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有人在筆記上記錄這麼個故事:有人每天半夜子時起來燒天香,在家裡虔誠的恭拜,也不管信什麼宗教,就是拜神,反正是很度誠,很恭敬。
有一天,他正在燒天香,一位天神出現在前面。他還沒開口,天神先說話了:「你,每天夜晚子時燒天香,求天神,究竟所求的是什麼事?」
這個人說:「我只求一件事,不愁吃,不愁穿,名山勝水到處走訪,觀光遊覽,讀書下棋,彈琴交友,再有個紅粉知己、藍顏知己呀,都加上,一輩子清閒。」
天神一聽:「你要求功名富貴,什麼都可以答應你,但唯有你這個請求沒辦法,實在做不到,此乃上界天仙的福氣,我做不到,不能答應你。」
另外,還有這樣一個神話故事,是這樣說的,就是有個好人或者說是大善人死了,他來到地府面見閻王,閻王打開記錄一看,說:「你這個人太好了,來生不止可以做人,還可以享最好的福氣。」
這個人就問閻王:「我來生做什麼人呢?」閻王反問:「你想做什麼人呢?」這個人說,「千畝良田丘丘水」,等於現在有很多的房地產,是個地主老財,比現在的房產大亨還富有。
「十房妻妾個個美」,就是說十房太太,個個都非常漂亮,還都體貼可人。「父為宰相子封侯」,是希望父親可以貴為當朝宰相,兒子可以進爵封侯。
而他卻是「我在堂前曉起腿」,年輕時作高幹子弟,錦衣玉食,老了做老太爺,優哉遊哉,自己什麼都不幹,享盡清福,好不快活!
聽這個人講完了之後,閻王站起身說:「哎,老兄,世間要是真有這等好事,你做閻王我做你,我跟你,咱們兩個換一換。」
這兩個故事都是說,人生最大的福氣是清福,而享清福才是人生最高級的享受,但是真正的清福,它也不是像故事中所說的,充斥著各種人生欲望,關鍵在於你是不是能知足常樂。
蘇軾說:「人間有味是清歡」,清歡就是一種對生活的態度,實際上,懂得知足常樂就是一種享清福,那麼拼殺在前面爭啊搶啊的,沒幾個有好下場。
很多人都希望自己能「洪福齊天」,其實真正能「洪福齊天」的人,活得未必會比懂得「享清福」的人幸福與瀟灑。
因為可以集萬千榮耀於一身的人,也必然先需要忍受生命加諸的無盡苦難,很多人在這一關都已經崩潰了,更不要說即使他最終能走出來,也會成為眾矢之的,最後終究難逃一句「高處不勝寒」,很痛苦的。
所以老子也說:「聖人有三寶:一日慈、二日儉、三日不敢為天下先。」就是你們儘管去爭去搶,我也不爭先,我就靜靜的搬著小板凳坐在臺下,津津有味的看你們演戲。
如此在避開無盡煩惱的同時,卻可以享受著上界天人的福氣,這是老子所推崇的順其自然的生活狀態,不可謂不高明。
在生活中,每個人的都會有各種欲望,你在心裡放下的越多,那麼你活得就會坦然,每個人的人生,也都會有很多求不得,你要求的越少,你就會過得越自在。
《菜根譚》有言:「濃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異非至人,至人只是常。」濃烈肥美辛辣甘甜,這都不是真正的美味。
真正的美味就是清淡,就像有的人喝慣了好酒名茶,最後卻喜歡上了白開水。就像吃慣了大魚大肉的人,最終卻愛上了蘿蔔青菜。
追求標新立異、超凡脫俗,這也不是真正的完人,真正的完人就是平常人。他們無論是貧窮或是富貴,平靜或是風雨,得意或是失意,坎坷或是坦途,都可以知足坦然,享清福,閱清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