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二醫合併十周年 醫工深度融合,共建「兩個一流」

2021-02-13 易愛醫

點擊題目下方↑↑↑↑↑↑↑↑↑↑↑↑↑↑↑↑↑易愛醫,一鍵關注本帳號!

2015年5月,最新「QS世界大學學科排名」正式發布,上海交通大學7個學科入選,與北大、清華一起位居大陸高校排名前三。無獨有偶,上海市2014年大學學科專業排名榜亦於同月發布,上海交通大學排名第一,除了交大的傳統優勢學科繼續高居榜首,臨床醫學和生物醫學工程、護理學、基礎醫學也名列前茅。

這一年,剛好是上海交通大學與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強強合併十周年。一流學科是一流大學的主要標誌。十年來,學校始終堅持「兩個一流」理念,始終秉承「兩個遵循」原則(遵循綜合性大學發展規律、遵循醫學院辦學規律),全校師生醫務員工同心同德創事業,一心一意謀發展,實現了強強合併後的「雙贏效應」,交出了一份令人振奮的出色成績單。


2005年7月18日,在上海交通大學和上海交大醫學學科的發展歷史上,都是濃墨重彩的一筆,是裡程碑般值得銘記的日子——在教育部和上海市的大力支持下,上海交通大學實現了與上海第二醫科大學的強強合併,上海交通大學的「世界一流大學」和「世界一流醫學院」建設從此掀開了嶄新的篇章。

這一次的強強合併,是教育部和上海市對上海交通大學和第二醫科大學未來發展的總體規劃,也是上海交通大學和醫學學科發展的自身內在要求。上海交通大學領導班子在國內外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對未來的醫學學科發展趨勢做出了判斷:21世紀醫學發展,不僅取決於醫學本身,而且取決於物理、數學、化學、計算機科學等學科在醫學領域的滲透與拓展,醫學與其他學科交叉是現代醫學發展的必然。

經過充分的調研和論證,上海交通大學在放眼世界與立足實際的結合中,產生了上下一致的共識:現代醫學發展中,臨床醫學越來越依賴基礎醫學的指導及多學科的整合優勢,而臨床醫學中的新問題、新需求又促進了基礎醫學本身的發展,讓學科整合有了「用武之地」。誰能夠最快將這些共識轉化為實踐,誰就有可能搶佔醫學發展的制高點,誰就能在醫學學科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2005年11月,作為強強合併後的第一個重大舉措,上海系統生物醫學研究中心在上海交通大學宣告成立,領銜科學家是時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的陳竺院士,國際系統生物學之父Lee Hood和代謝學之父Jeremy Nicholson應邀擔任中心的學術顧問。


上海系統生物醫學研究中心是我國第一個按照大科學模式構建,集中生物、醫學、物理、電子、數學、計算機等不同學科一流人才的、多學科交叉的研究中心,中心技術平臺的建設將根據攻克生物醫學難題的需求進行發展,依託上海交大的生物納米技術、微電子、計算和工程技術、新材料和精密機械的研究基礎和人才優勢,把納米、信息、材料和機械等領域的研究人員與處於國際前沿的白血病、肝癌、糖尿病、神經退行性疾病和中醫藥研究的人員組合在這些技術平臺上。

2006年11月25日,上海交大生農醫藥交叉融合戰略研討會隆重舉行,包括後來出任衛生部部長的陳竺院士、後來出任農業部副部長的李家洋院士在內,來自全國相關領域的16 位院士、近百位專家、學者聚集在上海交通大學,就學校在醫工結合領域的優勢和不足、目標和定位、重點和戰略、特色和規划進行了熱烈討論。大家一致認為,學科的交叉與整合是綜合性大學建設中遇到的戰略性問題,生農醫藥領域是交大最具實力的領域之一。

由此,一個融入上海交通大學未來發展的大戰略逐漸明晰:要發揮整體效益和綜合學科的優勢,努力為國家的生命科學、生物技術、醫學事業做出更大的貢獻,使強強合併後的上海交大真正成為新概念、新科學、新技術和創新研究的源泉。

上海交通大學擁有一百多年悠久歷史、有深厚的學科交叉基礎,以強大的工科以及具有優勢的理科,在國內眾多的高等院校中久負盛名;合併後的上海交大醫學院在臨床與基礎醫學的研究上具有雄厚的實力。強強聯合,使這所百年名校學科建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醫工結合也隨之走上一條快車道,學校事業蓬勃發展,醫學院也獲得了新的生機,強大的生命醫學學科成為上海交通大學建設世界一流的重要內容和強大支柱。

