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教育理論和教學方法,被奉為圭臬,指導了兩千多年的中國傳統教育,而且今天看來,仍然有許多內容與現代教育理念相吻合,閃爍著科學和智慧的光芒。
教育目標是培養君子仁人。孔子認為,通過興辦教育可以對國家和個人,產生巨大的影響作用。《論語·子路》記載:「子適衛,冉由僕。子曰:『庶矣哉!』冉由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即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孔子特別重視學生思想品格和倫理道德教育,並將其放在首要地位。《論語》多次提到要致力於培養「士」、「君子」、「成人」。孔子十分重視德育,智仁勇並舉,而以仁為中心。他的教學內容相當多的是以道德教育為統領。《論語·述而》載:「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其中與操行、道德、禮義有關的內容佔很大一部分。關於這一點,《論語·學而》篇中講得就更明確了:「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意思是說,弟子在家裡要孝順父母,在外要敬重兄長,說話要謹慎、誠實,廣泛地友愛大眾,親近仁德之人。做到這些之後,有多餘的力量,再來學習文化知識。這就是我們今天素質教育所提倡的「育才先育人,育人先育德,育德先育魂」的淵源。
教育對象是「有教無類」。孔子在《論語·述而》中指出:「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就是說,無論貧富、貴賤、智愚,只要帶一束「幹肉」作為「學費」,有志於學,都可以收為弟子,施以教誨。這是一個非常大膽的教育革新。它衝破了此前學在官府,只有少數富家子弟和官宦闊少才享有受教育權利的樊籬,以實際行動打破了「禮不下庶人」的等級制度,倡導平民教育。孔門弟子人數眾多,成分複雜。既有魯國權貴之子孟懿子,又有「貧且賤」的顏淵、仲弓;既有「家累千金,結駟連騎」的子貢,又有曾為罪犯的公冶長。
孔子收子路為徒還有一段故事:有一天孔子走在曲阜街頭,看到一個年輕人,頭插公雞毛,身披野豬皮,帶把劍,像個不良少年的樣子,那就是子路。孔子問他,你怎麼不來跟我學習呢?子路說,何必學習呢?南山有竹,資質非常好,砍下來當箭可以射穿犀牛皮。子路認為自己就是南山的竹子,天生資質很好。孔子對他說,那麼你把南山的竹子前面削尖,裝上箭頭,後面插上羽毛,不是可以射得更深嗎?子路立刻懂了,他說就算我資質好,稍微加上後天的磨練,可以有更傑出的表現。就立刻拜孔子為師。
教學原則是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宋代朱熹對孔子教學經驗的經典概括。《論語·雍也》說:「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對中等以上才智的學生,可以給他講授比較高深的學問。對中等以下才智的學生,則不宜講授高深的學問。孔子非常注意觀察學生,對所有學生可謂了如指掌,學生同樣問孝、問仁、問政,他的回答往往因人而異,繁簡不同。在子路與冉由探討「聞斯行諸?」同樣問題時,他的回答竟然迥然不同,他的解釋是,「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子路好勇鬥狠,孔子就避其鋒芒,諄諄誘導,以禮相待,寬大為懷。使子路幡然悔悟。由此可知,學生千差萬別,教師就應該胸中有數,既不能拾優棄劣,又不能良莠不分,最好是各有所得,統籌兼顧。
教學方法是「循循然善誘人」。「循循然善誘人」就是「啟發式」教學,是孔子首創。《論語·述而》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即學生必須要有疑問,然後老師才加以引導。不能他努力想懂而懂不了,我不去引導;不能他努力想說而說不出,我不去引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即,告訴他一個角落如此,他不能隨之聯想到另外三個角落如此,我就不再多說了。此外,孔子還講究由淺入深,由易到難,以己推人,取譬喻義,學思並重,由博返約等多種誘導方式啟發學生,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
教育目的是「學而優則仕」。孔子曾提出「為政在人」、「舉賢才」的主張。子夏用「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對孔子的教育目的加以概括。儘管對這句話的解釋分歧不小,但將學習與做官緊密聯繫起來,則是毋庸置疑的。做官的人應該是受過教育的人,學習成績優異的人應該被授予一定的官職。教育就是要培養治國安邦的賢能之士。孔子認為,子路果敢大膽,子貢通達事理,冉求多才多藝,從政都不會有什麼問題。《論語·公冶長》說:「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赤也,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公冶長可以讓他到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管理軍費,冉求可以讓他到一個有千戶居民、百輛兵車的地區做地方官,公西赤可讓在朝廷上辦理外交事務,接待來訪賓客。
| 延伸閱讀:中國傳統文化之師道
何謂「道」?古代先賢對「道」有不同的解釋。《道德經》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顯然道是自然、萬物的本原。《韓非子·解老》解釋為:「道者,萬物之所然也,萬理之所稽也。」道是萬物之所以生的總原理,是宇宙、自然、人生之理、之法則、之規律。
「師」,泛指老師、教師。唐代韓愈《師說》指出:「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是人類思想和精神的傳遞者。傳播知識、教書育人是一門偉大的藝術。因此,一個偉大的教師就是一個偉大的藝術家。我國自古以來就有尊師重道的優良傳統。「師」與「道」密切結合。「道之所存,師之所存。」這是闡述作為教師的基本標準,指的是一個教師如果沒有一定的「道」,那就不成其為教師。「道」是「師」存在的基礎和前提條件,「師」與「道」不可分離。
所謂師道,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的師道是指興辦教育的理念和規律。包括教育的目的、作用、意義,教育的內容、原則、方法等。狹義的師道則是指做老師的原理和規律。包括怎麼當老師,怎麼開展教學,怎樣進行德育,怎樣為人師表等。
|視頻:《長大後我就成了你》
作詞:王佑貴
小時候我以為你很美麗,
領著一群小鳥飛來飛去。
小時候我以為你很神氣,
說上一句話也驚天動地。
長大後我就成了你,
才知道那間教室,
放飛的是希望,
守巢的總是你。
長大後我就成了你,
才知道那塊黑板,
寫下的是真理
擦去的是功利
小時候我以為你很神秘,
讓所有的難題成了樂趣。
小時候我以為你很有力,
你總喜歡把我們高高舉起。
長大後我就成了你,
才知道那支粉筆,
畫出的是彩虹
灑下的是淚滴。
長大後我就成了你,
才知道那個講臺
舉起的是別人,
奉獻的是自己。
(建議在WIFI環境下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