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節到了,不少學生也為自己的老師用心準備了祝福和禮物。
然而,就在前幾日,一位高一學生在QQ空間裡卻曝光了班主任組織學生送教師節禮物的事情。老師在班級群裡發布送禮投票,雖然設置了「同意」及「不同意」兩選項,但最終都是為了引導學生來送禮,從曝光的截圖來看,涉事班主任在群裡表示:「孩子們要學會感恩,感恩老師的辛苦,表一份心意,這裡我們班統一用班費以班級的名義為全科12個老師分別準備一份禮物,你們就不用再單獨買教師節禮物了。」投票發出後,部分同學提出質疑:明擺著一定要買,為什麼還要投票?也有學生問到是否可以不買。班主任的回應令人瞠目結舌:不準備教師節禮物,就請你轉班。
有人認為班主任其實是出於好心,以班級為單位統一送禮省事省錢。但更多人則覺得,公然強迫學生送禮不能接受。校方也迅速回應,對違反師德師風零容忍,涉事老師已被撤職。其實,近些年,教育部一直三令五申,嚴禁教師違規收取禮品禮金。這種情況下,這位班主任竟堂而皇之要求學生給老師送禮,視禁令為何物?至於「為了給孩子省錢」一說,更立不住腳。我們看到,一些學生本就沒打算送禮,又何談省錢?更過分的是,面對反對意見,其還搬出教師身份壓人,顯然有悖師德、敗壞教師形象。
送禮物原本是自願的事情,一旦加上「強制」兩個字,事情就變味了!另外,教師節到底該不該給老師送禮?
對家長來說,不送禮或禮送輕了心裡都不踏實,擔心自家孩子可能會被區別對待。對老師來說,收了違反規定,不收又怕駁了家長的面子。家長惴惴不安,老師誠惶誠恐,教師節便過成了「焦慮節」。這種情況下,家長給老師送禮,更像是在進行一次功利性的「教育投資」。而在複雜的人情世故中,在物質的攀比中,學生們感恩的真心還會剩下多少?
正如人類學家閆雲翔所說,「禮物饋贈在社會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特別是在維持、再生產及改造人際關係方面」,送禮是一種社交關係的體現。現實中,多數送禮者將自己自覺放在一個「低人一等」的位置上,而雙方不對等的話語權,又加劇了送禮者內心的卑微感。問題是教師和學生(以及其背後的家長)根本就不是上下關係,應當是完全平等的。師生之間的交往應當完全遵照平等與尊重的倫理原則,教師不應尋找高高在上。更何況,班主任對身處三觀形成關鍵時期的中學生,說出上述大言不慚的話,會對學生成長產生不少負面影響。很多腐敗違規行為都發端於微小之處,此事有可能扭曲一些學生的觀念,甚至讓人年紀輕輕就深諳「潛規則」。學生沒有收入來源,送禮會增加家長的經濟負擔,還有可能在學生與家長群體中產生攀比之風。
荀子云:「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對默默奉獻的教師,我們當然要懂得尊重、學會感恩。可這不在於禮的有無與輕重,而在於是否有真摯的心意。這心意,可以是一條簡訊、一個微笑,可以是一張卡片、一盆綠植……家長不要越俎代庖,外界也不要強加幹涉,讓學生直接面對老師,表達他們自己所思所想,才會給老師帶來最樸實的感動,也能還教師節一份本真。
以上就是本期所有內容,歡迎大家觀看記得點擊關注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