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東坡肉是什麼味道的?放現在你可能都不吃

2021-01-20 美不美美食

一說起「東坡肉」,我們的腦海中,立刻浮現東坡肉那鮮紅油亮的色澤,香氣仿佛撲鼻而來,在人們的印象當中,東坡肉是一道色,香,味,於一身的上好佳餚。東坡肉方方正正,肥瘦相間,肉皮有著讓人垂涎欲滴的色澤,瘦肉入口即溶,肥肉肥而不膩。就算不愛吃肥肉的人,對東坡肉裡的肥肉,也毫無抵抗力。可是古代東坡肉是什麼味道的呢?

古代的東坡肉,和現代的東坡肉可是兩回事。曾經有一些文章當中有記錄過,古人對東坡肉的評價。那麼古代東坡肉是什麼味道的?清朝的大臣梁章鉅,這位吃過天南地北美食的官員,對東坡肉的評價是這樣的:東坡肉很有名氣,這麼有名氣的一道菜,味道很普通,賣相更普通,肉塊大大小小,肥瘦也不均勻,用水煮了之後,加上鹽,吃起來油膩,做法很簡單,到處都能做,但都不好吃。

可見在古代東坡肉,就是清水煮白肉,現在想想,清水煮白肉壓根不能吃,放到現在,你可能一口都不吃。現在就算是「白切肉」,煮肉的時候,除了鹽,也是加其他調料的,然後切好,吃的時候還要有蘸料。單純一碗清水煮肉的話,放到現在你我可能一口都不會吃。

不但清朝的官員對東坡肉的描述是這樣的,明朝的文人沈德符,這位官二代對東坡肉,也做過描述,這位生於北京,住在江南的官二代,吃遍了天下,當然也吃過東坡肉,他對東坡肉的形容是這樣的,一大塊豬肉,整塊撒上料,蒸得稀巴爛,然後用勺子挖著吃,他對東坡肉的評價是,這道菜是對蘇蘇東坡的侮辱,可見他覺得東坡肉名不符實。

那麼在蘇東坡的那個時代呢?更是簡單粗暴,而且因為當時蘇東坡流放黃州,沒有俸祿,太缺錢,買不起肉,一度煮的就是豬頭。現在的豬頭肉,加了各種的佐料,是滷製而成的,很好吃。可是清水加鹽煮豬頭,現在放在你的面前,你可能一口都不會吃吧。

直到清朝末年和民國初年的四川成都,廚師他們才開始改良了東坡肉的做法,在流傳的一部烹飪手冊裡,清晰地記錄了改良後的東坡肉的做法,那個做法和現在的就大致相同了。首先改成塊狀,然後紮緊煮熟,加上各種醬料,蒸到酥而不爛。直到這個時候,東坡肉才更符合了現代人的口味。

靠譜的美食每天發布,歡迎大家關注【美不美美食】,關注我,下次才能找到我。人生,唯有愛與美食不可辜負!歡迎您點讚,留言和轉發,感謝大家的支持!

