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書呆子」到「博志」:復旦周邊一家二手書店的死與生

2021-02-11 復旦青年

書呆子書店百分之九十的顧客是學生,也應學生的要求提供相應的服務。它誕生在復旦校園,如今已經走過了十二年。它的變遷和復旦緊密聯繫在一起,是復旦校內服務業變遷的一個縮影。

復旦青年實習記者 俞靖昊 報導

復旦青年記者 胡佳璐 編輯

2020年9月,「博志書店」在政肅路60號開張,它的前身是位於南區食堂門口的書呆子書店,兩年前因消防安全檢查被拆除。在疫情之前,老闆何騰飛靠在書店的原址擺攤賣書維持著書店的運轉。疫情中,書攤無以為繼,何騰飛趕在開學前盤下了政肅路上的鋪子,更名改姓,老店新開。

 

十幾年的書店生涯,何騰飛見證了一家又一家書店從復旦校園裡搬出。他認為,書店能做的好,靠的是服務——校內書店不同於商場,要對學生用心,和學生親近。對他而言,書店「不僅是生意,還是服務」。

9月13日,第一個顧客在七點四十五分來訪。何騰飛剛下三輪車,已經有兩個人等著:一個穿白襯衫的學生,叫程漢,是自己叫來幫忙的;另一個穿著黑色的書院服,是來買書的新生。

他掀開蓋在三輪車上的帆布,車鬥裡,教材滿滿當當,何騰飛抱出一捆,快步走向位於政肅路60號的店面。這家商鋪八月剛換了招牌,上邊的白字寫著「博志書店」,下邊的紅字寫著「書呆子書店」,新老兩個名字都指同一家教輔書店。

何老闆利落地開了鎖,招呼兩人進去。沒等新生翻出目錄,他已經開始在幾堆書之間裡挑選:「不用找了,是自科的嗎?」憑藉十幾年的經驗,何騰飛根據書院服就對學生的專業書猜了個大概。等到學生點頭後,他熟練地配齊了大部分的教材,而後詢問起學生具體的課程情況:物理A還是物理B?英語是「二十一世紀版」還是「全新版」?等到全部問完,一個學年的教材已經摞在了收銀臺上。

七分鐘後,書店迎來了第二個顧客。這位新生更「棘手」一些,她不清楚自己的課程需要哪些教材。這歸程漢負責:他教新生打開復旦教務服務的網站,在課表一欄裡下載課程的大綱。他們在英語課上遇到了麻煩,兩個版本的教材因任課老師的要求而異,還沒上過課的學生說不出個所以然。何騰飛想了個辦法——先拿全新版的,要是不對,學生可以來書店裡換。

八點之後,顧客多了起來,他們三三兩兩結對,把不大的書店擠了個滿。儘管有妹妹和程漢幫手,何騰飛仍然忙得停不下來:配書,找書,向成群的新生發放名片。程漢幫著何騰飛應對顧客,妹妹何噹噹在前臺結帳,穿著不同顏色學院服的新生來了一波又一波,不知不覺間日已過半。

下午顧客少了,何騰飛有機會在書店外的躺椅上小憩一會。躺不了幾分鐘,就有賣舊書的同學上門。一本舊書一到兩折回收,多數是五折賣出。高等數學等「大課」的二手教材通常收不足數,得進新書。與此同時,妹妹何噹噹敲擊鍵盤,將書籍資料錄入孔夫子舊書網。他們也時刻準備迎接新的顧客,這樣的忙碌要持續到晚上十一點。第二天清晨五六點鐘,新一輪的忙碌又開始了。

這是何騰飛在開學季的日常。一個學期的營業額,大頭要靠開學季,而夾在新生報導和課程開始之間的兩天,又是開學季最忙碌的時光。

好在開了這麼多年書店,何騰飛有的是經驗。「我們主要是賣教材的,和復旦舊書店、經世書局不一樣,我們有自己的特色。」何騰飛說。對他來說,這份特殊之處在於「用心」。新生來書店,何騰飛會主動幫忙配齊套書。一套書少則五六本,多則十幾本,按專業分,幾個理科專業之間差別不大,就先配成一套「缺一本」的,問清楚學生修的哪一門之後,就能迅速完成書籍的選擇。

