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讀名著:孔子《論語》學而第一

2021-02-19 心悅聽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譯文】

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有子說:」孝順父母,順從兄長,而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啊!」

孔子說:「花言巧語,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這種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不是複習了呢?」

孔子說:「治理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就要嚴謹認真地辦理國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誠實無欺,節約財政開支而又愛護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誤農時」。

孔子說:「弟子們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順從師長,言行要謹慎,要誠實可信,寡言少語,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後,還有餘力的話,就再去學習文獻知識。」

子夏說:「一個人能夠看重賢德而不以女色為重;侍奉父母,能夠竭盡全力;服侍君主,能夠獻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說話誠實恪守信用。這樣的人,儘管他自己說沒有學習過,我一定說他已經學習過了。」

孔子說:「君子,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學習可以使人不閉塞;要以忠信為主,不要同與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

曾子說:「謹慎地對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遠的祖先,自然會導致老百姓日趨忠厚老實了。」

子禽問子貢說:「老師到了一個國家,總是預聞這個國家的政事。(這種資格)是他自己求得呢,還是人家國君主動給他的呢?」子貢說:「老師溫良恭儉讓,所以才得到這樣的資格,(這種資格也可以說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許與別人的求法不同吧?」

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因為他無權獨立行動),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合理部分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

有子說:「禮的應用,以和諧為貴。古代君主的治國方法,可寶貴的地方就在這裡。但不論大事小事只顧按和諧的辦法去做,有的時候就行不通。(這是因為)為和諧而和諧,不以禮來節制和諧,也是不可行的。」

有子說:「講信用要符合於義,(符合於義的)話才能實行;恭敬要符合於禮,這樣才能遠離恥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孔子說:「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卻小心謹慎,到有道的人那裡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

子貢說:「貧窮而能不諂媚,富有而能不驕傲自大,怎麼樣?」孔子說:「這也算可以了。但是還不如雖貧窮卻樂於道,雖富裕而又好禮之人。」子貢說:「《詩》上說,『要像對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樣,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講的這個意思吧?」孔子說:「賜呀,你能從我已經講過的話中領會到我還沒有說到的意思,舉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談論《詩》了。」

