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作為除了高考之外的另一條升學之路,歷來受到家長的關注,尤其是隨著近些年國內各類國際學校和國際班的迅猛發展,更是有了普遍化的趨勢,留學早已不像十幾年前那般只是少數家庭的選擇了。
但今年,面對疫情的影響,相信家長們對留學勢必會有新的思考。面對如此多的不確定性,有太多問題需要考慮:我的孩子還適合出國留學嗎?中美局勢如此緊張,美國還能去嗎?去哪個國家留學更好呢?留學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不久前,全球高等教育分析機構QS權威發布《新冠疫情如何影響全球留學生》報告,報告數據顯示,近七成中國留學生的留學計劃受到影響。然而,僅4%的中國留學生考慮放棄出國計劃,48%的受訪者選擇延遲入學或者推遲到下一年入學。
作為從事國際教育行業二十餘年的人,自然非常關注這類話題,恰逢我們的小編特別策劃了【對話·國際教育】專欄,我也希望藉此邀請更多的家長、國際教育專家來參與此類話題的討論,「我們到底該不該送孩子出國留學」「留學的意義到底在哪裡」!
從20年前從事中外合作辦學,開始接觸第一批留學家長,到見證越來越多的家長送孩子進各類國際學校,同時也是一名留學生的母親,四年前把女兒送進了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簡稱UBC,2019USNews世界大學排名29),並於今年5月份順利畢業,確實有太多關於留學的案例和思考想跟大家分享。希望在這個專欄,我們能一起暢所欲言、共探未來!
本次,應小編的要求,先將四年前的文章稍作修改,拋磚引玉,引出我們共同感興趣的國際教育話題。無論您是有留學或者國際升學方面的觀點想與大家分享,還是有這方面的疑惑,都歡迎留言探討。
第一次Midterm四門考試結束了,除了WRDS150-Researchand Writing僅拿了C+,其餘3門課都在B+以上,不禁長長的舒了一口氣。從8月20日離開家單飛到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學習,至今不過短短的兩個月,但是對我們來說,這兩個月意義非凡!
UBC校園
對於從未離家獨立生活的孩子來說,一下子遠離父母的羽翼舒適區,最初的數月一定是最難的。是否能迅速適應國外大學一度是我最擔心的事情,如果不適應我該怎麼辦?因為在拿到夢寐以求的大學錄取通知書後,女兒就不停地抹眼淚,不停地問「媽媽,我不想離開你,在那麼遠的地方我想你怎麼辦呀?」從小到大除了假期遊學,其餘時間都與我形影不離,我們是母女,更是無話不談的朋友,我們在一起聊日常生活、聊學習,更多的是聊人生、聊夢想,哎,真的不舍你遠離!
做出留學的決定是在高二第一學期,從文瀾中學那樣類似軍事化管理的學校一下子進入到提倡自覺管理的杭高,第一年的學習是在比較放鬆的狀態中度過。手機之戰可以說從年頭到年尾,高一結束時成績自然很不理想。經過慎重的思考,高二剛開學的某個晚上,女兒要求召開家庭會議,鄭重地宣布:「我要出國留學!」原因很簡單,一句話:「既然在國內考不上理想大學,為何不讓我用另一種實力去世界選擇?」擲地有聲不容置疑。
自99年涉足國際教育,親自送出過一批批高考後的孩子,以2+2的形式,見證了東西方兩種教育體制給孩子帶來的巨大衝擊和改變。從確定留學國家、擇校等前期留學準備到獲得籤證,整個流程我非常熟悉,經驗告訴我,這個時間開始準備已經比較晚了,一年的時間需要考出託福、SAT,還不能放棄學校課程,對孩子真的是很大的挑戰!
