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衛視中國藍
有人描述今天的杭州,是「數化世間萬物,一切皆有可能」,數字經濟時代的新理念、新技術正從這裡迸發;有人也想告訴你曾經的杭州,因為白居易和蘇東坡沉醉過的湖山,我們到今天還在觀看……
山水入畫,草木無邊;人以印集,社以地名……六集大型紀錄片《西泠印社》作為浙江廣電集團「紅大東西南北中」人文精品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將於今天登陸浙江衛視,於每周三、周四21:40各播出一集。
是海洋和時光,想在這座城市鐫刻下自己的印記,於是就有了西湖;是歷史和現實,讓紀錄片人拿起了攝影機,帶領著今天的觀眾去時光裡找回自己。
創立於1904年的西泠印社作為我國現存歷史最悠久的文人社團,更是海內外研究金石篆刻歷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響最廣的學術團體,之所以傳承百年而屹立不倒,且成為傳統文化和藝術在近現代轉型過程中生命延續、薪火相傳的保證,西泠印社中究竟藏著怎樣的絕世秘籍?而在高手雲集的金石江湖,西泠印社中人又有著怎樣獨特的表情與風骨?
創新故事表達,挖掘傳統文化的時代意義
2009年,由西泠印社領銜申報的「中國篆刻藝術」成功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在重振金石學、建設國際印學中心以及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國際傳播等方面,西泠印社做出了卓絕的貢獻,對浙江文化走在全國前列與進一步興盛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但這樣帶著高冷範兒的歷史人文題材,對於紀錄片創作者無疑是一次挑戰。在《西泠印社》的拍攝過程中,無數人問總導演許繼鋒:《西泠印社》講的是怎樣的故事?
總導演的回答:故事一開始,先講116年前一群杭州城裡年輕人的事。
今天的先賢,也曾經是那個時代的少年。正是那些年輕人,在金石銘文和甲骨間觸及到了中國文字最早的源頭,發現了中華文化最核心的密碼,這樣的發現讓他們內心充實而自信;雖然經歷了諸般風雨,「創社四君子」不為名利所動,不驚榮辱得失,有著對於中華文化源頭的執著信仰和孤傲堅守;而要了解這些當年的西泠印社中人,紀錄片選擇了實地尋訪、口述等多種形式,並在視覺傳達上做了新的嘗試,將「創社四君子」的後人請到了攝影棚內,已經白髮蒼蒼的他們在一個特殊的空間裡與先人「相遇」,通過講述、回憶、凝視,完成了古今對話的場域設置,也帶領觀眾感受了金石家們的人文風骨。
紀錄片表達形式多元,珍貴影像素材抓人眼球
「人以印集,社以地名」,紀錄片更以情景化的表現方式,寓情於景,借景抒情,講述了西泠印社中人那藏於方寸天地中的家國情懷和人文理想;創作者們還捕捉到了許多細節:一些珍貴的西泠舊影,一張傳世的明朝古琴,一枚歷經戰火的小小印章,利用微距攝影、特效合成等多種手段,讓看似靜態的篆刻藝術生動呈現,同時也賦予諸多珍貴影像資料與古籍文物新的生命,使得這部紀錄片的內容表達極富張力。
分集片名更是個性十足,《君子》《大師》《師父》《衣冠》《兄弟》《刀法》,這其中,有百年西泠創社護社的卓絕初心、名家大師的金石傳奇、顛僕不絕的印學傳承、博大深厚的方寸情緣、冠絕中外的巔峰印記、氣象萬千的鐫刻魅力。
第一集《君子》以甲骨文的發現為引,鋪陳出廣闊的歷史脈絡。這段留傳幾千年的記憶成為了後世驗證前人存在的證據,深入淺出的講述讓漢字的魅力一覽無遺。
紀錄片展示了一段1920-1930年代的杭州舊影和西湖風光。吉光片羽的舊時印象撥人心弦,即便經歷了百年滄桑巨變,風姿綽約的西湖和傲然挺立的孤山依舊未變。這段波光萬頃的西湖舊影也引出了西泠印社「遭遇」的那道難關,他們又是如何度過困境呢?今晚播出的《君子》為你揭秘。
貫通媒體邊界,展現中華文明的獨特力量
六集紀錄片《西泠印社》擷取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經典符號,用全新的敘述傳播手段剖析百年名社的文化基因,展現中華文明的獨特力量:片中記錄了印社中人對於民族文化的堅守,配合絕美的性靈山水,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理念、道德規範;攝製組還專門赴法國、日本等地,探訪印人蹤跡,展現海外社員對中華文明的仰懷,以域外視角巧妙地折射出百年名社的國際影響力。
2018年,為紀念西泠印社建社115周年,紀錄片《西泠印社》就先推出了「特別季」《孤山路31號》,該片在國家廣電總局組織的「2018年度優秀國產紀錄片及創作人才扶持」評選中獲得優秀系列片和優秀撰稿兩個大獎,霍尊演唱的主題曲《湖山記》也熱傳網絡。
時隔兩年,悠揚的旋律再度響起,六集紀錄片《西泠印社》終於亮相,該項目也入選了國家廣電總局2019年度「記錄新時代」紀錄片精品項目。這部作品真正讓人動容的核心,在於其背後所蘊含的人文精神,一件件金石書畫作品,眾多性格迥異卻有著赤子之心的西泠印社中人,都從不同的角度呈現出了華夏文明的博大精深,展現了中華民族具有的非凡創造力和堅定的文化自信。
2020年11月18日21點40,誠意奉獻。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