相關焦點

  • 現代人每天豐衣足食,古代窮人都吃什麼?我們可能一天都堅持不了
    那麼問題出現了,古代生產力水平低下,老百姓又靠吃什麼來度日呢?想要了解古代中國百姓吃什麼,不妨讓我們先來了解他們平均每天吃幾頓。現在我們國人的習慣大概都是一日三餐,可是古代老百姓可不比現代社會的發達,他們基本上是吃了上頓沒有下一頓,一日三餐簡直是太奢侈了。
  • 古代的東坡肉究竟是什麼味道?
    現在把這盤肥肉端走,換一道東坡肉上來,奇蹟出現了。那些厭惡肥肉和恐懼肥肉的朋友,突然之間就變得毫無抵抗力了。試著想像一下。那道東坡肉,方方正正,塊壘分明,每一塊都切得恰到好處,每一塊都是五花三層,每一塊都閃著紅光,像切開的玉石,像雕成的瑪瑙。更要命的是,這些瑪瑙還是軟的,軟糯,彈牙,飄著濃鬱的香味兒,讓人忍不住就想夾起一塊放進嘴裡。唔?一點兒都不膩呀,明明很好吃啊。
  • 最有文人氣息的一道美食,軟糯宜口的東坡肉,你確定不來一份?
    在熱愛文學的人眼中,古時候的詩人都是不食人間煙火的,但實際上,那些我們讀起來文縐縐的句子,其實不僅體現出了作者的才情,還表達出了作者當時的真情實感,只不過現在的社會比較浮躁和快節奏,人們已經沒有了那種細細品味生活的心情,但是,我們總有靜下來,而靜下來的時候,品嘗美味是最好不過的了。
  • 古代窮人都吃什麼,他們是怎樣吃的?如果是你,可能一口都吃不下
    現在,雞鴨魚肉幾乎已經成了餐桌上的平常菜,吃久了就會膩,所以現在又開始提倡健康飲食,多吃蔬菜。因為烹飪技術的發達,蒸煮炒煎炸讓食物的香味得到充分的激發,做出來的菜也是色香味俱全,大大提高了人們的食慾。在我們現在看來,想要吃一頓佳餚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但是在古代又是怎樣的呢?
  • 古代的窮人都吃什麼飯?放到現在,可能一天都堅持不了
    也許這個問題放大現在並不大,因為我們已經很少有人吃不飽飯了,日常生活也越來越好,甚至頓頓都能吃上肉,但是在古代的時候,大多數平民百姓是吃不飽飯的,特別是一些饑荒年代,很多的百姓都活活餓死。也許很多人會有這樣的疑惑,古代的窮人都吃什麼飯呢?
  • 「東坡肉」和「紅燒肉」區別在哪?口感、味道區別大,弄明白再吃
    導語:「東坡肉」和「紅燒肉」區別在哪?口感、味道區別大,弄明白再吃。提起「東坡肉」,不由得就會想起,宋人東坡先生的那首《豬肉頌》:「黃州有好肉,價錢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很多人認為:「東坡肉」和「紅燒肉」是一種美食,都將東坡肉和紅燒肉淪為一談。確實,不仔細琢磨,是很難分辨出哪是東坡肉,哪是紅燒肉?甚至有人吃了一輩子,也不知道。東坡肉和紅燒肉區別究竟在哪裡呢?
  • 淺談東坡肉:東坡肉的起源,東坡肉的流傳,東坡肉的烹技
    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見《東坡續集》卷十)。依我們現代人的眼光來看,這的確是製作肉食的一種既省工又省料的好方法。那麼古代的東坡肉在烹製方法上有哪些特點呢?宋元明時已無文字記載可查,現在已知的也只有清代文人在《調鼎集》中的相關記載:「肉取方正一塊,刮淨,切長塊,約二寸許,下鍋小滾後去沫。
  • 吃起來香噴噴的東坡肉,大家除了知道和蘇東坡有關,還知道些什麼
    吃起來香噴噴的東坡肉,大家除了知道和蘇東坡有關,還知道些什麼我國是一個文化源遠流長的國家,特別是古代的很多詩人詞人,其中在宋朝,要說誰最有名氣的話,那肯定是蘇東坡了。大家都知道,在杭州西湖,有一個蘇堤,其實就是當時蘇東坡治理水患留下來的。據說蘇東坡治理水患的時候,非常的成功,杭州的老百姓為了感謝他,而且聽說蘇東坡非常喜歡吃豬肉,於是就送了很多的豬肉給蘇東坡,蘇東坡收到肉之後,就叫家裡人全部做成了方塊狀,然後又送給疏通水道的民眾們,大家吃了感覺都非常的好吃,民眾們都親切地稱這種肉為東坡肉。
  • 古代窮人都吃的什麼?說出來你可能不信,換我可能一天都堅持不了
    據說食物對人們來說是最重要的,目前,我們都要求一日三餐。但是在古代,想要一日三餐是非常困難的。宋朝以前,富人和窮人每天都吃兩頓飯。如果對家庭來說很困難,一天可能只有一頓飯,甚至幾天只有一頓飯。宋朝以後,國家的經濟狀況略有改善。對於富人來說,一日三餐沒有問題,但是對於普通家庭來說,就有點奢侈了。
  • 正宗東坡肉的做法你掌握了嗎?肥而不膩,只看顏色都令人垂涎欲滴
    今天給大家分享的美食是東坡肉,東坡肉大家日常生活中都有吃到過,它皮薄肉嫩,色澤紅亮,味醇汁濃,酥爛不碎,香糯不膩,風味獨特,老幼皆宜,但是做法不是簡單的用醬油冰糖隨便煮半小時就出來的紅燒肉,而是正宗在上海杭州蘇州飯店裡才點得到的「東坡肉」。我們一般在家做東坡肉總是做不到那麼美味可口,因為這其中是有訣竅的。所以掌握對了方法,分分鐘你也可以搖身變成大廚。
  • 古代窮人吃什麼?現代人一天堅持不了,網友:古人怎麼活下來的
    在我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吃這一塊一直是最基本的民生問題。由於生產力水平和社會經濟發展條件的限制,古人的食物無法與現在相比。現在我們每頓飯都有魚,肉和日用品。那麼,古人吃什麼呢?。首先,我們來看看古人一天吃多少頓飯。如今,一日三餐已經成為中國人吃飯的基礎,但對於古人來說,並沒有一日三餐這回事。秦漢以前,人們一天只吃兩頓飯。由於農業不發達,糧食產量不盡如人意。
