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只賣2040種圖書的書店,開在酒店大堂

2020-12-18 澎湃新聞

位於上海延安西路3162號的全季客聽旗艦店。澎湃新聞記者 羅昕 圖

在信息爆炸時代,「選擇」成為很多人的難題。選書也是如此。

於是誕生了一家只售賣2040種圖書的書店——2040 BOOKSTORE。這家書店的特別還在於,它開在酒店大堂裡。也因為它的存在,傳統酒店大堂變身為集「書店+咖啡館+零售」複合式功能的「城市第三空間」。

從左到右:主持人、馮唐、路金波、昂揚。主辦方供圖

8月20日,圖書出版企業果麥文化與全季客聽舉辦「2040書店進駐發布會」。果麥文化CEO路金波、作家馮唐、全季CEO沈怡均、客聽CEO昂揚來到全季客聽旗艦店現場,與讀者分享他們的閱讀和思考,並預言「出版+酒店+零售」三個行業跨領域碰撞的火花。

走進位於上海延安西路3162號的全季客聽旗艦店,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各類書籍與文創周邊,且每本書籍上都標有各自初版的年份。比如初版於1946年的《菊與刀》、初版於1947年的《安妮日記》、初版於1919年的《月亮與六便士》。

「全季酒店為什麼要做書?」全季CEO沈怡軍說,「我們在做酒店的第一天,就希望這裡不僅是人們身體休憩的地方,也是人們靈魂休憩的地方。我們希望給予大家一種生活方式。」

2040 BOOKSTORE只售賣2040種圖書。

澎湃新聞記者 羅昕 圖

「中國總共有2040萬種書,所以我們就萬裡挑一,選了2040種。」果麥文化CEO路金波表示,2040 BOOKSTORE只售賣2040種圖書,其中一半來自時間的選擇,即從人類圖書的歷史中挑選迄今最經典的1020種,按時間順序排列,試圖復原「文明演進的每一個深刻足跡」;另一半則來自大數據的選擇——從當下最暢銷的版權圖書中挑選出前1020名。

這樣的選擇理念也是華住集團旗下新零售品牌「客聽」的理念——從市場上品類繁多的商品中,縮減到100個SKU,試圖精揀出最符合商旅客戶差旅需求的商品。

在2040 BOOKSTORE中,讀者還能看到「客聽推薦」:即書店從2040本書中,每個月選出其中一本進行推薦。作家馮唐的新書《成事》正是眼下上榜「客聽推薦」的作品。據悉,這本集合了曾國藩、麥肯錫及馮唐個人過去二十年管理實踐的書籍從預售起一個月內銷售已破19萬冊。

每本書籍上都標有各自初版的年份。

澎湃新聞記者 羅昕 圖

客聽CEO昂揚介紹,2040 BOOKSTORE不只是一家純書店,它布局在全國零售品牌客聽的空間裡,互相服務。既為書店的客人提供了茶飲輕餐和商品選購的多樣服務配套,也為零售客人帶來了書香氛圍和接觸購買好書的機會。

她透露,2040 BOOKSTORE隨著客聽的酒店合作戰略一起,在未來幾年內,優先與全國連鎖品牌全季酒店緊密合作。隨著連鎖酒店迅速鋪向全國,他們有信心2040 BOOKSTORE能夠實現傳統書店產業做不到的事情:在1年內開到100家線下店。

路金波也說,先開100家線下店,然後再讓讀者提前來全季預約,可有機會體驗「一日店長」。據悉,目前首批2040 BOOKSTORE已經開進上海、北京、貴陽、深圳、福州等地,之後還將陸續開往中國近20個城市。