2005年12月,上海交大「985 二期」項目正式啟動,一批科技創新平臺應運而生,系統生物醫學平臺成為5個重大創新平臺之一,不但打破原有的院系門檻,實施學科大跨度交叉,並且在醫工交叉、理工交叉上更加有所突破。「系 統生物醫學重大科技創新平臺」成立不久,即與「系統生物學創始人」美國科學院院士Leroy Hood教授領導的「美國系統生物學研究所」、「代謝組學先行者」Jeremy Nicholson教授領導的英國帝國理工生化系等國際先進的研究機構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係。國內第一個「系統生物醫學重點實驗室」也經教育部批准,在上海交通大學立項開始建設。

2005年11月9日,中加合作、以篩選腫瘤及自身免疫病治療藥物為主的上海- 多倫多醫藥研究中心在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與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共同組建的健康科學研究所成立。

駛上快車道,總有新動作。在學校的大力支持下,醫工結合的項目正受到更多的支持和關注。以建設高水平科研基地為目標,在組織優秀科研團隊、整合醫工資源基礎上,一系列研究機構的成立、學術會議的召開,是順應科技發展的趨勢,也為上海交大的醫工結合提供了堅實的支撐,注入了強大的動力,使上海交大醫工結合的腳步一步一個臺階地遞進,在生物醫學與多學科交叉發展的道路上,以更高的起點、更寬的視野,向更高的目標發展。

2006年1月21日,上海交通大學舉行了一次別開生面的「教授沙龍」,大家都風趣地稱之為「醫工項目相親會」。來自學校醫科和工科的研究人員現場「結對」,在全校範圍內遴選科研夥伴。這是我國高校內首次通過現場招賢的方式進行醫工「聯姻」。

學校專門為此次「相親」徵集了130個有價值的醫工交叉科研項目,並製作了近100 塊展板,各課題組的領銜人將「擇偶條件」寫得明明白白,有的是需要解決的難題,有的是擬尋覓的合作項目。許多課題組負責人都表示,以往尋找合作夥伴都是通過「私人交流」的方式來完成,局限性很大,成功率不高,學校搭建的平臺大大增加了遴選的人數,拓寬了選擇範圍,「自由戀愛」的結果,自然是成功率大大提高了。

2006年6月22日,由上海系統生物醫學研究中心與美國Waters公司聯合建設的中美代謝組學聯合實驗室在上海交大成立。

2006年6月29日,上海交大成功申報了「系統生物醫學」和「細胞分化與凋亡」兩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以此為契機,學校組織優秀人才隊伍,整合優勢資源,大力開展醫工結合的學科交叉和基地建設,要把實驗室建設成高水平科技創新基地,要把實驗室朝著建設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方向不斷努力。

2006年7月10日,被稱為「醫工結合典範」的上海交通大學「數字醫學研究院」成立,研究院聘請美國國家科學院、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錢煦教授擔任顧問委員會主任,聘請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解剖學專家鍾世鎮教授擔任顧問,計劃在醫工結合的基礎上,用3~5年時間建成三個數位化醫學中心(工程中心、臨床應用中心、教學中心),一個研發生產基地(數位化放射定向治療和組織工程人工關節),一個數位化醫院。

科研創新,體制先行。學校對醫工結合給予了政策性扶持,出臺了《關於促進醫工結合的若干意見》,從資金、體制、機制等方面給交叉學科更多扶持。學校突破現有學科與科研的組織模式、管理辦法和人才培養方式,形成「政策特區」、「人才特區」;在醫工交叉領域,學校為鼓勵學科交叉融合,設立研究項目專項經費和專項孵化經費,在考核方式上也改變課題負責人功勞獨享的老規矩,而是由參與者共同分享。學校還提出了「弱化指標,促進融合」的具體想法,校領導明確指出,在對傳統學科基礎上產生的新興、交叉學科鼓勵和支持的同時,更要營造一個寬鬆、競爭性的環境和氛圍,弱化評價指標,以促使新興、交叉學科的產生和進一步向縱深發展,取得更大成就。