常常也會出現學生需要、書店缺書的情況,這時候,何騰飛就得記錄下來,找時間跑一趟位於寶山的書店倉庫。常去書呆子的復旦19級光學工程研究生劉未名告訴記者:「你有任何找不到的書,可以加老闆微信,他都會回倉庫裡幫你找。有很多書是別的書店裡找不到的。」

2006年,大學畢業的何騰飛來到上海,在舅舅的公司做銷售。何騰飛的舅舅是復旦大學99屆的博士畢業生,學生時代就曾在復旦開過書店。他常常和何騰飛念叨,在學校開舊書店是個不錯的想法。「剛好2008年的時候,北區一條街的商鋪對外招標,我們路過的時候看到,就決定做一家書店。」

2008年的暑假,一家名叫「淘吧二手書店」的小書屋開張了。書屋佔地不到二十平米,坐落在熱鬧的北區一條街上,毗鄰水果店和修車攤。何騰飛盤下了這塊地,主打教輔書籍,正式成為了「何老闆」。

▲原北區一條街上的「淘吧二手書店」 /圖源:受訪者

 「當時學校裡沒收多少錢,這些店鋪主要是為了服務學生的。」何騰飛回憶道,2008年的房租是一年四萬左右,他今年新租的店鋪租金為每月一萬多元。

書店頭兩年並不順利。「那時候還在摸索,不知道什麼書能收,什麼書不能收。要是收了改版前的舊書,學生不能用,每收一批得虧上千元。」

邊虧邊摸索,何騰飛逐漸有了自己的心得:「這種生意只能家裡人做。」他也嘗試過僱人經營:開業後第三年,何騰飛僱用了一對夫婦看店,每月6000,包住宿。「那一年賺的錢都貼近工資裡了,我們基本沒賺錢。」何騰飛說,「但人家不可能像你自己一樣用心,像你一樣吃苦。」無論是幫新生找書、配成一套,還是按學生的要求送貨上門,或是向學生了解需求、聯絡感情,這些需要大量心力的服務性工作只有書店的「自己人」才願意做。

劉未名覺得,書呆子書店最大的優勢,「可能是和學生更親近一點。他們不僅僅是做生意,還為學生提供服務。」何騰飛表示書店百分之九十的顧客是學生,也應學生的要求提供相應的服務。它誕生在復旦校園,如今已經走過了十二年。

十餘年的經營後,書店在南區也有了店面。何騰飛的書店基本沒有過裝修,能從虧損到盈餘再到做大,全靠服務的提升。

對何騰飛來說,熟悉書店和教材是基本功,能更進一步,靠的是熟悉復旦校園。平時,學生買書賣書不方便的,一個電話,無論是教學樓、圖書館還是南區宿舍,何騰飛都會騎著他的三輪車送貨上門。等到畢業季,天南海北的學生要寄回行李,何騰飛與合作的物流公司一個搬書,一個寄件,跑遍了南區宿舍每棟樓。「十幾年來,你們每一幢宿舍樓我都很熟悉。」何騰飛笑著說。

而在沒有菜鳥驛站的時代,書呆子書店是南區之內唯一一個實體的快遞寄出點。書店營業到晚上十點多,許多晚歸的學生喜歡將快遞存在書店,夜色深了才邁著匆匆的腳步來取。何騰飛給出的價格很優惠——他原本也並不想通過快遞業務賺錢,而是希望在滿足學生需求的同時,給自己的書店帶來一定的流量。「有的人取快遞的時候,順便就會帶一本書走,」何騰飛說,「還有的學生在網上做生意,收發快遞都在我們這裡,一來二去就熟悉起來了。」

