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9月10日被確立為中國第一個教師節。而在中國古代,雖然沒有教師節這種明確的說法,但是一直都有向老師表達尊重與感謝的類似節日。
說到教師,就不得不提及春秋時代的孔子--中國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歷史上最偉大的教師之一。相傳孔子在世之時,曾教導學生三千,其中較有名的弟子七十二人,被稱為「孔門七十二賢」。
孔子曾這樣描述自己的一生:「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三十而立」對於孔子而言,是開啟自己教書育人的執教生涯。
孔子認為,個性差異主要因後天教育與社會環境影響。因此,他開創「有教無類」的全新教育理念,主張無論什麼樣的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因為貧富、貴賤、智愚、善惡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對象之外。
教學方法秉承「有教無類」「經邦濟世」的教育觀,「因材施教」「啟發式」的方法論,因各人各種不同的性格,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增強教學效果。注重童蒙、啟蒙教育。
孔子創辦私學,廣招學生,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對學校教育的壟斷,把受教育的範圍擴大到平民,順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趨勢。
教育環境艱苦,就與學生共同克服,在樹林中擇一空地,席地而坐,「禮樂射御書數」 傾囊相授。從小一貧如洗的孔子,帶領一群默默無聞的學生,悄然成立了中國第一所「民辦學校」。
孔子還主張「學而優則仕」,學習了還有餘力,就去做官。「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養從政的君子,另其具有較高的道德品質修養,所以他強調將道德教育放在首位。
孔子的思想學說和他的事跡,弟子們各有記錄,後來彙編成《論語》,流傳後世。
孔子去世以後,人們對他尊崇備至,許多皇帝為他追加封號,如「大成至聖文宣王」「至聖先師」等。古人為了表達對孔子的尊崇,每年都會在農曆的八月二十七孔子誕辰這天,舉行規模盛大的祭孔活動。
最早的官方祭孔活動,在漢代。漢晉時期,每年農曆八月二十七,皇帝要率領文武官員去孔廟祭拜孔子,還要邀請太學的老師們入宮飲宴。各地官府紛紛效仿,在地方上組織祭孔活動。這天除了祭奠孔子,還要給老師們放假並贈送禮物。
在唐宋時期,祭孔活動也一直延續著。當時的國子監、書院以及州、府、縣要從本地學校中選拔優秀的老師,並將名單報送朝廷。這些老師可以說是古代的「先進教育工作者」,能夠得到國家的賞賜。
清代,順治皇帝定都北京,他在京師國子監立文廟,內有大成殿,專門舉行一年一度的祭孔大典,並尊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先師」。祀禮規格又進化為上祀、奠帛、讀祝文、三獻、行三拜九叩大禮。
孔子的出現,為整個華夏民族注入了思想與靈魂,照亮了炎黃子孫前進的道路,他在實踐基礎上提出的教育學說及獨創見解,為中國教育奠定了理論基礎,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
孔子是偉大的,教師這一職業是偉大的。歲月如歌,四季輪迴,甘為人梯,終生無悔。哺育鬱郁菁華,成就國家棟梁!
今天,在教師節來臨之際,香港中心向辛勤耕耘的廣大教育工作者們,真摯地道一聲辛苦!祝您,節日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