義大利語、葡萄牙語、韓語-朝鮮語、波斯語、泰語、越南語、印度尼西亞語、瑞典語、荷蘭語、希伯來語、烏克蘭語、土耳其語、印地語等21個外語版本,涵蓋聯合國所有工作語言和主要非通用語種。

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上外以外文網站群建設為抓手,充分發揮學校多語種、跨文化的學科資源優勢,豐富實踐教育載體,充實教學科研平臺,強化人才培養特色,推進創新創業教育,增強國際話語權,構建學校在全球化和「網際網路+」時代的數位化全新品牌形象,提升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影響力,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傳播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

通過機構機制建設、陣地平臺建設、內容產品建設、隊伍能力建設,旨在實現八大目標——

成為提升語言學習實效的基地;

成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抓手;

成為打造新概念新範疇的平臺;

成為提高知名度美譽度的載體;

成為提高影響力認可度的渠道;

成為弘揚中國優秀文化的窗口;

成為引導國際傳播主流的路徑;

成為優化宣傳思想工作的陣地。

在網站建設過程中,上外努力打破「自建自用」、「重建輕用」、「重宣傳輕服務」、「重桌面輕移動」、「重管理輕教學」等當前高校外文網站建設的當務之急,注重創建長效工作體制機制和打造有戰鬥力的人力資源隊伍。

上外以學校人才培養這一核心工作為依託,而語言教學、專業實踐、思政教育又以外文網的建設和運營為平臺,探索出一條辦網以育人為依託、育人以辦網為平臺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1)辦網以育人為依託,語種涵蓋全部語言專業。

我校多語種外文網站目前涵蓋了學校現在開設的所有本科專業教學語種。在21個語種外文網站的日常運營中,聘請了21個語言專業的主課課程(精讀課、寫作課、文化課)中國教師擔任主編,主編負責網站內容的最後審核和發布,由主編組織網站編委,包括聘請外教做顧問,負責語言審校,聘請教師和專業優勢的學生擔任副主編,負責內容策劃和編輯,組建學生供稿團隊。為鼓勵教師和學生積極性,將教師參與外文網站工作計入工作量,將學生在外文網發表的原創作品作為選修課程作業或獲得學分的重要參考依據。

(2)育人以辦網為平臺,創新育人新載體新模式。

2015年1月,學校黨委常委會專題討論了學校多語種外文網站建設,明確了我校多語種外文網站的目標不是為了建設網站而建網,根本目標還是發揮學校的專業特色和學科優勢,把外文網站建設成了學校人才培養的新平臺,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學校將在各語種網站推出SISU-pedia(上外詞條)、SHANGHAI-pedia等特色專欄,並計劃本學期開始組織專業教師帶領學生去中國傳統文化發源地和長三角等開展社會實踐,深入體驗社會基層,用所學語言記錄親眼看到的變化,用所學專業表達聽到的真實故事,然後把這些學生原創的中國故事發表在學校的外文網站上,一舉多得,既豐富了外文網站的內容,又充分實踐了學生課堂所學的專業知識,並且用不同的語言向世界展示最真實的中國故事。

(3)成立專門組織機構,體制機制上尋求突破。

由學校主要領導任多語種外文網站建設領導小組組長,分管校領導任常務副組長,教學、科研、財務等相關分管校領導任副組長,黨委宣傳部、教務處、科研處、學生工作處、團委、各院系等任小組成員。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黨委宣傳部,負責多語種外文門戶網站群的統籌協調,並直接負責英文版主編;教務處、科研處、學生工作部、團委等作為網站建設重要建設部門,依託將各自工作職能與多語種外文網站有機結合起來;各語言教學院係為多語種外文網站的直接負責單位。部門、院系齊抓共管,穩步推進。

建立上海外國語大學多語種外文網站微信工作群,定期召開研討會,及時解決多語種外文網站運營過程中的問題,不斷推出運營新舉措,提升網站影響力和傳播效果。

學校明確了信息審核發布機制,包括中文選題審核、外文譯寫審校、新聞編譯審校、內容編輯更新、多媒體信息上傳等,嚴格按規定程序審核發布來確保外文信息的準確性、權威性。

(4)服務受眾需求,注重用戶情境體驗。

外文網站立足於為用戶服務,完善響應服務與互動反饋機制。國際傳播不能迴避的一個重要原則:知曉受眾的文化取向和認知習慣。在國際傳播和多語種外文網站建設過程中尤其要注意「內外有別」。多語種外文網站的設計要有針對性,明確受眾的文化結構和社會語境,做到讓國外受眾,尤其是青年學生「喜聞樂見」。