和學生一起度過的時間多了,彼此不僅僅是老闆和顧客。在書店的忙季,許多學生都會應邀前來做志願者,幫助新生找書、選書;甚至在書店因為缺少倉庫而陷入困境時,也是學生幫忙,在復旦的創新創業園區借用了臨時的倉儲點,讓書店撐過了大半年的時間——何騰飛至今對此滿懷感激。也是在這家不大的書店裡,新聞學院的學生完成過許多採訪作業,找不到文科樓的留學生獲得了指引,搬寢室的程漢借到了推車和三輪相比「服務」,何騰飛更喜歡把書店和學生的關係叫「互相幫助」。

書店也曾在收售價格上受到過質疑。有學生認為,書呆子書店回收二手書的價格太低,而出售價格太高。劉未名在比較書呆子書店和另一家二手書店「朝花夕拾」時也認為,總體上來說 「朝花夕拾」的書在出售價格上要低於「書呆子」。而相比網絡二手書店的低價,「書呆子」統一五折的價格顯得有些昂貴。

記者對比了「書呆子」、「復旦舊書店」、「多抓魚」網絡二手書店發現發現,「書呆子」在書籍售價上略高於復旦舊書店,在收書價格上與之基本持平。以思政類教材《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為例,該書定價為25元,「復旦舊書店」和「書呆子」的回收價格都是原價的十分之一,在多抓魚上,網站自動計算的回收價格為1.3元,約為原價的二十分之一。售價方面,這本書在「書呆子」、「復旦舊書店」、「多抓魚」的價格分別是12.5元、10元和6元。

何騰飛認為,網絡書籍交易平臺和實體二手書店經營模式不同,「很多是靠流量賺錢的」,因此選擇的是低價購入、低價賣出的模式;而對於和其他實體書店在售價上的差別,何騰飛表示:一是由於需要幫學生配書、送書,人工成本必然更高;二來房租開銷也是大頭;而「復旦舊書店」主打文史哲類舊書,各有特色,不能比較。

 「各種各樣的聲音都會有,我們的服務也肯定有學生不滿意,」何騰飛說,「但書店開了十年,也一直是這麼過來的,我自認為是用心的」。

2011年,南區的「書呆子」書店經營不善,被何騰飛接手了過來。五年之後,淘吧二手書店旁邊的體育器材店倒閉,何騰飛考慮到放書的空間不夠,又盤下了這家店面。

三家店面從北到南,何騰飛經營了十年,比誰都開得長久。「剛開店的時候,復旦周圍有好多二手書店,」何騰飛回憶道,「正門有一家曦園書店,學校裡有一家三人行書店,北區後面的糧油市場,當時還有很多出版社。」然而,據何騰飛說,曦園書店早在11年就不復存在,三人行也在不久之後步其後塵。南區超市旁的朝花夕拾是後起之秀,一直堅持到今年,也終究在2020年太過漫長的假期裡人去樓空。

隨著時代的變遷,許多線下個體小攤小店也漸漸消失。劉未名還記得,南區超市旁的修車攤、熱鬧的北區一條街,從三教自習回來,街邊黑料小攤還亮著燈——那樣的夜是煎蛋餅和烤冷麵味的。

煙火氣漸漸消散,書呆子書店也屬於其中的一員。

然而,在拆遷之前,時代已經在悄悄改變。何騰飛回憶起八九年前的校園,整個南區的開水房都集中在全家門口,那時學生一天得來書店周圍好幾次,吃飯、打水、去澡堂洗熱水澡,大量的人流帶動了校園服務業的興盛。而現在的學生可以在寢室裡洗澡、喝水,三餐也可以靠外賣解決。與此同時,五角場變得愈加繁華,菜鳥驛站悄然出現,個體商店提供的服務變得不再唯一。

另一個變化是網絡的興起。何騰飛坦言,很早就有搞網店的想法,卻一直辦不起來:「每年好賣的二手書就那麼一些,線下也不夠賣;不好賣的書放到網上去,也只有復旦學生來看你的網站,你也賣不出去。」小體量、客戶群體單一的二手書店,一直沒有趕上網際網路的浪潮。直到實體店面被拆除之後,何騰飛才開始著手完善書呆子書店的小程序。然而憑藉網絡的銷售額也「僅僅只能做個補充」。

