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地攤奮鬥了二十年後,他在西安開了一家二手書店

2020-12-19 西部網

天還未亮,石鵬輝便一瘸一拐地在自己書店裡忙碌起來,他要將頭一天收到的舊書分類標價,趕在8點開門前上架碼好……25年前,石鵬輝第一次來西安為了謀生,去年秋天,他再返西安是為了拓展事業。已擁有自己書店的石鵬輝不喜歡別人叫他石老闆,「我就是一睡馬路的賣書郎。」

41歲的石鵬輝出生在陝西省藍田縣三官廟鄉一個僅有20戶人家的山村,腿部殘疾又家境貧寒的他初中未畢業便輟學回家,「看著學校裡繼續上學的同學,我第一次知道人和人是不一樣的。」離校後,石鵬輝擺過地攤、賣過小百貨、倒騰過樹苗。20歲那年,石鵬輝跟著鄉黨到西安一家工地打工,工頭指著他大喊:「我們不要瘸子!」這句話深深刺痛了他。

1998年夏,在一名親戚的指點下,石鵬輝懷揣50元錢再次來到西安,每天早晨6點到火車站批發50份報紙,拿到康復路叫賣,除掉飯錢,1天能掙下5元。「來西安頭三個月就睡在火車站廣場,後來才在道北聯志村租了人家一間廚房,每月80元,算是在西安落了腳。」

「賣報紙也算入了江湖,認識了一些書報商販。」石鵬輝慢慢發現,賣二手舊書可以就地擺攤,不用辛苦跑街,便試著從小東門早市淘了幾本舊書,晚上擺在東閘口夜市上賣,每晚都能賣掉兩三本,石鵬輝決意將報紙和舊書一起賣,以舊書為主,改沿街叫賣為擺地攤。

身有殘疾,學歷又低,年輕時的石鵬輝很自卑,從事書報生意後,他開始強迫自己閱讀,最初看各種畫報和連環畫,後來又喜歡上了小說,「二十多歲才知道賈平凹、路遙、姚雪垠,覺得自己很無知。」

石鵬輝每天7點出門,拖著小車走街串巷收舊書,其走路姿勢時常遭到路人奚落,「我這人本性很倔,但為了生活,能忍就忍,時間久了性子也磨平了。」3年收書經歷讓石鵬輝積累了豐富的經營經驗,也建起了人脈,知道在哪能找到想要的書。

2002年,含元殿市場整體拆遷,幾經輾轉,石鵬輝在西安以北的涇陽縣城找到一處落腳點,繼續經營舊書報。在涇陽,石鵬輝認識了當地姑娘王瑾,王瑾原是書攤的讀者,和石鵬輝接觸時間一長,對眼前這位相貌平平,但勤奮實在的小夥產生了好感,倆人認識一年後,王瑾自作主張嫁給了石鵬輝,王瑾的到來讓漂泊多年的石鵬輝感受到了家的溫暖。

石鵬輝在涇陽經營到第8年時遇到縣城改造,無奈之下只好將書攤轉移到更偏遠的彬縣縣城。小縣城只有他一家二手書攤,舊書相當於新書三分之一的售價對當地讀者很有吸引力,「在彬縣反而把生意做開了,有了資金積累。」錢掙得多了,但石鵬輝仍省吃儉用,一點一點攢錢,他心有不甘,一直在等待重返西安的機會。

2018年秋,石鵬輝帶著一萬冊圖書和十萬元現金回到西安,他要拼一把,開一家二手書店,這個龐大城市所蘊藏的潛在讀者群,讓他對自己的事業充滿希望。而更重要的是,他要為妻兒創造更好的生活,「省城的醫療和教育條件是縣城不能比的。」

鑑於以往的經驗,石鵬輝每看一處場地,都要去當地街道和市政部門,了解是否有拆遷計劃。幾經選擇,石鵬輝看中了太華路附近一處30平方米的門面房,籤下20年租賃協議,他將剩下的五萬元餘款全部購入圖書,終於有了自己的書店,藏書三萬餘冊,書店不大的門臉在街上並不起眼,石鵬輝卻為此奮鬥了20年。

石鵬輝在縣城經營的圖書以故事類為主,而城市讀者來自不同領域和層次,科技、文化、歷史、醫療等種類更受歡迎,擺滿四面牆的圖書細分之後便顯捉襟,時常發生有需無貨的情況,為留住讀者,石鵬輝請讀者寫下書名,不用交定金,自己墊資尋找,以表示誠意和對讀者的信任。「店家有誠意,人家才會介紹更多的朋友過來。」