不斷思考三個問題,一是開辦外文網站的目的是什麼?(Why?)二是誰會來看這些網站信息?(For whom?)三是想看什麼信息?(What?)深入調研中外網際網路訪客閱讀習慣,西方受眾更喜歡這樣的網站:信息客觀公正、人性化互動設計、頁面簡約、配色合理(如中國政務網站多偏好紅色,西方則更偏好藍色)。

——進行個性化的頁面設計。我校多語種外文網站建設過程中,專門對學校網站的境外訪客進行大數據跟蹤,分析其訪問習慣,根據不同受眾對象瀏覽習慣和文化習性等優化頁面設計。

——技術上採用網站群理念。網站應用HTML5前沿技術,符合W3C標準,支持多語言建站模式,網頁跨屏自適應(Responsive Web Design),在電腦、平板、手機等不同終端顯示不同形式。

三、主要成效及經驗

上外多語種外文門戶網站群上線後,中國國際廣播電臺CRI、新華網、光明網、東方網、澎湃新聞、騰訊網以及《文匯報》《新民晚報》等網絡媒體和報紙都給予了報導。

(澎湃新聞發布《蠻拼的!上海外國語大學上線21個語種的外文門戶網站》)

值得一提的是,法國、德國、瑞士、瑞典、希臘等國的駐華使領館,荷蘭語言聯盟等國際組織通過其官方網站和官方微博進行了報導;烏茲別克斯坦外交部官方通訊社(世界通訊社)網站則多次直接引用了上外俄語網站的網絡評論文章;包括希臘雅典大學、日本東京外國語大學等海外知名高校網站也多次轉載了上外希臘語、日語網站的新聞;西班牙、葡萄牙以及拉美國家多所高校對上外西班牙語、葡萄牙語網站給予了肯定。

(法國駐上海總領事館網站報導上外多語種外文網上線)

(烏茲別克斯坦外交部官方通訊社(世界通訊社)網站轉載上外俄文網評論文章)四、 下一步加強和優化計劃

(1) 打造「文化名片」

網站立足高等教育職能,動態內容以學術人文成果、師生文化活動報導為主體,促進知識普及與資訊傳播,傳遞正能量,展示辦學特色、塑造學府形象。學校將與新華社、CRI(中國國際廣播電臺)、China Daily(《中國日報》)、《環球時報》(英文版)、Shanghai Daily(《上海日報》)、上海外語頻道(ICS)、東方網(英文版、日文版)等合作共建,探索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傳播的新模式,並邀請記者為師生進行業務培訓,並與以上媒體共享內容資源。同時,加強與上海市對外宣傳辦公室(上海市外宣辦)等的對接,請其提供業務指導、業務培訓、開展業務合作等。

(2) 樹立「國際理念」

結合國家「一帶一路」戰略,根據學校非通用語種卓越人才培養計劃,開通沿線國家官方語言和重要方言版本網站,包括匈牙利語、烏茲別克語、烏爾都語、馬來語、波蘭語、捷克語、挪威語、丹麥語等,逐步增加網站語言版本數量至30種,拓展網站全球覆蓋面,提升國際影響力。在擴大網站語言數量的同時,對不同語種實施分類,有側重地建設。

(3) 關注「用戶體驗」

立足門戶網站功能,關注用戶交互體驗和使用習慣,通過訪問者身份的分眾選擇,針對性地推送響應資訊及服務平臺,初步實現個性化瀏覽。同時,開發多語種HTML5微站應用,在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創設多語特色欄目,打造資訊中外轉換信息港和資料庫。在學校現有網絡資源基礎上,升級微信公眾平臺(訂閱號、服務號、企業號),實施統一身份認證,定製多語種HTML5微站,實現校園資訊跨平臺實時同步、跨終端自適應顯示,並為留學生和外籍教師群體提供教務選課、圖書借閱、校園卡充值、項目申請等外文版校園應用服務。

(4) 推廣「建站模式」

上外將抓緊繼續探索外文網站與課程教學有機結合的模式,並計劃為高校外文網站建設提供3方面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包括中國高等教育專有名詞譯寫規範,通用欄目和內容表達規範,管理模式與運營維護規範等。

