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8-05 14:48:17 來源:網上輕紡城
今年畢業季,上海大學巴黎國際時裝藝術學院的畢業生曹盧健選擇參加畢業生時裝秀,在舞臺上展示自己的所學和所悟。
「這是我們的傳統。」上大巴黎時裝學院常務院長凱文教授日前稱,每名畢業生在學校的最後6個月要設計至少6套服裝,要經過設計界業內人士初步遴選才能過關。正是因為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該學院近7年來保持畢業生100%就業的紀錄。
著力培訓學生創新思維
7月11日下午,上海大學巴黎國際時裝藝術學院畢業秀在上海國際時尚中心開幕,畢業生用服裝展示自己的設計理念。
「這組設計叫做『Two Face(兩張臉)』,是一個人看得見和看不見的兩面。」曹盧健說,「生活不應該是程序化的,我們應該可以打破規矩去生活。」這一理念反映在曹盧健的設計作品上:內外反穿的衣服、有襯衣領子的裙子、捲起來的袖子和褲腿……
曹盧健的設計理念也反映在他對未來工作的選擇上,他選擇和同學一起創業,在桃浦路上開一家服裝藝術公司,「希望能設計生產平價服裝品牌,來改變都市中人們的生活方式。
「今年是上海大學巴黎國際時裝藝術學院辦學的第10年。」 凱文教授說,10年中有連續7年的畢業生就業率為100%,其中92%的專業對口率,每年10%-15%的畢業生選擇創業。對畢業生就業,凱文教授打趣地用「三高」來形容:「畢業生的就業工資越來越高,起點工資越來越高,自主創業比例越來越高。」
全套引入「巴黎最好」
雖然上大巴黎時裝學院是中法合作辦學,但辦學之初,學院就決定採用全英文教學而不是法文教學。「一是市場需求,二是就業率高。凱文教授解釋說,要想有更廣闊的天地,英語一定要好,主要以在服裝設計這一專業領域能做溝通交流為主。
「到2003年全國已有1000多所服裝學校,但大家都以為老紡織加上美術就是服裝設計,實際上並不是這樣的。」 凱文教授認為,這些學校大多同質化,和國外服裝學校的理念完全不同,他說:「我們要把巴黎最好的時裝學院的全套東西原汁原味引入到上海大學,包括理論和實踐。」
「設一流的課程,用一流的機器,看一流的作品,讓學生在一流的環境中成長。」 凱文教授說,雖然每年的學費要4萬-6萬元,但每分錢都用在學生身上。學校請來10多個外聘老師,請過上海最好的舞臺導演,搭建過最好的舞臺,購進許多國外先進設備……
1個學生對應3名老師
在培養學生方面,主要還是靠實踐能力的培養。「我們有90%的課程需要實踐環節。」 凱文教授說,畢業生的服裝設計展的作品都是學生親自設計並製作的。
每學期的期末考核,學院都以作品為中心來綜合考評。三個老師就同一主題給學生出題,服裝、設計、打版老師分別負責自己部分的要求,讓學生在三個要求下完成一件服裝作品,考查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和對一個作品的總體把握度,這樣的考核方式在國內教育院校中也尚屬首例。(和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