首先要選擇留學的國家。女兒首選美國,原因是她初中、高中不止一位好朋友已經在美國讀書,而且身邊也有不少同學都在準備申請美國大學。美國作為教育強國,加上近幾年其對中國市場的開放,籤證要求的降低,自然是最吸引家長和學生的。
而我首選加拿大,不僅僅考慮這是一個友好的移民國家,對於女孩子,我會更加喜歡這個國家的平和安寧。而且,情同姐妹的好友安家在溫哥華,過年過節不能回家的日子裡至少有一個溫暖的地方可以寄託一下鄉愁(現在看來,當初這個選擇是對的,不然疫情期間焦慮會更大)。
最後討論結果是:根據考試成績及錄取的學校來決定去哪,美加教育體系相近,憑託福和SAT的成績,兩個國家的學校可以同時申請。
第二步是考出託福和SAT。將所有時間集中到託福和SAT的學習,時間有限,靠自學肯定不行,小班加一對一,短時間提升託福考試和SAT考試成績。
跟很多追求高分名校情結嚴重的家長不一樣,我一向比較反感功利性的考試行為,但因為申請大學一定要標化考試成績,這個準備考試的時間必須要。
中國學生的應試能力全球聞名,一部分原因要歸功於能將歷年考試都能總結得十分精闢的考試研究學者,在這類老師的點撥下,學生能夠在短時間內掌握應試技巧,提高考試分數。其實這對某些同學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學習外語需要自然的「土壤」,需要靠時間的積累,任何死記硬背的短期突擊都會很快忘記。1981年託福首次登陸中國時,有20人參考,由於沒有口語環節,他們全部獲得了滿分,但去了美國不足一年,他們全部被退學回國。
目前,很多國外大學都發現不少來自中國的學生英語能力跟他們的託福成績根本不符合,主要是基本的學術詞彙(academic language)幾乎等於零。比如上數學課時不知道「長方體」怎麼說,上經濟課時不知道「斜率」怎麼說,上化學課時不知道「燒杯」怎麼說等等。
以前的中國留學生大部分是香港來的,這些留學生在中學的時候上電腦數理化生物等課,是用英語上的,因此,像「坐標,方程,曲線,燒瓶,滴管,動能,質量,路由器」等最基本的學術詞彙都只懂英語,甚至中文怎麼說都不會,因此,在國外的大學課堂上,雖然英語說得沒有美國人流利,有口音,但交流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可是,大陸留學生則不同,因為中國大陸的英語教育絕大部分不是「沉浸式」(immersion)的教育方式,因此,學生學了十幾年英語,可能從來都沒有機會學「等腰三角形」怎麼說。而基本學術詞彙,恰恰是託福或者雅思之類的英語考試很難測試得出來的。
目前國內越來越多的國際學校恰恰解決了這一問題,故高中進入國際學校就讀三年,然後出國讀大學,不啻為一個好的留學之路。
因對加拿大的大學有一定的了解,深知美加大學很多學校有學分互換條例,也就是說學生可以根據自己不同階段的學習能力和成績在後續學習中申請轉大學,因此心裡其實很坦然,並不焦慮孩子一開始就非得要進名校。只要盡力了,哪怕先進一所社區學院,再根據她自己的能力transfer到名校,也不失為一種量力而行的擇校行為。當初我就見過不少這樣求學成功的孩子。
而一旦想到孩子在異國他鄉求學,人生地不熟、語言不同、文化差異,我更希望她能選擇適合當下能力的而不是只追求學校的名氣!正是基於以上的認識,根據女兒的特性和英語能力,在成績沒有出來之前,我就已經選擇好了從弱到強的幾所學校,讓負責籤證的老師與我配合好。
出國留學對於一個家庭來說絕對是一件大事,父母花巨資送孩子出國,是想給孩子創造更好的成長環境,而好的結果是需要父母和孩子共同去準備和面對的,任何一方沒有做好充足的準備,都會導致留學的失敗。
UBC校園
託福和SAT最後的成績確定後,我們向早已定好的幾所大學發出了入學申請。我當時因為傾向加拿大,故與留學中介負責的老師「串通」,美國的學校申了3所以女兒的成績相對競爭優勢較弱的,而加拿大卻是充分考慮自身的競爭力,合理去申請!結果自然可想而知。
這裡也順帶感謝一下中介老師,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從合理選擇學校、文書的定稿、到遞交申請,充分地與孩子交流,挖掘出她身上的特性,甚至逼她自己去思考和落筆對未來學業的規劃,而不是為了錄取去刻意包裝,真的很專業也很負責。
在中介老師的幫助下,大學申請非常順利,女兒收到了美國和加拿大7所大學的錄取通知,最後我們選擇了UBC。
就這樣走進了世界名校,女兒實現了她自己的夢想,在遠離我的國度釋放著她的天性、痛並快樂地學習著。而我,坦誠地寫下以上文字,希望對已經走在這條路上或者即將走在這條路上的家長們能多多少少有點啟發。
我們既然選擇了給孩子們提供更多更好的成長環境,那麼放眼全世界,一定有一所可以讓我們的孩子如魚得水般學習生活的地方。如此,不妨拋棄過多的功利性思想,站在孩子的角度,從未來發展的角度,與孩子一起提早規劃一下他們的未來!
留學並不是對每一位孩子都適合,但每一位孩子卻一定都有一條屬於他們的最適合的路,而我們做家長的,不過就是陪著他們一起去把那條路找到,給到他們走好那條路所需要的準備,然後選擇適當的時機放手!想想,真是父母子女之間很美好的一場合作!
拿到理想的offer就萬事大吉了嗎?不,一切才剛開始。
從拿到錄取通知到出國,中間的時間多則8、9個月,少則半年,可以稱其為黃金出國等待期。
利用這段時間,做好學術、心理、生活等多方面的準備,留學之路才會更順暢。
下一期,張老師將與您分享黃金出國等待期裡,她和女兒做了哪些準備。
如果您對國際升學和留學有疑惑,請與樂小英聯繫,或者給我們留言,張老師將在線答疑。
歡迎來找我們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