2007年,上海交通大學設立「醫工交叉研究基金」。基金依託學校醫學院、理科、工科等學科的優勢,促進醫學和信息、機械、材料、生命、數學、物理、化學、管理等學科的交叉研究,以國際科學前沿、國家重大需求、解決臨床問題為導向,重點聚焦在轉化醫學、數位化醫學、新型生物醫用材料、醫學影像學、幹細胞、創新精密儀器等領域開展創新性的科學研究。

經過多年來的發展,醫工基金逐步形成了由醫學院及附屬醫院牽頭、校本部參與的合作模式,實現了「醫」的需求和「工」的優勢的融合。至2014年,醫工結合基金共組織實施了6期,累計受理申請955項,資助項目441項,項目總經費6159萬元。醫工基金促進了醫工融合與交叉學科的發展,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據近年來的有關數據顯示,2010年,醫學院共發表SCIE論文1228篇;2011年上升至1527篇,在SCI收錄中國醫學領域科技論文數量機構排名中,上海交通大學持續保持全國高校第一名的好成績;2012年,醫學院共獲得各級各類科技成果獎64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獎1項,發表SCIE論文1980篇;2013年,醫學院獲得各類科研項目課題1589項,總經費6.02億元;2014年獲得各類科研項目課題1650項,總經費5.25億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數和經費總數名列全國醫學院校第一;獲得各類各級科技成果獎70餘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獎2項。2014年,根據ARWU世界大學學術排名,交大醫學院位列全球第202名,全國排名第一名;臨床醫學學科排名位列全球第280位,亦為全國第一。臨床醫學、藥理學和毒理學、生物學和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與遺傳學、神經科學與行為科學、免疫學等6個學科躋身全球研究機構前1%,其中臨床醫學學科躋身全球研究機構前1‰。

大家欣喜地看到,上海交大醫學院逐步實現了從教學科研型院校向高水平研究型轉變,教學和科研水平顯著提升,深度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全面加強,多學科交叉出現新亮點,附屬醫院的研究能力和專病診治水平大幅提高。另一方面,醫學院的加盟對上海交大衝擊世界一流大學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強大的生命醫學學科成為建設一流的重要支柱,多學科交叉增強了學校的核心競爭力,更加前沿和廣闊的平臺夯實了探索國際學術前沿的基礎,更加綜合的學科布局增強了學校服務國家戰略的能力、提高了學校的社會影響力。

在「十二五」規劃和「985 工程」三期建設中,上海交通大學把轉化醫學研究作為生命醫學學科的新的突破口。

2010年7月,在強強合併五周年之際,上海交通大學轉化醫學研究院的建設已然拉開了序幕。學校對轉化醫學非常重視,期望能夠在高起點上建設轉化醫學研究院,利用現有的臨床醫學和基礎醫學優勢,綜合學校其他學科的研究力量,力爭在重大疾病的研究和診治上取得重大突破,打破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之間的屏障,真正構建從實驗室到病床,把基礎研究成果快速轉化為臨床治療的新研究體系。

2011年1月,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終身教授、上海血液學研究所名譽所長王振義教授榮獲201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王振義院士被國際醫學界譽為「癌症誘導分化第一人」,是轉化醫學代表人物。在慶祝王振義院士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大會上,上海交通大學轉化醫學研究院宣布成立,研究院由王振義院士領銜,目標是把轉化醫學研究院建設成為與世界一流同步、多學科交叉、資源充分整合、具有強大學術競爭力的研究高地,為實現「健康中國」的目標作出不可替代的貢獻。

2013年底,中國第一個轉化醫學中心獲得國家批准籌建。上海轉化醫學中心落地上海交大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佔地6萬平方米,將成為多科交叉合作,創新體制、機制,加速醫學成果轉化的平臺。

上海轉化醫學中心將是一個面向全國的大平臺,它將整合上海交大、復旦、二軍大、中科院等上海高校、附屬醫院,以及科研院所、生物醫藥企業等開展臨床難題聯合攻關,推進技術轉化應用進程。作為我國首個國家級轉化醫學中心,上海轉化醫學中心在建設中還將藉助上海交大的理工科優勢,並借鑑其「醫理」「醫工」結合的有益探索,承擔起探索體制機制改革的任務。