石鵬輝的書店靠近火車站,常有打零工的農民工來此看書,一些民工翻看半天也不買一本,石鵬輝從不黑臉,照樣茶水招待。當年自己剛來西安時,也常在小飯館裡蹭電視看,感同身受,大家都不容易。

開辦書店後,石鵬輝比以前忙碌多了,但只要有空,他還會堅持閱讀。「我學歷低,愛看農村題材小說,《創業史》《許茂和他的女兒們》《豔陽天》這些看過很多遍。」石鵬輝最喜愛路遙的《平凡的世界》,書中主人公在逆境中與命運抗爭的奮鬥精神令他感動,「我達不到孫少平的高度,但他的奮鬥精神鼓舞著我。」

石鵬輝的書店是典型的「夫妻檔」,石鵬輝負責組織進貨和交易,妻子王瑾打理家務。石鵬輝行動不便,店裡搬運、碼書等體力活多由王瑾完成,對妻子,石鵬輝心存愧疚。王瑾常對外人誇丈夫創下了這個書店,而在石鵬輝心中,王瑾才是他人生最大的收穫,是他的精神支柱。

開辦書店1年來,各方面經營已趨平穩,小店有了一批回頭客,每月收入除去房租和生活成本,還可淨掙3000元,石鵬輝還打算開辦網購,拓展一下業務。有朋友鼓動他開分店,佔領市場,被他婉拒,「我能力和資源有限,知道自己的斤兩,踏踏實實做好眼前的事才是正選。」

小書店一角,有一整架珍稀版本圖書,書籍只借不賣,石鵬輝有一個心願,將來年老乾不動時,就帶上自己的藏書回老家,辦一間免費圖書館,造福鄉裡。多年辛苦打拼的他深深體會到,草根想改變命運,一定要有文化,否則有機會也抓不住。很多農民幹事業半途而廢,說到底還是沒文化,目光短淺,行為草率,缺乏自我反省的知識和能力。「沒有知識就上不了層次,知識才是硬實力。」

