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謝組學在醫學領域機制研究的實驗設計方案

2020-12-17 鹿明生物

我們知道隨著代謝組學的不斷發展,對代謝物定性定量準確性不斷提高,代謝組學在醫藥學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小鹿特地總結了代謝組學在醫藥領域的主要應用方向(機制研究、標誌物篩選和藥效評價)及其對應的實驗設計思路(見下圖)。

看完這個設計方案是不是眼前一亮

那小鹿就先跟您說一說,醫學代謝組學中的機制研究最熱門的技術方式吧~~

案例一

多組學聯合:基因組、轉錄組、蛋白組、代謝組、單細胞測序

案例來源:《Journal of Hepatology》 2020, IF=20.58 (López-Vicario et al. J Hepatol.,2020; S0168-8278(20)30208-7. doi: 10.1016/j.jhep.2020.03.046.)

原文連結: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2294533/

研究目的:研究肝癌的瘤內異質性

樣本來源:8個病人的42個樣本(醫院手術樣本)+298個HCC樣本(購買組織晶片)

研究手段:利用5種組學技術(基因組、轉錄組、蛋白組、代謝組、單細胞測序)研究細胞與細胞、亞克隆與亞克隆、病變體與病變體、病人與病人之間的腫瘤異質性

使用技術:基因組、轉錄組、蛋白組、LC-MS非靶向代謝組、單細胞測序、免疫組化、定量PCR

實驗設計和關鍵結論展示

圖 | 實驗設計和分析流程

結論1:所有病變體的免疫細胞單細胞測序和聚類分析表明:肝癌(HCC)可以分為三個亞型

結論2:不同HCC亞型的TCA循環,糖酵解,尿素循環以及核苷合成途徑等代謝特徵是不同的

結論3:用含有298個HCC樣本的組織晶片進行免疫組化分析,對HCC分子分型的合理性進行驗證,結果發現HCC不同亞型的免疫標誌物CD45 和 Foxp3的表達具有明顯差異,且與患者生存期具有顯著相關性,因此免疫標誌物CD45 和 Foxp3可以作為HCC的預後標誌物

小鹿簡評

本文先利用幾十個樣本的多組學聯合分析,全面研究HCC的異質性,並將HCC劃分為三個亞型,每個亞型都有自己獨特的代謝特徵,隨後利用大樣本的HCC組織晶片對不同亞型的免疫標誌物CD45 和 Foxp3的表達情況進行研究,發現不同亞型的免疫標誌物CD45 和 Foxp3的表達具有明顯差異,且與患者生存期具有顯著相關性。肝癌腫瘤異質性是導致肝癌化療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更為精細的分子分型有助於治療方案的選擇和預測預後效果,具有很好的臨床意義,這也是本文能發表在《Gut》上的重要原因。

小鹿物語

利用科學技術解決臨床的實際問題是醫生和科研工作者的共同責任,但目前的大環境下專職科研工作者不上臨床,只低頭做基礎研究,並不了解臨床上需要解決的問題,相反臨床醫生十分了解臨床上的一些待解決的問題,但由於醫務工作繁忙而無暇科研。因此,專職科研工作者與臨床醫生的溝通與合作,對於選擇好的研究切入點十分重要。畢竟科學技術手段大部分是相同的,很多人都能用,很難具有原始創新,只有緊貼臨床需求,提出一些好的研究點,解決一些臨床上實際存在的痛點,才是醫學科研的價值所在。

案例二

多組學聯合:代謝+宏基因組

案例來源:《Nature》 2016, IF=40.13 (Pedersen HK, et al. Nature, 2016; 535(7612):376-81.doi: 10.1038/nature18646.)