  • 蘇軾、蘇東坡、東坡肉,什麼關係?原來蘇軾才是真正的吃貨
    蘇軾我們應該都不陌生,因為他是唱著「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古代歌手。他是「十年生死兩茫茫」永遠懷念亡妻的情種。是講出「春宵一刻值千金」的風流詩人。但是,林語堂先生說「當提起蘇軾,中國人會親切的會心一笑。」
  • 我們現在吃的美食能流傳至今,應該感謝古代名人,不信你進來看
    導語:我們現在吃的美食能流傳至今,應該感謝古代名人,不信你進來看!哈嘍,大家好,很開心跟大家又見面了,今天我接著跟大家聊一下關於美食的那些事兒。說到美食,相信很多人都很好奇,在古時候生活的人他們都吃些什麼呢?
  • 中國從古代傳下來的美食,曾經登上國宴餐桌,會吃的都是行家!
    中國從古代傳下來的美食,曾經登上國宴餐桌,會吃的都是行家!大家都知道我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國家之一,即使到了現在,依然有許多古代美食出現在我們的餐桌上,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分享一道從古代流傳下來的中國美食,東坡肉,相信許多小夥伴都聽過,在民間被許多來百姓調侃為放大的紅燒肉,雖然從製作方法和口感上都差不多,但是,東坡肉在餐桌上顯得更加有面子,並且相傳東坡肉是蘇東坡發明的,做好的東坡肉色澤亮麗,宛如一顆瑪瑙,吃進口中軟香不膩,吃東坡肉有非常好的滿足感,在家的小夥伴可以嘗試自己做一下
  • 蘇東坡因何創東坡肉?東坡肉是怎麼創造出來的?
    尤其是蘇東坡的詩詞在古代詩詞的地位毋庸置疑的。蘇東坡不僅是一位時詩詞的大家,同樣他也是一位美食愛好者。如果不是東坡先生的創造性發明,我們今天也許就會失去一種大眾化的美食。這種大眾化的美食就是「東坡肉」,蘇東坡因何創造東坡肉?東坡肉是怎麼被創作出來了呢?小編這就跟你說說。謝謝關注!蘇東坡算是宋朝時候較為全才的人物。他在詩詞、散文、繪畫等領域都有建樹。
  • 紅燒肉與東坡肉,你更中意哪個?吃貨:學會做法每天換著吃
    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我喜歡吃肉,不管是豬肉還是雞肉鴨肉,可以說是無肉不歡,而如果論豬肉為主,那可能就是紅燒肉和東坡肉是最愛。而且對於很多吃貨來說,區分這兩種美食,都是有自己心得的。中國人吃豬肉的歷史十分久遠。唐宋時期,豬的飼養越來越普及,豬肉漸漸成了國人消耗量最大的肉食。不過,真正將豬肉的美味發揚到極致的,當屬蘇東坡。
  • 為什麼東北人喜歡的「高粱飴」不含高粱?網友:東坡肉了解一下
    為什麼東北人喜歡的「高粱飴」不含高粱?網友:東坡肉了解一下一提到東北,除了會想到他們那邊寒冷的天氣,就是他們粗獷的性格了,其實東北人也非常可愛,特別是他們小的時候,也和我們一樣喜歡吃糖。最受他們歡迎的就是「高粱飴」這種糖了,這種糖是一種軟糖,非常的有彈性,高粱飴是可以扯很長的,但是現在有很多的假的高粱飴,假的輕輕一拉就斷了,很多人都想知道這種糖為什麼那麼好吃,可是配料表裡沒有一樣食材,和高粱有關係,這種被叫做「高粱飴」的糖,竟然不含有高粱。
  • 豬肉不放花椒,羊肉不放八角,牛肉不配韭菜,究竟是什麼原因?
    當然,不相配不等於忌諱,有人說豬肉怎麼離的了花椒的話,川菜怎麼活,羊肉怎麼離的了大料吶,我就豬椒配,羊料配,也沒什麼不可,你非要片段配一盤,也沒什麼不可,只是這樣做還真的會影響味道純正。我們先說說豬不椒,花椒是我國獨有的產物,它既是中藥,又可作調味品。花椒能「散寒除溼,解鬱結,消宿食,通三焦,溫脾胃」。
  • 古代窮人平時都吃什麼?別再被電視劇誤導了,你或許堅持不了一天
    古代人都吃什麼,可能大家都會想到古裝劇裡面的各種食物盛宴的場面,比如慈禧、乾隆、康熙他們吃的「滿漢全席」,那叫一個美味啊,看得吃貨觀眾們個個都開始流起口水來。好不容易夾住一個小雞蛋,還沒有入口卻因為筷子打滑掉在了地上,還沒有嘗到一兩銀子的味道的劉姥姥為此十分尷尬的感嘆到:「一兩銀子,也沒聽見響聲兒就沒了!」古代一兩銀子對窮人是一筆巨款了,一兩銀子可以換成1000個銅板,而古代窮人每頓飯花的錢最多也就是幾個銅板的錢,所以賈府裡吃的這種一個雞蛋就要一兩銀子的飯菜,古代窮人肯定是吃不起的。那麼,古代窮人都吃什麼呢?
  • 古代窮人平時都吃啥?別再被古裝劇騙了,你可能一天都堅持不下去
    而且許多文學作品也記載了古代的飲食,如我們所知的「滿漢全席」等,那麼古代的窮人又吃什麼呢?從名著中我們可以發現,首先從《紅樓夢》中,紅樓講述的是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興衰,以賈家為例,已有許多關於宴席的場景。如林黛玉出入賈府時,有一次吃螃蟹宴,海棠詩社又有一次,剩下的兩次風別是劉姥姥兩入大觀園時設宴款待。而且最能代表貧富差距的,還要數劉姥姥初到大觀園時的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