石鵬輝與他的書店。 李光 攝

41歲的石鵬輝。 李光 攝

石鵬輝提著書。 李光 攝

石鵬輝擺攤賣二手舊書。 李光 攝

石鵬輝與各種畫報和連環畫。 李光 攝

石鵬輝拖著小車走街串巷收舊書。 李光 攝

石鵬輝與王瑾。 李光 攝

石鵬輝省吃儉用。 李光 攝

石鵬輝回到西安。 李光 攝

石鵬輝終於有了自己的書店。 李光 攝

石鵬輝與讀者。 李光 攝

石鵬輝與看書的民工。 李光 攝

石鵬輝只要有空就堅持閱讀。 李光 攝

石鵬輝的書店是典型的「夫妻檔」。 李光 攝

石鵬輝與王瑾整理圖書。 李光 攝

石鵬輝與自己的書店。 李光 攝

編輯:融媒體

相關焦點

  • 從「書呆子」到「博志」:復旦周邊一家二手書店的死與生
    十幾年的書店生涯,何騰飛見證了一家又一家書店從復旦校園裡搬出。他認為,書店能做的好,靠的是服務——校內書店不同於商場,要對學生用心,和學生親近。對他而言,書店「不僅是生意,還是服務」。9月13日,第一個顧客在七點四十五分來訪。何騰飛剛下三輪車,已經有兩個人等著:一個穿白襯衫的學生,叫程漢,是自己叫來幫忙的;另一個穿著黑色的書院服,是來買書的新生。
  • 在二手書店 你會撈到什麼魚
    但是他不願意從事這一行的原因在於,在書店工作時間夠長的話,就喪失了對書籍的真正熱愛。二手書商肖恩·白塞爾非常喜歡奧威爾的這篇《書店憶舊》,他實現了奧威爾的開家書店的夢想,但卻沒像奧威爾那樣的悲觀。他甚至把自己經營二手書店的日常生活寫成了日記,出版成書,就是這本書《書店日記》。2001年11月初,白塞爾在他三十一歲生日剛過不久,買下了一家書店。
  • 叫板書販和校外書店 復旦學生開「二手書站」低收平賣
    東方網9月27日消息:據《新聞晨報》報導,出於環保和節省的目的,購買二手書如今已成為很多高校大學生的選擇。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3名大四學生為此自發發起了一個「二手書站」,以更為合理的價格,為學生提供買賣二手書的平臺。   記者昨天來到五角場附近一家二手書店得知,該店以每本2元到10元的價格收購,再以原價半價賣出去。
  • 開書店13年,遇狂風、遭水淹、被拆,他如何讓自己變成書店之光?
    我看書後一心想去遠方,碰見一個餐廳門口的擺攤小哥賣《旅行者》,就把小哥的《旅行者》雜誌全買了。 當初選擇賣雜誌那條路,也是因為後來大學的幾年,和他成了朋友,他把貨源地告訴了我,我一邊上大學,一邊在我們大學的餐廳門口擺雜誌攤兒。這是2005年的事兒,擺攤最大的收穫除了補貼生活費,另一個最大的收穫無疑是遇到了現在的媳婦兒。
  • 西安網紅書店頻頻有人"打卡" 舊書交易街頭打起"遊擊"
    提及為什麼會在舊書攤上買書,而不到書店裡去,他表示,這些已出版幾十年的書更有收藏價值。「我如今在老家工作,平時想逛舊書市場還沒有機會,這次剛好路過,就淘淘看。」他給這條舊書街豎起大拇指,「我在街上轉了一會,就發現了不少好東西,西安不愧是文化名城。」  大學生李鑫遠是從此處路過被吸引到舊書攤上的。他稱,自己平時挺喜歡逛西安各大書店,舊書攤逛得比較少。
  • 英國小鎮:「世界上最大的二手書店」
    小鎮上共有41家二手書店,這些書店的書架連接起來,綿延數公裡,架上的幾十萬冊圖書,涉及2000多門學科。五花八門的書,加上濃烈的紙張味道,讓人對這個小鎮印象深刻。  小鎮上,人群熙來攘往,到處都能見到提著滿滿一袋書在書店裡逡巡的人。
  • 從舊書中嗅到商機 90後大學生開起二手書店
    從舊書中嗅到商機 90後大學生開起二手書店 2015-06-03 15:31:45   來源:安慶新聞網
  • 茉莉二手書店——小巷深處藏幽香
    原標題:茉莉二手書店——小巷深處藏幽香  新華網臺北4月22日電(記者曹典、李寒芳)落地窗、木地板、復古小檯燈,油墨香、咖啡香、檜木的香氣……不同於印象中舊書店的侷促、雜亂,走入臺北茉莉二手書店,如果不看書的價格,你會以為來到了又一家「誠品」。
  • 記錄|武漢二手書店「隔離」日誌:在家讀書,讀故鄉的書
    一個月前,我們曾推出過《記錄:疫情下的湖北書店》一文,採訪、記錄了6家坐標湖北的二手書店及店主的狀況,引起了不少關注。本文白描記敘了一家書店自疫情爆發後到目前的情況,看看從這一家書店折射出的武漢二手書店的現狀。本文作者Ewbar,系獨立評論者,畢業於都柏林大學電影研究系。)。
  • 新竹最老二手書店 房客病逝房東扛起夢(圖)