原文連結: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7409811/

研究目的:腸道菌群與宿主血清代謝表型及胰島素敏感性的關係

樣本來源:291個非糖尿病人+75個2-型糖尿病患者

研究手段:代謝組+宏基因組聯合分析,找到與胰島素抗性相關的腸道群,然後在動物模型上驗證

使用技術:LC-MS非靶向代謝組(檢測脂相關代謝物)、GC*GC-TOF/MS非靶向代謝組(檢測親水性代謝物)、宏基因組

實驗設計和關鍵結論展示

圖 | 實驗設計和分析流程

結論1:胰島素抗性(IR)人群的代謝表型包括:支鏈胺基酸(BCAA)合成、TCA循環、甘油三脂;

胰島素敏感性(IS)人群的代謝表型包括:磷脂和奇數碳原子且高不飽和的脂肪醯甘油三脂。

結論2:腸道菌P. copri 和 B. vulgatus是支鏈胺基酸(BCAA)合成與胰島素抗性正相關的重要驅動因素,且P. copri 腸道菌更為關鍵。

結論3:腸道菌種群豐度的變化是導致宿主血清支鏈胺基酸水平改變的重要因素,並與宿主胰島素抗性緊密相關。胰島素抗性(IR)群體中,腸道菌P. copri 和 B. vulgatus 豐度高,B. crossotus 和 E. siraeum豐度低。前兩個菌種與BCAA合成相關,後兩個菌種與BCAA轉運進菌體相關,腸道菌群豐度的變化導致BCAA合成增加,轉運進菌體的量減少,最終導致宿主血清BCAA水平升高與胰島素抗性。

小鹿簡評

本文是腸道菌群與疾病相關研究的一篇經典論文利用了兩個平臺(LC-MS和GC*GC-MS)對血清代謝組進行了全覆蓋,同時與大樣本的宏基因組數據進行了關聯分析,找出胰島素抗性相關的代謝表型(BCAA升高)同時又追溯了與此代謝表型相關的幾個重要的腸道菌群種屬,並在動物模型上進行了驗證。整個實驗設計和分析簡潔清晰且邏輯嚴密,最終的結論既闡明了胰島素抗性的機制,又給糖尿病治療帶來了有價值的新治療策略,是一篇兼具理論價值和臨床應用價值的論文。

小鹿物語

條件允許的情況下,LC-MS 和GC-MS的聯合分析對代謝物進行全覆蓋是一個很好的策略,畢竟不同平臺對代謝物的檢測還是有明顯偏向性的。此外,代謝組與腸道菌群的關聯分析是解析腸道菌群與某種疾病關係的必要一環。僅依靠代謝組分析是沒辦法注釋到某種腸道菌群上去的,因為很多初級代謝物,如胺基酸、脂等既可能來自於食物、又可能來自於腸道菌合成,也可能來自於宿主自身合成,同時腸道菌群的種屬異常多,且初級代謝物也是菌體生命活動的基本保障,因此不進行關聯分析而直接給代謝物進行腸道菌種屬的注釋,可能不太嚴謹。

結語

那麼如何緩解「導師恐懼症」呢?為了緩解「導師恐懼症」,小鹿帶來了【小鹿話代謝系列】為各位科研人帶來好的研究思路和站得住腳的論據,以此「說服」導師,如果還需要增加一劑療程,可關注下期小鹿話代謝——純代謝組學(醫學篇)!