2014年3月,上海交通大學與耶魯大學聯合建設上海交大—耶魯中心,2014年5月,上海交通大學與雪梨大學聯合建設上海交大—雪梨中心,這兩個中心都隸屬轉化醫學研究院管理。上海交通大學將更充分地調動現有的臨床醫學和基礎醫學優勢,綜合學校其他學科的研究力量,力爭首先在幾大類重大疾病的研究和診治上取得重大突破,打破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之間的屏障,真正構建從實驗室到病床,把基礎研究成果快速轉化為臨床治療的新研究體系。

2015年11月5日,國務院正式印發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十五次會議審議通過的《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繼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實施「211工程」「985工程」之後,國家為高等教育深化改革,進一步提升高等院校綜合實力和國際影響力,劃定了新的時間表和路線圖。



十年的深度融合優勢,部市共建的體制優勢,醫工交叉的學科優勢,豐富的臨床資源優勢,地處上海的區位優勢,先行先試的國際化優勢,引導著上海交大和上海交大醫學院、醫學學科正進入新的歷史方位,站在更高的起跑線上。

來源:《新民周刊》2015年第49期,上海交通大學與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強強合併十周年特刊


相關焦點

  • 交大-二醫合併十周年 回顧:兩校合併大會與合併原則意見
    根據教育部、上海市人民政府於2005年6月10日籤署的《關於上海交通大學與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合併的原則意見》(見後),2015年7月18日,上海交通大學、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合併大會在二醫大舉行。教育部部長周濟(時任,下同),中共上海市委副書記、市長韓正分別在合併大會上講話。教育部副部長吳啟迪宣布兩校合併決定和新上海交通大學領導班子。
  • 【重磅】上海交通大學與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強強合併」十周年
    12月14日,上海交通大學與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強強合併」十周年座談會在交大閔行校區召開,會議以「凝心聚力,再鑄輝煌」為主題,回顧十年成就,展望未來發展。十年來,學校積極探索「世界一流大學」和「世界一流醫學院」的「兩個一流」建設路徑,遵循醫學學科的特殊規律、遵循綜合性大學的發展規律,保持醫學學科的體系完整性和辦學自主權,保持醫、教、研、管的相對完整性,完善了以人為本、制度激勵為主線的大學治理,實現了「發展模式、管理模式、激勵方式」的三大轉變,構建了「卓越創新人才成長體系、卓越科學技術創新體系、卓越文化傳承創新體系、卓越社會服務創新體系」,成功走出一條部市協同
  • 新工科新醫科「跨界融合,協同創新」,廣工攜手省二醫開展醫工融合...
    雙方將重點圍繞省二醫應急救援和智慧醫療特色,發揮廣工的工科學科優勢,在相關先進診斷和醫療技術研究方向開展人才培養和科研合作。據悉,這是發揮高校所長、契合醫院所需的深度合作,也是新工科新醫科 " 跨界融合,協同創新 " 的典型探索。
  • 上理工與交大醫學院共建醫工交叉創新研究院
    「醫」「工」專家攜手 集中「會診」需求難題對接需求一直是上海理工大學和上海交大醫學院在科研之路上攻堅克難的重要內核,如何提高診療效果、緩解病人痛苦、降低治療成本,成為「醫」「工」專家攜手的「必然使命」和「終極目標」。
  • 北京理工大學舉辦醫工融合高峰論壇
    來自醫工領域的百餘名專家學者參加論壇。 據了解,此次高峰論壇旨在積極貫徹落實「健康中國」、軍民融合、製造強國和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以醫工融合促進創新要素的整合協同,共建「產學研醫」一體化創新合作平臺,探索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科技成果轉化的新模式。
  • 東北大學與中國醫科大學全面戰略合作,共建醫工結合研究
    ,爭議很大,有很多人贊成兩校合併強強聯合,也有很多人不贊成兩校合併,因為兩所學校所具有優勢都很強大,認為合併後可能會像以前有些學校一樣削弱自己本來很強大的學科。在當今生命科學與醫學領域飛速發展,醫學領域與高端智能技術、生物和材料科學等領域深度融合是重要發展方向,醫工結合是推動「新醫學」發展的新動能。東北大學和中國醫科大學作為兩所同樣位於遼瀋地區的知名高校,以「優勢互補、學科交叉、互惠互利、合作共贏」為原則開展全面合作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下面筆者就兩個學校培養方面和科研實力方面進行一下探討。