孔子說:「不怕別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別人。」

相關焦點

  • 錢穆:孔子誕辰勸人讀《論語》並及《論語》之讀法
    讀《論語》並不難,一個高級中文中學的學生,平直讀其大義,應可通十分之四乃至十分之五。讀《論語》可分章讀,通一章即有一章之用。遇不懂處暫時跳過,俟讀了一遍再讀第二遍,從前不懂的逐漸可懂。如是反覆讀過十遍八遍以上,一個普通人,應可通其十分之六七。如是也就夠了。任何人,倘能每天抽出幾分鐘時問,不論枕上、廁上、舟車上,任何處,可拿出《論語》,讀其一章或二章。整部《論語》,共四百九十八章;但有重複的。
  • 品讀論語 —— 看孔子如何因材施教
    (《論語·學而》)他認識到「知人」的重要,因此他十分重視「知」學生,認真分析學生個性,甚至只用一字即可準確概括,足見其備學生之細緻認真。這樣,充分了解學生之「材」,才能因其「材」而施教。如果缺乏了這個必備的前提,何談「因材施教」呢?
  • 小學語文吟誦 | 《論語·學而第一》
    「溫良恭儉讓,仁義禮智信——走近孔子及弟子《論語·學而第一》」講座的後部分內容,今天給大家補述一下。在述課之前,我先給大家發一段視頻,我兒子在六歲半的時候,在小區的一個公益《論語》班裡教大家吟誦,讀《論語》的場景。為什麼要發這一段視頻呢?
  • 切問近思:讀《孔子的學問——日本人如何讀<論語>》
    作為當代日本最重要的一位思想史家,子安宣邦先生歷時六年,與市民一道重讀《論語》,從而完成《思想史家が読む論語——「學び」の復権》(巖波書店2010年),其中譯本《孔子的學問——日本人如何讀<論語>》於2017年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印行。
  • 品讀《論語》學而第一(16)
    品讀《論語》學而第一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 孔子的後代不讀論語唱HIP HOP
    孔子的後代不讀論語唱  「名人之後進軍演藝圈」的風潮,從日本吹向臺灣,孔子的第76代子孫孔令奇,也要出唱片,他唱的可不是「論語」或「子曰」,而是HIP HOP的歌,跳的是街舞;臺灣商界名人孫道存的侄子孫靖,不賣大哥大,而要組樂團,打算於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
  • 論語 | 學而篇第一
    春秋以後,執政之卿亦稱子其後匹夫為學者所宗亦稱子,孔子、墨子是也。或說,孔子為魯司寇其門人稱之曰子。稱子不成辭則曰夫子。」《論語》孔子弟子惟有子、曾子二人稱子,閔子、冉子單稱子僅一見。學:誦,習義。凡誦讀練習皆是學。舊說:「學,覺也,效也。後覺習效先覺之所為」謂之學。然社會文化日興,文字使用日盛.後覺習效先覺,不能不誦讀先覺之著述測二義仍相通。時習:此有三說。
  • 如此讀《論語》|「學而時習」,原來講了這些事?
    《儒吏》所記:"趙普,一代勳臣也,東徵西討,無不如意,求其所學,自《論語》之外無餘業。"人家在《論語》的學習上是真下工夫了。《論語》在封建王朝時期,對所有學子們起到了好大作用。一方面很多人借著對《論語》的解讀中了進士,然後真正地「登堂入仕」了,去完成一個讀書人的使命。另一方面,《論語》是一本能量爆棚的書,讀《論語》會對一個讀書人三觀產生重要的影響。
  • 孔子之道|學而第一,學「道」以致用
    從孔子來看,兩千多年之後的「我」,對孔子而言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從「我」來看,兩千多年之前的孔子,對「我」而言也是志同道合的朋友。讀《論語》,會是令人快樂的事情。孔子說他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隨心所欲不逾矩。這是他在描述悟道、得道的過程。
  • 「跟著騎單車的孔子學論語」H5火了,來考考外國記者學得怎麼樣?
    這句話,用標準普通話你會讀麼?是不是可以輕鬆應對?「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句話,青島話怎麼說?是不是想去求助黃渤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用英語怎麼說?是不是額頭開始冒汗了?「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半句話用俄語怎麼說?是不是已經崩潰了?
  • 楊叔子院士:我讀《論語》的收穫
    其實,《論語》中的詞彙、語句、論述、思維等等早已深入了我國人民生活與思想之中,從「啟發」、「反省」到「溫故知新」、「後生可畏」,到「因材施教」、「有教無類」、「君子不器」、「和而不同」,如此種種,何能勝數。在思考問題或感情沸起時,幼時所受的這些教育內容就自然會在其中。
  • 貴族精神與精神的貴族_讀《論語》
    【作者按】《論語》有各種讀法。這幾天聽了賈志剛的講法,感覺他講的挺有道理,用聽書筆記的方式記在這裡。
  • 莫把《論語》作書讀,這個外國人這樣讀孔子
    原創 小北 北京大學出版社「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可謂是國人的經典啟蒙讀物。《論語》同時也在東亞的儒家文化圈中久負盛名,朝鮮、日本乃至東南亞的一些國家中的高知階層都曾按照孔孟之法治學治國。而在西方社會,人們也讀孔子、讀《論語》。
  • 中學語文吟誦 | 《論語·學而第一》
    我今天述課的題目是:「溫良恭儉讓,仁義禮智信——走近孔子及弟子《學而第一》」講座的部分內容。 首先是學情分析:1、海澱實驗中學本屆初二全年級四百多學生,從初一起由章老師上過5次傳統文化年級講座,其中三次吟誦講座。初步了解了吟誦概念,對平仄相間、平長仄短、入短韻長的律詩及其吟誦方法有了初步感知。
  • 《論語》多讀細品 學修身處世之道
    11月7日,山東財經大學經濟學教授,中國孔子基金會孔子學堂特聘專家王蔚教授應邀走進濱州文化大講堂,在濱州職業學院為大家帶來了精彩講座——《讀〈論語〉,學修身》。
  • 錢穆:自己讀《論語》與勸人讀《論語》乃中國讀書人兩大責任
    錢穆晚年不遺餘力地宣揚孔子思想,給人的感覺是恨不得「把孔子的旗幟插遍全世界」(李零語),為此他十分賣力地勸讀《論語》:「我認為,今天的中國讀書人,應負兩大責任。一是自己讀《論語》,一是勸人讀《論語》。」
  • 讀故事,品《論語》,學學孔子的交友智慧
    我們不妨讀讀《論語》,學學其中的交友智慧。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已者,過則勿憚改。」(《論語·子罕》)孔子說:「要以忠信為主,不要親近不如自己的人。發現自己的錯誤,就要勇於改正。」朱熹在《論語集注》卷一中說:「友以輔仁,不如己,則無益而有損。」顯然,孔子就是要把忠信當做選擇朋友的主要標準,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做朋友,從而遠離缺乏仁德的人。如果發現朋友交錯了,就要勇於改正,避免影響自己的德行或者遭受其他的損失。《世說新語.德行十一》記載了管寧割席的故事。管寧和華歆同在園中鋤草。
  • 《論語》第一章,記載了孔子的三句話
    《論語·憲問》記載,衛國的公明賈對孔子說,公叔文子能夠「時然後言」「義然後取」,孔子深表懷疑,認為這是很難做到的。 「時」字在《論語》中總共出現了十次,並沒有一次作「時常」「經常」講。楊伯峻也不贊同朱熹的《論語集注》把「時」解為「時常」,認為這是用後代的詞義解釋古書(楊伯峻《論語譯註》)。 至於「習」字,仍需作簡單的辨析。
  • 《論語》:孔子的趣味與快樂,能讀懂者寥寥無幾
    朱子說,「讀《淪語》,有讀了全然無事者;有讀了後其中得一兩句喜者;有讀了後知好之者;有讀了後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讀論語手舞足蹈的,愛之深是必然會有的。《論語》常讀常新,朱子說,「頤自十七八讀論語,當時已曉文義,讀之愈久,但覺意味深長。」這就是《論語》的魅力,越是深入,越是曲徑通幽。
  • 讓住在《論語》中的孔子更鮮活
    何偉俊的作品《〈論語〉裡住著的孔子》,既延續他此前平易、親切的講述風格,又增添了解讀《論語》的嶄新視角。作者由表及裡,從人物形象深入人物內心,聚焦孔子的人心、人性、人情,充分發掘他的意趣、洞見與智慧,讓住在《論語》裡的孔子更加鮮活、生動,也讓孔子於當下人的生活有所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