相關焦點

  • 【牛店小探】2040 BOOKSTORE:只賣2040種圖書的個性書店
    位於中國美術館西南側的2040 BOOKSTORE的櫥窗裡擺放著與喧囂對抗的安靜書籍。區別於市面上以種類豐富、數量多的書店模式,2040 BOOKSTORE反其道而行之只賣2040種圖書。書店在中國圖書市場上大約204萬本在售中文書籍中,從古至今,以時間線為軸,為讀者精選2040本精品書籍,以精簡取代複雜。(文、圖/新華網記者 李雪芹)
  • 任性只賣一本書?探訪東京「一室一冊」書店
    老闆森崗督行回答:「您好,這是書店。只賣一本書的書店。」  只賣一本書,大概要算世上藏書量最小的書店了吧。  【「多數讀者並不知自己需要什麼」】  敢在寸土寸金的銀座如此「任性」的,就是近來日益受到關注的日本森岡書店。
  • 微信公眾號書店是圖書的另一種未來?
    這樣一家書店,其實已不是純粹的書店,它涉足到了生產、銷售、傳播等產業鏈的多個環節。「以薦帶銷」的形式,讓不少人聯想到20年前紅極一時的貝塔斯曼書友會。了解了這一背景,麻雀的「五臟」就變得清晰起來:一是粉絲經濟。龐大的粉絲群體為圖書的銷量做了背書,也為拒絕打折增添了底氣。
  • 全英最佳兒童書店創始人麥克法蘭:兒童圖書需賣出兩倍於成年人圖書...
    每經記者 蓋源源 實習生 張玉路 每經編輯 杜蔚泰晤士河對岸,倫敦南部,坐落著一家專營兒童圖書的書店,它有著夢幻浪漫的名字——「月巷故事書店」。因此我們必須要賣副產品,給我們的副產品加價,來使我們的書店存活下去。同時,這也可以吸引那些不是讀者的消費者。有些讀者可能不是為了讀書才來到我們書店的,比如說在我們的商店,因為是兒童的書城,所以我們賣很多的玩具,大概佔我們整體商品的20%到30%左右,這種玩具加書的結合也有很好的效果,因為也有很多人買了玩具之後會順帶買本書,或者買了書也順便買了玩具,這個十分關鍵。現在也很少有書店不賣副產品了。
  • 擺地攤奮鬥了二十年後,他在西安開了一家二手書店
    離校後,石鵬輝擺過地攤、賣過小百貨、倒騰過樹苗。20歲那年,石鵬輝跟著鄉黨到西安一家工地打工,工頭指著他大喊:「我們不要瘸子!」這句話深深刺痛了他。1998年夏,在一名親戚的指點下,石鵬輝懷揣50元錢再次來到西安,每天早晨6點到火車站批發50份報紙,拿到康復路叫賣,除掉飯錢,1天能掙下5元。
  • 開書店的麥子又開了一家兒童書院
    除了看展覽,麥子更對紐約的書店生態感興趣,帶他去過好些書店,都逛得仔細,還能對各間書店的特點異同分析得頗為透徹。與其說是個精明的投資人,麥子更像個好奇的大男孩,一路上都在用手機拍照記錄紐約街上看到的人和景,不會厭倦。後來得知,除了從事投資和併購諮詢等工作,他還在廈門經營著一家書店,名叫「不在書店」。
  • 咖啡、文創、圖書 逛書店到底逛什麼?
    「今年,我會在杭州市中心開一家書店。」  徐濤說,開書店他其實是外行。「賣書賣不過大家,有個詞叫跨界,我大概就是。我發現,到最後,都不是書店自己把自己幹掉,而是外行把我們幹掉了。這就是貓的天空為什麼要做文創、賣咖啡。」  2009年,「貓的天空」在蘇州歷史街區的小弄堂裡開業。
  • 這個人家附近開了一家書店,但有必要這麼開心嗎?
    這個人家附近開了一家書店,但有必要這麼開心嗎?導語:對於愛看書的朋友來說,要是家裡附近有一家書店就好了。他們肯定每天都回去書店逛逛,今天這位朋友家附近就開了一家書店,但是有必要這麼開心嗎?這附近新開了一家書店,你可能會認為這是第二次來書店,它引起了人們的興奮。一個書店!開放!。有關實體書店消亡的報導已經持續了一段時間,去年在美國達到頂峰,當時連鎖書店Book World關閉了45家門店,《紐約時報》預測,「巴諾書店的消亡現在看來是可能的」。那些仍在營業的商店,籠罩著一種不完全清楚其目的的困惑氣氛。
  • 全英最佳兒童書店創始人麥克法蘭:賣出兩倍於成人的圖書才能存活
    一家書店的風格必然是書店人本身風格的體現,全英最佳兒童書店創始人麥克法蘭基於兒時的夢想,為兒童提供了一個尋找樂趣、自我的書香嘉年華——月巷故事書店。然而,伴隨著倫敦經營書店的成本不斷升高,書店也面臨著難題:需要賣出兩倍於成人圖書的量才能存活。
  • 莆田酒店、新華書店將恢復營業,具體時間是……
    這幾天我市酒店將陸續復工營業即將復工的酒店如何做好疫情防控2月19日,記者在陽光假日大酒店大堂門口看到,每一位上崗前的工作人員都需經過體溫測量、手部清潔、戴口罩、登記等步驟,確保個人健康才能進入酒店。客房部經理告訴記者,2月23日起酒店將重新對外營業,目前正加緊對酒店入口、大堂、前臺、電梯、走道、客房等所有區域進行全面消殺。記者了解到,酒店在崗工作人員均是從春節前到現在從未離開本市,外地人員暫不安排上班。為避免聚集性用餐,酒店採取了分批用餐和送餐服務。