另外,針對本期小鹿分享的醫學代謝組學的機制研究中,易明學院明學院也推出了原文作者國家肝癌科學中心助理研究員彭博所著課程。詳情請百度搜索易明學院訪問~~

更多小鹿話代謝系列

◆組學課程大放送:科研人打開雙11的最佳方式:快速解鎖你的科研技能

◆臨床微量樣本檢測策略:臨床SCI研究福音:FFPE、微量樣本等臨床樣本怎麼研究?有這招就夠啦

◆小鹿話代謝系列:還在為實驗發愁?看完這篇科研好文我被「種草」了

◆小鹿話代謝系列:代謝組學——後基因組時代新熱點

END

文章來源於鹿明生物

相關焦點

  • 看完秒懂,代謝組學醫藥領域機制研究實驗設計方案怎麼做?
    每周「一更」的小鹿話代謝系列又來嘍~~還記得上期小鹿介紹的代謝組學在醫藥領域的主要應用方向嗎?(見下圖)上期小鹿分享了代謝組學在醫藥機制研究中的實驗設計方案(包含多組學聯合及代謝組學+宏基因組)的實驗設計方案,詳情請戳一看到導師就害怕?
  • 標誌物篩選、藥效評價保姆級代謝組學組學研究實驗思路!
    編者按本期是小鹿話代謝系列第五期~~在前2期,小鹿分享了代謝組學在醫學領域的實驗設計思路之機制研究,詳情請訪問鹿明WX公眾號:一看到導師就害怕?你也有「導師恐懼症」嗎?看完秒懂,代謝組學醫藥領域機制研究實驗設計方案怎麼做?
  • R/Python 醫學數據分析第三期:機器學習實戰 - 一個代謝組學案例
    代謝組學簡介組學與代謝組學代謝組學在醫學中的應用代謝組學分析方法代謝組學數據結構2. 案例數據3. 差異分析4. 預測模型5. 作業 · 參與方式 · 掃描海報中二維碼,或者點擊「閱讀原文」,至此次活動頁面報名。
  • 代謝組學筆記:代謝組學的實驗流程
    本文是個人近幾年對於代謝組學技術學習的總結與討論,其中內容並不一定完全正確,如有錯漏歡迎指正,也歡迎大家討論相關內容。基於質譜的代謝組學實驗流程是怎樣的?在這裡,我按照個人經驗,簡單總結如下:從代謝組學的思路出發,個人認為,代謝組學的實驗流程大體可以分為這樣幾個部分:實驗室實驗,數據提取、數據預處理、統計分析、通路分析與驗證。詳細步驟如下圖所示。
  • 研究思路|微生物組+代謝組多組學應用案例解讀(第一期)
    在高通量測序的大力推動和快速發展下,微生物組學研究進入到了多組學的時代。為更好滿足科研人員多組學聯合分析需求,美格基因基於科研需求及以往項目經驗,全新推出微生物組+代謝組聯合分析解決方案,克服單一組學研究局限性,多角度解釋科學問題!
  • 揭秘|帶你了解神經代謝與再生研究中心
    代謝醫學中心實驗室致力於代謝醫學研究,以中樞神經系統與外周代謝器官相互調控作為研發核心,聚焦於機體各種生理穩態和代謝狀態的作用機制,及其失調導致或加速相關疾病發生發展的病理生理學過程,同時研究代謝狀態調控在幹預代謝類疾病及其併發症的應用。目前已引入兩位研究員。傅肅能,生物島實驗室神經代謝與再生研究中心研究員。
  • 3分鐘帶你看懂代謝組學研究中常用的「套路」
    但是懂行的人都知道,代謝組學的研究紛繁複雜、種類繁多,實驗得到的數據量也相當驚人。那麼如何在代謝組學的研究中理出頭緒呢?今天谷君整理了一些常用的「套路」,希望能夠給大家一些啟發。一:代謝組學分析流程一般來說,代謝組的分析流程有:首先將代謝組分進行預處理, 預處理的方法由測量分析方法決定,如使用質譜方法分析,則需要預先對代謝組分進行分離和離子化。接著,再對預處理後的組分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 走向臨床的代謝組學—訪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許國旺研究員
    1999年,英國帝國理工的Jeremy Nicholson教授定義了代謝組學(metabonomics)。短短20年時間,代謝組學這一組學研究領域的後起之秀,已成為當下科研領域中的「明星」。
  • 恭喜西南科大羅學剛組代謝組學研究再登環境...
    鈾和鎘在作物中的遷移行為已成為近年來研究的重點,目前有多項研究在轉錄組、蛋白質組和代謝組水平上揭示了植物對鈾或鎘的毒性反應,但同時暴露於鈾和鎘雙重汙染環境中的植物和兩種元素之間的潛在相互作用沒有得到廣泛關注和研究。紫薯(Ipomoea batatas L.)是一種營養豐富、經濟價值高的糧食作物,在中國得到廣泛種植,在中國的耕地面積約佔世界總面積的70%。
  • 轉錄組和代謝組解析風信子變色分子機制
    英文題目:Transcriptome sequencing and metabolite analysis reveals the role of delphinidin metabolism in flower colour in grape hyacinth中文題目:轉錄組和代謝組解析風信子變色分子機制
