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諮詢時,都有會問一個問題:孩子說話有早有晚,我家孩子會不會以後自然能趕上?
家長1、我家孩子2歲4個月還不會說話,偶爾開口,只會疊音,而且不愛說話。糾結了一年這個問題,去口腔科了舌系帶,又測了聽力,都正常。我自己分析是家裡人和孩子說話的機會太少,鍛鍊太少。我們全家人都不放過和孩子說話機會,每天都教孩子說話唱歌,買了很多玩具,逗孩子說話,不知道這樣做會不會有用,孩子以後會不會自己就開口講話呢?
家長2、兒子3周歲過4個月,屬於開口說話晚的孩子。現在能從1正確數到10。2個字的詞能說一些,比如爸爸、媽媽,再長一點的詞、句說不出來,有些字、詞發不出正常的音。有時候急了,會把長句斷開,一個字一個字的說,很吃力的感覺。比如去超市玩了搖搖車。超市,玩、搖搖車。一些詞語會莫名其妙的省略,用手勢代替,每天話不多,就喜歡看電視,這種情況等上幼兒園後,會不會自己就好了吧?
很多孩子在萌話初期,就表現的差異過大,有的孩子8個月左右就能模仿父母發音,11月的時候就能開口講話,也有的孩子開口很晚,甚至在2歲的時候,都不能說出有意義的詞語,這些語言發育綜合能力沒有達到與其年齡相應水平的孩子,值得關注,有語言發育遲緩的可能。
為什麼只是說可能呢?因為據統計研究,有50%孩子在3歲後,其語言能力能夠自行發展趕上同齡孩子。這些孩子只是存在表達方面的落後,並不是真正的語言發育遲緩。他們沒有聽覺障礙,沒有智力問題,沒有精神異常,理解和認知能力處於同齡人水平,只是存在語言表達方面的落後。
1、受語言學習能力限制,即使在3歲是沒有自發語言的孩子,可能在5歲多能達到正常兒童的發育。
2、語言環境脫離,在早期因為語言信息刺激不足,缺乏正常語言學習的環境,通過語言環境的改變,也可能逐漸恢復正常水平。
3、構音器官發育影響,有些孩子的構音器官發育晚,影響了早期的語音的模仿,隨著年齡增長,發音器官不斷完善,語言能力也會逐步恢復。
劃重點:為什麼這些孩子能自然恢復語言能力?因為他們沒有語言理解、認知、學習方面的障礙,只是因為表達沒有跟上同齡人而已。
剩下的沒有能力自愈的孩子,可能就會出現各種語言障礙,但是孩子是不是語言發育遲緩,依然不能輕易下論斷,因為在2-3歲的階段,各種發育的不確定性很複雜,誰也不敢保證孩子在未來2-3年,語言能力自行趕上同齡人水平,達到自愈的結果。所以還是建議去正規的地方去諮詢檢查,比如去發育行為兒科,兒保科,精神科等,語言障礙相關的測試和評估儘量做得全面一點,說不定還可能發現我們肉眼觀察不到的異常。
從預防角度,我們支持家長這種重視的態度,但我們並不建議隨便給孩子貼標籤,語言障礙評估和確定是兩碼事兒。尤其是語言發育遲緩這種高度複雜的類型,它的評定涉及多學科和多專業的知識,甚至需要積累豐富的臨床經驗。
如果沒有經驗,除了日常說話晚,發音不準,還要注意觀察孩子的精神狀態,以及對周圍人的反應狀況,比如缺乏目光接觸,過於安靜,或過於煩躁多動等,對語言的理解方面是否很困難,對事物的認知沒有自我意識,以及沒有自我學習能力等,甚至可以從情感交流社交行為方面多多觀察對比。這些都可以為下一步諮詢提供有效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