相關焦點

  • 上海外國語大學:將思政課融入專業課
    上海外國語大學:將思政課融入專業課 發表時間:2016-09-08    來源:新華網字體: [大] [中] [小] 作者:潘旭   2015年3月起,上海外國語大學將開設了第一門
  • 上海外國語大學師生領銜外譯多語種抗疫童書
    近日,「生命樹童書網」多語種童書網站正式上線,《寫給孩子的病毒簡史》《不一樣的春節》《打怪獸的10個方法》等一批中國原創抗疫童書由上海外國語大學師生領銜翻譯為多國語言,免費分享給世界各地的小讀者。  該免費童書網站的創建源自於全球國際兒童讀物聯盟(IBBY)主席、上海外國語大學校友張明舟發起的「全球抗疫童書互譯共讀項目」倡議。
  • 上海外國語大學教師多語種朗誦詩歌 寄語學子
    上海外國語大學教師多語種朗誦詩歌 寄語學子
  • 教育部政府門戶網站又增三語種版本
    為進一步深化我國與越來越多非英語國家的教育合作與交流,教育部政府門戶網站推出了法語、西班牙語和阿拉伯語三個語種版本,即日起上線試運行。至此,加上去年上線的德語、日語、俄語版本,教育部政府門戶網站已形成以英文版為主、6個語種為輔的外文網站群。
  • 上海外國語大學,來了!
    這裡就是上海外國語大學她帶著一堆你聽不懂的語言來了!在上外一年一度的多語種同聲傳譯接力賽堪稱「神仙打架」播放一段外文一位同學將其同傳為中文1956年經國務院批准學校更名為「上海外國語學院」之後發展雖歷經坎坷但所設語種專業也在逐漸豐富直到1994年才正式更名為「上海外國語大學」
  • 【領航新徵程】上海外國語大學:用世界語言表達中國聲音
    10月,上海外國語大學中國外語戰略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梅德明教授在上外面向全校先後開設了《基於習近平總書記立德樹人育人觀的外語課程建設》和《多語能力與全球勝任力:面向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外語學習》兩場講座。
  • 「211工程」的全國重點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
    今天啟航考研高老師給法碩考研的學子們推薦的學校是:上海外國語大學。高老師會從招生專業目錄,院校情況,報考條件,獎學金,分數線等方面帶大家一起了解下上海外國語大學,希望能夠幫助到小夥伴們。上海外國語大學簡介上海外國語大學,簡稱上外,是教育部直屬並與上海市共建高校,國家"211工程"的全國重點大學。
  • 北京外國語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和北京語言大學,哪家最強?
    一、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坐落在北京市海澱區西三環北路,在三環路兩側分設東、西兩個校區,是教育部直屬、首批 「211工程」高校、「985」優勢學科創新平臺高校、首批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學校已開設98種外國語言,歐洲語種群和亞非語種群是目前我國覆蓋面最大的非通用語建設基地,是教育部第一批特色專業建設點。學校形成了以外國語言文學學科為主體,文、法、經、管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格局。學校開設本科專業115個,其中有41個專業是全國唯一專業點。學校現有4個國家重點學科(含培育學科),7個北京市重點學科。
  • 光明日報 | 上海外國語大學:「話語能力」裡築家國情懷
    上海外國語大學努力將教師「我要告訴你」向學生「我想學什麼」轉變,讓教學更加有情、有義、有溫度。2017年起,上外連續三年入選上海市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整體試點校」,於2018年年底實現全校所有外語語種專業課程思政試點工作全覆蓋,2019年實現課程思政課程在所有院系、所有專業全覆蓋。
  • 吉林外國語大學「多語種翻譯+大型國際賽會」志願服務項目
    項目名稱:吉林外國語大學「多語種翻譯+大型國際賽會」志願服務項目  開展項目的時間:1995年  參與項目的註冊志願者人數:10211人  項目負責人:李明麗  項目概述及亮點成效:  吉林外國語大學創辦於1995年,創始人秦和博士高舉「公益性」辦學思想,把志願服務納入人才培養方案,實行全員志願者,學校註冊志願者達到10餘萬人。
  • 上海外國語大學 | 一周新聞速遞
    【MBA中國網訊】上海外國語大學一周新聞速遞:要聞1月4日,上海外國語大學第十四屆常委常委會2019年第一次會議召開。近日,根據上海市教衛系統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會通知,共有283項課題獲2019年度上海學校德育研究課題立項,其中上外共有4項課題入選實踐研究類課題,分別為:高等教育深度國際化背景下上海高校校園文化的建設路徑研究(李杉);外語類高校黨建育人模式新探索——以上海外國語大學為例(胡娟);新時代視域下外語類高校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有效路徑研究(宮維明);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 上海外國語大學錄取分強勢來襲,是不是高得有些離譜?