  • 脂質代謝組學:為尋找疾病新型biomarker開闢新思路!
    代謝組學正是繼基因組學和蛋白質組學之後逐漸興起,也成為系統生物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更多地反映了細胞所處的環境,包括營養狀態,藥物和環境汙染物,以及其它外界因素的影響。自20世紀90年代末提出代謝組學的概念至今,代謝組學的飛躍式進步無疑有賴於將質譜檢測技術應用到生物醫學領域,同時,代謝組的研究也滲透到多項領域,比如疾病診斷、醫藥研製開發、營養食品科學、毒理學、環境學,植物學等與人類健康護理密切相關的領域。
  • 運用GC-MS/LC-MS代謝組學研究黃酮類化合物在大鼠體內吸收代謝
    該研究運用LC-MS代謝組學及GC-MS代謝組學技術以羅布麻中提取的槲皮素-3-O-槐苷為原料,採用大鼠原位腸道模型,對其吸收、Ⅱ期代謝及微生物分解代謝進行了研究,並與槲皮素苷元進行了比較。代謝組學、GC-MS代謝組學研究背景黃酮類化合物因其在預防慢性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和癌症)中促進健康的作用而被廣泛認可。
  • 研究人員提出並發展的擬靶向代謝組學方法形成範本發表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高分辨分離分析及代謝組學研究組研究員許國旺團隊對前期提出並發展的擬靶向代謝組學方法進行系統總結和提升,相關結果形成範本在《自然-實驗手冊》上發表。代謝組學是研究內源性代謝物的科學,超高效液相色譜-質譜是廣泛使用的分析工具。
  • 微生物16S+代謝組學文章喜登微生物一區頂刊Microbiome
    2.主要實驗方法(1)蛋白和轉錄分析:蛋白質印記分析、定量逆轉錄PCR分析;(2)16S rRNA基因測序分析;(3)代謝組學實驗:LC-MS非靶向代謝組學分析,胺基酸\神經遞質LC-MS靶向分析,5-磷酸吡哆醛、吡哆胺和吡哆醇靶向分析;(4)其他:蘇木精-伊紅組織染色、腸通透性測定、小鼠行為測試、立體定向手術和藥物顯微注射、腦組織電生理學檢測
  • 第一屆中國生物物理學會代謝組學分會年會暨2019代謝組學國際研討會勝利召開!
    復旦大學人類表型組研究院副院長王久存教授,中國生物物理學會副秘書長、復旦大學劉鐵民教授,代謝組學分會會長唐惠儒教授到會並致辭。會上,80餘位報告人介紹了代謝組學技術及應用方面的進展。報告內容涉及代謝組學技術、植物代謝組學、疾病代謝組學、醫藥代謝組學、脂質組學、代謝組學應用等方面,覆蓋了代謝組學的各應用領域。大會青年論壇還表彰了選出的10個優秀青年報告與10個優秀牆報。
  • 服務700+科研所和三甲醫院,帕諾米克如何布局代謝組學技術?
    而代謝組學技術通過使用質譜的方法對巨量代謝物進行監測,具有技術、效率和成本的優勢。基於對代謝組學技術未來發展前景的展望,帕諾米克在國內代謝組學檢測行業尚處於一片空白時就已開始盤根布局,深耕代謝組學在健康臨床領域的應用,成為國內最早發展的代謝組學公司之一。
  • 代謝研究及組學中的分析技術
    代謝組學提供了一種更加直接的生理狀態檢測方式。代謝組反應營養、脅迫或者疾病狀態的速度比轉錄組或者蛋白質組要快得多。
  • 代謝組學海量數據太麻煩?安捷倫攜VistaFlux強勢來襲
    近年來,代謝組學發展迅速,在疾病診斷、醫藥研製開發、營養食品科學、毒理學、環境學,植物學等與人類健康護理等許多領域都能看到其身影,相對基因組學和蛋白質組學而言,代謝組學更側重於研究在某一時刻細胞內所有代謝物的集合,反映細胞所處的環境,和細胞的營養狀態,藥物和環境汙染物的作用,以及其它外界因素密切相關。
  • 項目文章 | TMT定量蛋白組學助力甘肅農大甜瓜的防禦機制研究
    本研究通過TMT標記蛋白質組學研究方法表明,Si處理後的甜瓜果實線粒體通過調節被病原菌感染的甜瓜的能量代謝和ROS的產生,啟動寄主對Trichothecium roseum侵染的抗性,從而降低了甜瓜的腐爛。
  • 國家基金委八大學部公布「優先發展領域及主要研究方向」
    8.醫學科學部優先發展領域  (1)發育、炎症、代謝、微生態、微環境等共性病理新機制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重點研究發育-老化機制、炎症可控化機制、細胞代謝機制、微生態局部與全身互作機制、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