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近年各地中高考出題趨勢來看,「大語文」概念已非常突出,一是課外拓展內容增多;二是重視傳統文化積累;三是對考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和思辨能力要求大大提升。告訴我們一個不爭的事實:傳統的每節課上單獨學一篇文章,做幾個固定練習題,出幾道死板且不能打開學生知識面的語文課已成歷史,被稱為「大語文」的時代已悄然成為一種新生事物矗立在我們面前。
一剎間,鼻孔最靈的校外文化課培訓機構高舉「大語文」招聘,不竭餘力地將「宣傳火力」集中在「大語文」上,作為他們招生吸引人氣的法寶,而學校也積極跟進,在授課時間的安排和課程調整上,進行重力傾斜。
從社會到校園,語文科目獨大。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對其他科目會產生那些影響,其他科目的科任老師又該怎樣面對,都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一)
首先我們先談談「語文」與「大語文」的區別
20世紀初,把語文課稱為「國學」課,後來,葉聖陶、夏丏尊二人提出了&34;的概念,才有了大家傳統認識上的「語文」,傳統意義上的語文主要指的是拼音與識字、組詞與造句、現代文閱讀和作文,以語言學習和應試為主要目標,學習的內容主要是語文課本。學生要想在傳統語文中取得好成績,只需一個字「背」,就可解決大部分語文問題,比如:背生字、背詩文、背修辭、背藝術手法、背作文模板等等,還有更讓人肯定的是:當前語文老師講解課文的方法都形成了固定的「五部走」,即學生字、學生詞、找分段、總結段落大意、概括中心思想,是很難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
查閱資料,發現大家對「大語文」是這樣理解的:「大語文」則是用更大的格局和眼光看待語文學習,將語文的學習對象從語言拓展到文學、文化、藝術、歷史等更廣闊的空間,主張語文教育以課堂教學為軸心,向學生生活的各個領域開拓、延展,全方位地與他們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有機結合起來,並把教語文同教做人有機結合起來,把傳授語文知識同發展語文能力、發展智力素質和非智力素質有機結合起來,把讀、寫、聽、說四方面的訓練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接受全面的、整體的、強有力的培養和訓練。
張孝純對「大語文」的解釋
試題上閱讀題大增,內容範圍更廣,目標更全面,客觀題逐漸減少,主觀題增加,對於開放性、主觀性問題的考察越來越多,使學生閱讀從課內伸展到課外,古文和傳統文化分量增加,更加注重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最重要的是要求學生必備閱讀和寫作兩項技能,文字真正變成表述多樣世界,表達多樣思想的工具。
(二)
對其他科目的影響只是利而不是弊
「大語文」時代來臨,語文科目容量大增,幾乎可以說它沒有邊界,向四面八方無限伸展,這點已被產生風向標作用的中高考語文卷證實,如果考生沒有深厚的文學、歷史、哲學知識儲備、是很難甲冠天下。
我們就拿2020年全國I卷作文題為例來說說,材料內容講的是中國著名的歷史典故「管鮑之交」。
2020年全國I卷作文題
猛一看,這不是考歷史嘛!理科生則質疑考題偏向文科生,對他們不公;文科生則說誰讓你們滿腦子只有數字、圖形、方程呢?
審審題,你就明白,這是一道讓考生從故事中的齊桓公、管仲、鮑叔三個人物選一「感觸最深」的一個,進行立意寫一演講稿。細讀材料內容,深思寫作要求,會發現寫作是在考察考生的經史知識、辯證思維、價值觀點、讀書報告(小論文)寫作表達能力等,涉及到的其他科目有歷史、政治等,就是「大語文」。這對歷史、政治科任教師來說,就是「利」。為什麼呢?
語文考到歷史,考到政治,語文老師不得不在講解課本文章的同時,擴充課堂容量,延伸講解課文內容涉及到的歷史事件、辯證的哲學思維(即政治)等,不知不覺中幫助歷史、政治老師完成教學內容,此長彼消,歷史、政治老師肯定樂了。
對數理化老師來說,孩子的閱讀、寫作、語言理解等能力上升,直接結果就是大大促進孩子的審題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做應用題能讀懂題意,寫證明題能表述清前後的邏輯,回答也能表述清計算結果,孩子將來想寫一篇研究性論文也不愁語言表述不清,以致別人讀不懂他的意思。桃李滿天下,個個出類拔萃,逢人可談:某某刊物上發表文章那個人是我的學生,研究出某某先進設備、高科技產品的另個人也是我的學生,那是何等的榮耀。
對外語、科學等其他科目老師來說,孩子的語文成績好,對語法、語句理解快,學起來容易上手,課堂上講解起來也就輕鬆許多。
可能會有人這樣問:「語文科目分量加重,都去學語文了,那能分配多少時間給其他科目?這不是佔用其他科目的學習嗎?」請放心,據權威專家分析近幾年的高考卷得出結論,理科考題難度係數在降低,以圖為證:
網頁截圖
總之,隨著語文閱讀量的增加、考點內容的擴大、延伸,語文將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以前的「學會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時代已經翻篇了,而「得語文者得天下」已是大家的共識。「大語文」的學習,已是大勢所趨,對其他科任老師來說只是利而不是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