何騰飛想過轉行,但家裡積壓下的幾十萬元的新書逼得他一路走下去。在學校人性化的默許下,他在書店的原址上擺起書攤,「(書)能消化一點是一點」。教輔書店對位置敏感,南區的書在北區可能一本也賣不出去,反之亦然。失去了北區的實體店,「北區的書根本賣不出去,現在還堆在家裡」,何騰飛說,「而且擺攤的話,下雨天賣不了,晚上電給掐了,也賣不了。」一年下來,營業額不足原先的一半。

兩年的「流浪」生活中,何騰飛算是「勉強養家餬口」,而當疫情爆發後,一心寄希望於學生返校的書店「上半年幾乎是沒有收入的」。沒有生意的日子,何騰飛每天早晚騎著車在校園周邊轉,希望能在開學前物色好一家實體店。「我兩年來沒有一天不在操心這件事,但一直找不到。」直到今年八月份,他才和原重慶雞公煲的老闆談下來,在政肅路上有了自己的新店鋪,擺脫了長久以來擺攤的困境。

但這無異於一次賭博。何騰飛說,他了解到,政肅路的店面並不穩定,可能在年底就會收歸學校。如果真是如此,幾個月後的博志書店或許會徹底成為一家網店。今年七月,「博志書店」已經在孔夫子舊書網上擁有了自己的店面。在經營的空閒時間,何騰飛和妹妹正在將書籍信息慢慢地傳到網上,豐富著網店的「庫存」。但是,何騰飛告訴記者,現在的網店「平時幾乎沒有生意」。

