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晚?那是什麼?我們家孩子語言就那樣吧,沒什麼問題。」
「你說小孩說話比較晚?那不挺正常嗎?我三姨媽的二大爺的外甥的孫子也說話晚,那孩子現在可機靈了。」
之前小編所在的機構隨機詢問過路人,想要看看他們是否對孩子語言發展的問題有所了解,結果大失所望,受訪的大部分路人並不清楚語言問題,只有寥寥幾位母親多少了解一些關於口吃的知識。
雖然在詢問之前就已經有所心理準備,但大眾對於語言問題了解的匱乏還是出乎我們的預料。尤其是一些抱著孩子的媽媽,他們對於語言問題的了解僅限於常在影視劇中出現的口吃,至於語言發育遲緩、構音障礙等問題更是一臉茫然。
至於孩子說話晚的問題,更是沒有一個人有所了解,雖然有不少家長說他們感覺到了孩子語言發展的有點緩慢,但並不認為這是什麼語言問題,他們也不覺得孩子的語言發展會出現問題。
其實兒童語言發展關鍵就在於孩子的語言表達是否足夠成熟和完善,因為只有發育成熟的語言基礎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證和其他人進行交流溝通的暢達。只是說話晚的孩子做不到這一點,他們的語言不僅落後,而且還充斥著太多的問題。
在大多數兒童語言發展的過程中,儘管語言發展的速度有快有慢,但他們在三歲左右就已經具備了比較完整的語言系統,完全可以進行正常的交流和溝通,比如有些家長會發現三歲左右的孩子不僅會說,而且思維還比較的清楚。
一般認為,如果孩子18個月大時還不會講常用的名詞就說明孩子已經出現了語言問題,30個月還不會講短句就屬於語言發育遲緩。對孩子來說,語言出現的時間越晚,他們能夠進行正常表達的機率就會越小。
在孩子語言發展的過程中存在不少的誤區,比如老人認為孩子說話晚就是「大器晚成」,代表著孩子以後一定會有大出息,於是他們也不急著改變,結果就耽誤了孩子語言訓練的最佳時間。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很多家長發現孩子的反應有些差,對於他們的指令往往不能很好的理解,經常是喊上好幾次他們才會去做,但只能做到一兩步,之後怎麼做他們就又不清楚了。孩子反應遲鈍的表現在家長眼裡就是智力低下的表現,結果他們放棄了語言訓練。
其實孩子並不笨,他們只是缺少了語言學習的過程,從而導致語言基礎缺乏,不知道該如何理解父母的指令。隨著後面說話晚訓練訓練的進行,這種語言基礎的落後和反應能力差的問題就會得到很好的改變。
想要改變孩子說話晚的現狀,語言訓練必不可少。
在孩子學說話時,父母要給他們準備一個適宜的語言環境,因為複雜的語言環境更容易導致語言問題的出現。除過語言環境之外,父母還要經常和孩子進行交流,比如對孩子說「香蕉」、「吃香蕉」、「門」、「開門」、「坐」、「媽媽坐」等。
另外,家長們還要在日常生活中反覆教孩子指認身邊熟悉的事物,比如熟悉的人,吃的、玩的東西等。還可以向孩子提問,引導他進行回答,比如問「媽媽在哪?」。
語言訓練的目的是讓說話晚的孩子恢復語言能力,因此家長們不要急於一時,想要幾天時間就出成果,這無疑是不現實的。在語言訓練的過程中,耐心遠遠要比方法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