    上海外國語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該校創建於1949年12月,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興辦的第一所高等外語學府,是新中國外語教育的發祥地之一,是教育部直屬並與上海市共建、進入國家「211工程」和「雙一流」建設的全國重點大學。
  • 院校介紹 | 上海外國語大學
    上海外國語大學(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簡稱「上外」,是新中國成立後興辦的第一所高等外語學府,是新中國外語教育的發祥地之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並與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進入國家「「211工程」和」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的全國重點大學;入選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
  • 北京外國語大學VS上海外國語大學 實力對比,哪家最強
    北京外國語大學和上海外國語大學,兩所高校都是中國語言類大學的代表,一個位於北京,一個位於上海,在地理位置上兩所大學都具備得天獨厚的優勢,本文從多方面對二者進行分析對比,看看究竟誰的實力最強!兩所大學的標籤及屬性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簡稱北外,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位列國家首批「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國家首批「211工程」,是中國外國語類高等院校中歷史悠久、教授語種最多、辦學層次齊全的全國重點大學,被譽為「共和國外交官搖籃」。
  • 上海成立6家國際學生服務中心 開通「留學上海」多語種網站
    央廣網上海6月27日消息(記者吳善陽 通訊員焦葦)上海6家國際學生服務中心及境外人員服務站今天揭牌,「留學上海」多語種網站同時開通。這是上海切實貫徹教育對外開放若干意見的舉措之一,也是建立健全來華留學教育社會服務體系新格局的重要標誌。「留學上海」多語種網站也是全國首個為來華留學生提供除英文以外信息與服務的城市官方新媒體平臺。
  • 語言學類大學的翹楚,上海外國語大學錄取線,符合你的預期嗎?
    上海外國語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該校創建於1949年12月,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興辦的第一所高等外語學府,是新中國外語教育的發祥地之一,是教育部直屬並與上海市共建、進入國家「211工程」和「雙一流上海外國語大學校史:上海外國語大學與新中國同齡,其前身為華東人民革命大學附設上海俄文學校,首任校長是著名俄語翻譯家、出版家、中國百科全書事業的奠基者姜椿芳。後歷經華東人民革命大學附設外文專修學校、上海俄文專(修)科學校、上海外國語學院等傳承變革,於1963年列入教育部全國重點大學。
  • 中國為什麼有這麼多外國語大學
    外國語明明只是文學下的一個分支,為什麼也能成為大學?為什麼只有在東方尤其是中國才會有這麼多的外國語大學,未來這些大學還會光彩依舊嗎?還請關注我們的公眾號,歡迎搜索「浪潮工作室」並添加關注,我們還有不定期紅包福利等你哦一到填報志願的時候,外國語大學總能以各種姿勢得到關注。小語種常年佔據神秘的薪酬榜單前列,被當做是絕對的朝陽行業。不知道要學什麼專業的同學也會被勸著說,多學門外語總有用處。但外國語大學本身就是一個奇特的存在。
  • 「話語能力」裡築家國情懷——上海外國語大學課程思政所有專業全...
    上海外國語大學努力將教師「我要告訴你」向學生「我想學什麼」轉變,讓教學更加有情、有義、有溫度。2017年起,上外連續三年入選上海市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整體試點校」,於2018年年底實現全校所有外語語種專業課程思政試點工作全覆蓋,2019年實現課程思政課程在所有院系、所有專業全覆蓋。
  • 2014年上海外國語大學招生情況問答
    一、上海外國語大學有多少本科專業、碩士點、博士點?        三、上海外國語大學在人才培養方面有什麼創新舉措?       上外緊密對接國家戰略需要,立足多語種、跨學科綜合優勢,積極打造「國際化特色人才培養創新平臺」,開設外語專業卓越人才培養實驗班,推動多語種高端翻譯人才、多語種國際新聞傳播人才、無國界工商管理創新人才、應用經濟學國際創新人才、涉外法律人才的培養。
  • 全國3所知名外國語大學,翻譯人才培養基地
    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為財政部6所「小規模試點高校「之一,國際大學翻譯學院聯合會成員,是京港大學聯盟、中日人文交流大學聯盟高校,設有研究生院,是中國外國語類高等院校中歷史悠久、教授語種最多、辦學層次齊全的全國重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