2020年的9月,新的「博志書店」開張,何騰飛開始了久違的忙碌。陰雨連綿的開學季裡,改換了名字的書呆子書店的門口,又一次排起了長龍。

微信編輯 | 秦思晶

責編 | 甲幹初

往期精彩

復旦泰晤士世界大學排名進入前70,多項學科排名上升

昭和陰云:侵華前夕日本的政治與思想

相關焦點

  • 為大學周邊街區留下一家舊書店,可好?
    近日,在上海經營了近20年的復旦舊書店也即將面臨著相同的結局——書店經營者接到房東的通知,由於復旦舊書店所在區域被納入街道的規劃改造範圍,因此到今年年底將不再續租。 記者經走訪調查發現,復旦舊書店所租用的營業場地確實已納入街區整改的計劃。
  • 叫板書販和校外書店 復旦學生開「二手書站」低收平賣
    東方網9月27日消息:據《新聞晨報》報導,出於環保和節省的目的,購買二手書如今已成為很多高校大學生的選擇。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3名大四學生為此自發發起了一個「二手書站」,以更為合理的價格,為學生提供買賣二手書的平臺。   記者昨天來到五角場附近一家二手書店得知,該店以每本2元到10元的價格收購,再以原價半價賣出去。
  • 書店測評|申東外語書店:二手原版繪本淘金地
    申東外語書店在復旦附近開了很多年,雖然一直與復旦附中臨近,但賣的書卻是遠低齡於高中生的二手原版兒童繪本和故事書。這些書據稱是來自於國外的圖書館淘汰書等二手書流通渠道,有些書的扉頁上也確實還有圖書館的章,或是在「This Book Belongs To」後面跟著一看就不是出自中國人書寫習慣的英文手寫小朋友名字。書的定價自然要比全新的進口繪本便宜得多,但所有的書都密密實實地碼在書架上,沒有任何分類——童叟無欺,自己淘!
  • 西大周邊二手書店僅剩3家,未來實體書店何去何從?
    4月22日下午,在南寧市農院路一家二手書店,老闆吳女士坐在椅子上休息,書店裡沒有客人,不需要她費心照看。這幾年,吳女士的生意下滑,平日裡挑選二手書的顧客較少,只有到了周末,人才會稍微多一些。二手書店是許多愛書人淘書的去處,在網絡閱讀時代,它們的經營狀況如何?
  • 「無人」書店續寫臺北二手書店風華
    「無人」書店續寫臺北二手書店風華 2020年05月18日 09:56:00來源:新華網 >   新華社臺北5月15日電(記者傅雙琪、吳濟海)位於臺北市辛亥路上的一家書店沒有名字,黃色招牌上僅有英文「BOOKS SELF-SERVICE」,意為「書籍自助服務」。
  • 茉莉二手書店——小巷深處藏幽香
    原標題:茉莉二手書店——小巷深處藏幽香  新華網臺北4月22日電(記者曹典、李寒芳)落地窗、木地板、復古小檯燈,油墨香、咖啡香、檜木的香氣……不同於印象中舊書店的侷促、雜亂,走入臺北茉莉二手書店,如果不看書的價格,你會以為來到了又一家「誠品」。
  • 特寫:「無人」書店續寫臺北二手書店風華
    新華社臺北5月15日電(記者傅雙琪、吳濟海)位於臺北市辛亥路上的一家書店沒有名字,黃色招牌上僅有英文「BOOKS SELF-SERVICE」,意為「書籍自助服務」。大開間的店堂三面都是書架,看上去像收銀臺的小桌上擺著投幣箱,絕大部分時間看不到店員。
  • 「淘寶」茉莉二手書店——小巷深處藏幽香
    落地窗、木地板、復古小檯燈,油墨香、咖啡香、檜木的香氣……不同於印象中舊書店的侷促、雜亂,走入臺北茉莉二手書店,如果不看書的價格,你會以為來到了又一家「誠品」。  「13年前開業時,我們是全臺北第一家有廁所的二手書店,也是少有的專門聘請設計師設計店門的舊書店。」茉莉二手書店總監蔡維元告訴記者。
  • 擺地攤奮鬥了二十年後,他在西安開了一家二手書店
    20歲那年,石鵬輝跟著鄉黨到西安一家工地打工,工頭指著他大喊:「我們不要瘸子!」這句話深深刺痛了他。1998年夏,在一名親戚的指點下,石鵬輝懷揣50元錢再次來到西安,每天早晨6點到火車站批發50份報紙,拿到康復路叫賣,除掉飯錢,1天能掙下5元。「來西安頭三個月就睡在火車站廣場,後來才在道北聯志村租了人家一間廚房,每月80元,算是在西安落了腳。」
  • 特色小書店依賴創意生存:從賣二手書到不打烊
    一家散發溫暖氣息的現代城市書店,也會拉近人與人之間距離,羊城晚報記者 林清清 攝。   書店就是賣書的——這已經是上個世紀的生存之道。曾經生存方式簡單的實體書店,在網絡大潮衝擊下,紛紛尋找自己的生存空間。而本來就更多地以個人趣味設立的特色小書店,從生存之初就有鮮明個性,反倒依賴創意生存在這商業競爭激烈的時代。  書店不僅僅可以買書看書,現在還可以這樣玩——彼得貓古本店,羊城晚報記者 林清清 攝。