  • 酒店大堂擺地攤賣鞋,員工:沒生意,臨時利用
    而酒店,則是空蕩蕩,沒有任何生意,於是乎就出現了這樣畫風離奇的酒店,一起跟隨小編來去了解一下吧!3月8日,杭州下城區。杭州一家酒店畫風清奇,大堂變身擺滿鞋子的地攤,擴音喇叭裡循環播放著「鞋子處理價100元3雙」。酒店門口的大樹上還掛著寫有廣告的紙板,讓人忍俊不禁,誤以為是酒店轉行開始賣鞋了。
  • 臺灣誠品書店落戶蘇州 賣書賣環境賣生活方式
    在臺灣的誠品,不僅有書店,還包括商場、畫廊、咖啡館、實驗劇場等多種文化空間。 作者 早報記者 石劍峰5月27日,臺灣誠品書店在大陸的第一家分店誠品蘇州分店正式奠基開工。誠品蘇州分店位於蘇州工業園區金雞湖東畔,毗鄰洲際酒店,將打造成一個集合文化、表演、藝術、商業、觀光以及人才培育,具有跨界綜效性的創意平臺,項目預計在2014年完工。作為臺灣地區最著名的大型連鎖書店之一,誠品儼然已形成了一種文化現象,創新「賣書業態」,賣書、賣環境、賣感覺,同時也賣價值觀和生活方式。
  • 亞馬遜挑釁出版業,不僅開書店,還要推出「權威的圖書榜單」
    在導致眾多實體書店消亡之後,亞馬遜轉了個令人震驚的大彎:計劃在全美開設一系列。書店如今,亞馬遜正把它實驗性質的、由數據驅動的方法運用到出版業的心臟——曼哈頓中區的實體零售店上。本周四,亞馬遜將在哥倫布圓形廣場(ColumbusCircle)的時代華納中心開出第七家書店。
  • 網際網路背景下的實體書店 有了「顏值」後如何更具互動性
    書店變身城市「書房」,好書可以借回家  不久前,安徽合肥的一家新華書店,以共享書店的身份亮相,引發廣泛熱議。依託書店數十萬本圖書資源,讀者只需下載「智慧書房」App,繳納99元押金,拿起自己想看的書,掃描二維碼,就能把書帶回家閱讀。  「一本圖書走出書店,是否就意味著書店的服務終結?
  • 書店測評︱什麼人敢在大學圖書館邊上開一家900平的書店?
    書店測評︱什麼人敢在大學圖書館邊上開一家900平的書店?在網絡電商的圖書促銷此起彼伏的當下,又比鄰藏書頗豐大學圖書館,究竟會開出一家什麼樣的書店?筆者在第一時間進行了實地探訪,發現這家坐落於華師大本科生生活園區內、由學生共享空間改造而來的涵芬樓更為突出的其實是「閱讀體驗中心」的概念。孟憲承書院原本是以學生閱讀自習和自主交流活動為主的空間,其輕鬆舒適的氛圍被無數美照定格,也曾一時在網上傳為校園美談。
  • 不賣咖啡的書店,不是個好的文化生活館
    奉行「連鎖不複製」,他們是一個以書店為核心,兼營百貨、餐飲、酒店的綜合性商業實體。賣書賣衣服賣別墅的誠品南京 先鋒書店先鋒書店探索出了一條以「學術、文化沙龍、電影、音樂、創意、生活」等為主題的文化創意品牌書店經營模式。
  • 讀本屋,一家小書店的經營之道
    讀本屋主營圖書,但也經營咖啡茶等飲品。店主老廖曾打趣說,經營飲品也算是向市場所做的妥協之一吧,畢竟像豆瓣這種只售書的傳統模式書店能經營得好本身就是神級的存在,外人幾無複製的可能。雖說對市場做了妥協,但讀本屋老廖內心依然秉承「三不賣」:一是雞湯成功學不賣,二是欺世盜名、怙惡不悛的作者的書不賣,三是一切以愚弄思想的書籍堅決不賣。
  • 姚祺:誠品書店虧損15年只賣情懷?真相遠沒有這麼文藝
    「推廣閱讀習慣」背後的體驗式行銷 臺灣坊間廣為流傳的一則美談,說誠品開辦15年都在虧損,只源於吳清友的初衷不是賣書掙錢,而是推廣閱讀習慣。因而誠品書店裡設置有遠比其他實體書店更多的座位區,舉辦各類分享活動,開辦音樂會,甚至為年輕文創從業者提供了實驗性擺放空間。
  • 在酒店讀書、在書店睡覺,懂生活方式的不止MUJI、誠品,還有……
    3月底,以性冷淡風著稱的無印良品MUJI,在開了書店、飯店、酒店之後,在日本大阪開了一家"菜場"。 6月初,文藝書店的鼻祖——誠品書店,在臺北信義店裡開了個生鮮市場,把超市開進了書店。
  • 「把對的書賣給對的人」——一家臺北書店的兩岸故事
    「把對的書賣給對的人」——一家臺北書店的兩岸故事來源:新華社2017年04月23日 23:22:32顯示圖片   新華社臺北4月23日電(記者查文曄章利新)作為臺北人記憶中的「書店街  時過境遷,隨著連鎖書店的興起、讀者閱讀習慣的改變以及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重慶南路書街也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今天的重慶南路書街只剩下12家書店。舉目望去,曾經鱗次櫛比的書局招牌只剩下三民、天龍、建弘、世界等屈指可數的幾家,臺灣商務印書館儘管招牌仍在,但內部早已改作旅館,書店一條街的榮景早已一去不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