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儒」是春秋時從巫、史、祝、卜中分化出來的,且熟悉詩書禮樂而為貴族服務的術士。《說文》:儒,術士之稱。《法言·君子》:通天地之人曰儒。依據可靠的文獻資料,周代初年,曾經協助周武王推翻了商朝統治的周公姬旦,在周朝建立以後,曾經「制禮作樂」,建立了當時先進的政教一體的禮儀制度。但是數百年以後,這套制度逐漸遭到了破壞。春秋時代的孔丘,憂慮當時的混亂狀況,一生恓恓惶惶,希望國家恢復秩序和安定。他是當時最為博學的學者,因而得到許多人的尊敬,被尊稱為「孔子」或「夫子」,人們若稱呼他的名字就感到是一種褻瀆。但是孔子的主張得不到當時國君們的響應。於是,他整理了被認為是古代聖帝明王們創造的文化成果,並且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希望這些文獻能夠成為後世人們行為的依據。經由孔子整理的古代文獻,成為儒經或者儒經的基礎。由於周公姬旦和孔子在禮儀制度和宗教觀念上的重大貢獻,直到唐代,人們還常常是「周孔」並稱,認為他們是兩個最大的聖人,並把儒教的主張說成是「周孔之道」。
儒道佛文化形成的年代與當今,在社會形式、生產模式、生活方式等方面已經絕然變化,人的社會經歷、生活實踐、思想方式等已經絕然不同。因此,其思想內容、文化特色及表現形式等,也與今日存在巨大的差異。由於古今差異太大,令人認識儒道佛文化之時,好似總有迷霧遮眼的感覺。要撥開迷霧,唯有利用較豐富的現代知識作時代性的演繹,運用科學思維作創意性的闡釋。這樣,才能令人對儒道佛文化有更清晰的認識及更深層的領悟,從而推動傳統文化全面復興,為中華文化大復興注入磅礡能量。
長久以來,儒道佛文化的繼承,弘揚及發展受制於兩方面:一.傳承的局限,古代只有少數人有機會讀書及認識儒道佛文化,多數人最多只了解其中通俗的內容,遑論其中深奧的經典。這必然阻礙其廣泛的弘揚。二.知識的局限,古時的知識貧乏及科技落後,儒道佛文化未能得到更為科學、更為精確的演繹。特別是,其中深奧的內容,長期停滯於抽象、玄虛及其固有的詮釋層面。至今,這種狀態基本上沒有改變,難怪會出現種種尷尬的議論。例如,有人說,佛教似宗教又非宗教,似哲學又非哲學,似科學又非科學。還有人,在爭論陰陽五行是否科學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