  • 實體書店幾成教輔賣場 二手書成「收藏品」
    而曾經遍地開花的實體書店,也在不經意間悄然「轉型」。23日,記者走訪市區多家書店發現,目前,實體書店多以售賣輔導教材為主,就連二手書的消費群體也是由大眾向集藏愛好者轉變。  實體書店幾成輔導教材賣場  記者調查發現,目前市中區的實體書店大多分布在各中小學周邊。
  • 這書店寄賣二手書 收購價為原價一成
    5月初,號稱全國首家文化便利店的心居地書店(天河北店)在中石化大廈佳兆業廣場開業。和目前城中眾多獨立書店不同,心居地的「文化便利」體現在:主打二手書回收和線上線下交易,意圖打造書店+圖書館+二手書交易市場+活動展覽的複合式文化空間。    A 線下    面積不大,「四面通風」    心居地書店(天河北店)位於中石化大廈佳兆業廣場一層大堂一角。
  • 碩士畢業生闖新路 開辦二手書店
    在中國農業大學有一個不成文的傳統,每到開學,老生便會提醒新生,「教材不用買新的,上延鵬那裡淘舊書就行了。」   他們所說的延鵬,是農大數學系2009屆的碩士畢業生。畢業那年,延鵬在學校裡開了一家二手書店,取名「五色土」。此後的兩年多,雖然書店經歷了幾次搬遷,也曾面臨生存難題,但卻依然倔強地在校園裡生存著。   二手書店藏身地下室   「五色土」位於農大男生3號公寓樓地下室,在這家面積只有大約20平方米的書店裡,密集地豎著幾排大書架,上面整齊地碼放著人文社科類書籍,以及各種教材和輔導書。
  • 從這本二手書店流水帳中我們能讀到什麼
    一家合作社性質的乳品廠和最南部的威士忌酒廠「布拉德諾赫」曾是這裡僅有的經濟支柱。上世紀90年代,乳品廠和酒廠先後倒閉,隨之而來的是人口的大量流出,原本是蔬果店、禮品店和旅館的地方只剩下緊閉的門和釘了木板的窗,小城一片蕭條。直到1998年,威爾斯書商理察·布斯將「書城」的概念傳到蘇格蘭,威格敦時來運轉,書商紛紛來此安家落戶,二手書業成為小城新的經濟支柱。
  • 「一期一會」第四期 I 復旦舊書店
    ,安頓好宿舍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跟同學一起,去隔壁的復旦買二手自行車。 2000年左右,現在旅館、網吧所在的位置,是一家叫「中國科技圖書公司」的書店。 1999年,高中畢業後打了3年工的張強從老家鹽城來到上海。 因為妻子在復旦周邊生活過,夫婦二人便把落腳地選在復旦。 「開始想找工作,一直沒有特別合適的。」
  • 北京必去的「特殊」書店,每一家顏值都美到窒息!
    夏天到了,疫情也在逐漸好轉。一場疫情導致各個行業進入了停擺期,餐飲店鋪紛紛關門,商場景區關閉數月,直至現在許多行業仍在面臨倒閉、尋路自救。實體書店就是其中之一,疫情期間,中國的實體書店很難!實體書店本就收入微薄,關閉門店幾個月沒有收入的情況下,書店可謂是舉步維艱。
  • 微信上的二手書店—典書
    (圖片來源於網絡)1.微信上的二手書店這幾年,微信上湧現出大量的二手書店,這些二手書店的銷售模式大多是:平臺商從個人消費者手中回收二手書,對購回的書進行清潔、翻新、消毒、重新包裝後,進行二次交易,進而轉手賣給其他用戶。
  • 臺灣特色二手書店 賣的不只有書
    提起臺灣的書店,你會想到24小時不打烊的連鎖書店還是主題鮮明的獨立書店?但無論是論設計、個性還是情懷,它們可能都比不上遍布臺灣的特色二手書店,因為在這些二手書店裡,你更能有一種找回舊時光的感覺。在這裡,你消費的與其說是書籍,毋寧說是老書背後蘊含的時間的味道。由於臺灣的紙質書籍相對比較貴,臺灣的二手書交易比較繁榮。
  • 探店③|最文藝二手書店——多抓魚書店
    多抓魚書店線上二手書交易平臺落地實體店多抓魚書店被稱為「北京文藝青年的精神食堂」它原本是一家網上二手書交易平臺去年10月開始經營實體店2.7萬冊、1萬多種圖書經過簡單的分類陳列其中邂逅爵士樂之王路易斯·阿姆斯特朗收穫小津安二郎的美食菜譜對比不同年代設計風格的《瓦爾登湖》淘書的樂趣便在於此地下一層仿佛小小的跳蚤市場二手百貨琳琅滿目
  • 英國小鎮:「世界上最大的二手書店」
    英國威爾斯的海怡小鎮只有1500多位居民,卻被譽為「世界上最大的二手書店」,每年吸引超過100萬遊客,我也是其中之一。  用「鋪天蓋地」來形容這個小鎮上的書店,一點兒也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