    新竹市南門街上,一家掛著藍色招牌的「海邊書坊」(圖),不僅是新竹市最老的二手書店,也是一間敘述房東與房客30年友情的故事店。圖,蔡昕穎攝 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    華夏經緯網10月11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新竹市南門街上,一家掛著藍色招牌的「海邊書坊」,不僅是新竹市最老的二手書店,也是一間敘述房東與房客30年友情的故事店。    「請問,我可以在這裡開一家書店嗎?」約40年前,一位從大陸赴臺的單身榮民陳堯,來到南門街上貼著「出租」字樣的孫家,問房東黃守玉可不可租下屋子開書店?
  • 「淘寶」茉莉二手書店——小巷深處藏幽香
    落地窗、木地板、復古小檯燈,油墨香、咖啡香、檜木的香氣……不同於印象中舊書店的侷促、雜亂,走入臺北茉莉二手書店,如果不看書的價格,你會以為來到了又一家「誠品」。  「13年前開業時,我們是全臺北第一家有廁所的二手書店,也是少有的專門聘請設計師設計店門的舊書店。」茉莉二手書店總監蔡維元告訴記者。
  • 「隔離」日誌|續寫武漢二手書店:在家讀書,讀故鄉的書
    Ewbar 圖馬老闆是專營二手書的「泉之舊書」的老闆,大家都叫他老馬。2019年我到湖北旅行淘書時,在青龍巷中遇到這家書店,收穫不少。舊書將店面塞得滿滿當當,附近的戶部巷是「漢味小吃第一巷」,小吃攤琳琅滿目。我們曾經在書店聊起舊書業的起伏,以及那些流轉的珍貴。沿長江的這座城市,像虎穴般充滿硬氣與奇想。巷子口的深處,夾縫中能看到附近的黃鶴樓。
  • 西大周邊二手書店僅剩3家,未來實體書店何去何從?
    4月22日下午,在南寧市農院路一家二手書店,老闆吳女士坐在椅子上休息,書店裡沒有客人,不需要她費心照看。這幾年,吳女士的生意下滑,平日裡挑選二手書的顧客較少,只有到了周末,人才會稍微多一些。二手書店是許多愛書人淘書的去處,在網絡閱讀時代,它們的經營狀況如何?
  • 「無人」書店續寫臺北二手書店風華
    「無人」書店續寫臺北二手書店風華 2020年05月18日 09:56:00來源:新華網 >   新華社臺北5月15日電(記者傅雙琪、吳濟海)位於臺北市辛亥路上的一家書店沒有名字,黃色招牌上僅有英文「BOOKS SELF-SERVICE」,意為「書籍自助服務」。
  • 杭州風雨書店: 冷不丁 二手書店把自己捯飭成了「網紅」
    不過,風雨書店不幹稱斤收購這回事。「我可以理解為,你是靠情懷在做買賣嗎?」記者問。「不可以。」劉讓答。「開書店也是做生意,我是看好這個市場。」他補充道。流通,是劉讓反覆提及的關鍵詞。用他的話來說,二手書市場經營是個循環模式,依託賣家進貨,依託買家出貨,又不斷循環往復……他用手比劃,掄起一個大圈,大到看似走完一輪很漫長,但他的手始終往前在動。
  • 當喬治·歐威爾在二手書店工作
    愛讀書的人大概都做過開書店的美夢,而實體二手書店卻一度是城市中被邊緣化的存在,「舊書」二字仿佛就代表著潮溼黴爛的味道。但這樣反而讓「舊書」成為檢驗「愛書人」的試驗石。英國作家喬治·歐威爾曾在二手書店工作,記錄下了二手書店裡的讀者「畫像」……
  • 碩士畢業生闖新路 開辦二手書店
    畢業那年,延鵬在學校裡開了一家二手書店,取名「五色土」。此後的兩年多,雖然書店經歷了幾次搬遷,也曾面臨生存難題,但卻依然倔強地在校園裡生存著。   二手書店藏身地下室   「五色土」位於農大男生3號公寓樓地下室,在這家面積只有大約20平方米的書店裡,密集地豎著幾排大書架,上面整齊地碼放著人文社科類書籍,以及各種教材和輔導書。
  • 特寫:「無人」書店續寫臺北二手書店風華
    新華社臺北5月15日電(記者傅雙琪、吳濟海)位於臺北市辛亥路上的一家書店沒有名字,黃色招牌上僅有英文「BOOKS SELF-SERVICE」,意為「書籍自助服務」。大開間的店堂三面都是書架,看上去像收銀臺的小桌上擺著投幣箱,絕大部分時間看不到店員。
  • 從臺灣買醫書有感,聊聊臺灣二手書店文化
    分享下購買信息: 大方書局(中醫)00886(02)2311-0770 臺北市重慶南路一段44號這裡還有臺灣版《周楣聲醫學全集》,圖文資料請點擊閱讀原文,連結是我2013年來買醫書了解臺灣艾灸文化的文章。逛了幾家二手書店,被臺灣保護傳統文化的能力感動。在大陸別說二手書店,連新書店在網購的衝擊下都難以生存。
  • 西安69歲老人愛看書開舊書店 藏書萬冊網上賣書
    每天早上7點多開門,當他打開兩扇門,堆積在房子裡的書,從地板壘起來到天花板,頗為壯觀。  對這個69歲的老人來說,生活時間的三分之一在收書,三分之一在賣書,另外三分之一在看書。  昨天,來書店買書的人不少,石福向沒時間招呼顧客,他坐在門口的小板凳上,自顧自的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