  • 上海交大生醫工學院創新成果轉化路演舉行
    通過交大生醫工學院「兩院兩平臺」成果創新轉化體系,此次活動旨在促進和產業界、投資界的共同聯合,以創新的模式實現優質項目的篩選,助推項目早日實現產業化、形成產品,並儘早應用到臨床、服務患者,從而提升國家醫療和全民健康水平,服務上海全球科創中心建設,進一步推動國家的科技進步和創新。 「兩院兩平臺」搭建了上海交大生物醫學工程學院研究成果創新轉化的「四梁八柱」。
  • 省部共建,深度融合,南華大學「雙一流」建設邁上新臺階
    省部共建,深度融合,南華大學「雙一流」建設邁上新臺階2020年10月22日 10:25:31      來源:衡陽交通經濟廣播    編輯:zgjy       21日上午,湖南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生態環境部、國家衛健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建南華大學新聞發布會,三方將支持
  • 醫教協同 醫工融合 天津大學直屬醫院體系布局濱海
    內容提要:昨天上午,天津市濱海新區人民政府與天津大學召開啟動會,依託泰達醫院、泰達國際心血管病醫院、中新國際醫院,共建天津大學濱海直屬醫院體系,打造醫教協同、醫工融合的高水平三級甲等醫院集成示範區,加快科技創新,促進醫學AI、大數據等前沿技術與醫療健康行業深度融合。
  • 醫工結合漫談 | 系列1:醫工結合與「中國製造2025」
    二、醫工結合——多學科的深入融合未來的醫學科學將伴隨醫學與工程技術的結合(即醫工結合)而向前發展。尤其在醫療器械的製造方面,工程技術的發展、儀器設備的更新換代,將不斷促進醫學的發展。因此,通過醫工結合,研發具有中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高性能醫療器械重點產品,勢必成為《中國製造2025》的迫切任務。
  • 醫教協同 醫工融合 為生命健康貢獻「天大」力量 天津大學直屬醫院...
    本站訊(記者趙暉 攝影唐蒙) 9月26日,天津市濱海新區人民政府與天津大學召開啟動會,依託泰達醫院,泰達國際心血管病醫院、中新國際醫院,共建天津大學濱海直屬醫院體系,打造醫教協同、醫工融合的高水平三級甲等醫院集成示範區,加快科技創新,促進醫學AI、大數據等前沿技術與醫療健康行業深度融合,為人民生命健康貢獻「天大」的力量。
  • 上海交通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科建設四十周年紀念大會舉行
    片中直觀生動地講述了生醫工人不斷奮進、勤懇創新的奮鬥歷程與成果;上海交通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林忠欽,副校長徐學敏在片中分別送上寄語,祝福交大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繼續爭做交大「雙一流」建設的中流砥柱,更加行穩致遠,交叉融合,創新發展。學院黨委書記季波代表學院對各界領導和嘉賓的到來表示歡迎和感謝,真誠問候了重回生醫工的校友們,並介紹出席大會的主要領導及嘉賓。
  • 上理工與上海交大醫學院合作探索醫工交叉創新之路
    26日,上海理工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強強聯手,共同發起建立的「醫工交叉創新研究院」和「醫工交叉研究生院」,雙方擬攜手探索一條醫工交叉創新之路。據介紹,合作雙方將聚焦臨床,將科技創新直接瞄準百姓健康實際需求,通過醫學與工學、理學等多學科融合協作,產出「接地氣」的科技創新成果,培育擁有解決醫學技術問題能力的醫工交叉研究生。
  • 2019年上海交通大學醫工交叉國際青年學者論壇閉幕
    2019年12月26日至28日,由生物醫學工程學院主辦的2019年上海交通大學醫工交叉國際青年學者論壇在徐匯校區順利舉行。來自海內外頂尖高校、科研機構的20位生物醫學工程領域優秀青年學者、科學家齊聚百廿交大,碰撞學術火花,聚焦領域前沿。
  • 東北大學與瀋陽軍區總醫院籤署合作共建醫學與生物信息工程學院協議
    4月23日,東北大學與瀋陽軍區總醫院籤署醫學與生物信息工程學院共建協議,探索醫工結合培養「新醫科」拔尖創新人才的新途徑。瀋陽軍區總醫院院長侯明曉、副政委田敬革、副院長白曉忠,東北大學校長趙繼、總會計師蘆延華出席儀式。雙方相關部門負責人參加籤約儀式。
  • 2021醫工十大前沿方向發布 全國領軍高校醫院論道醫工交叉
    醫工交叉創新是醫學與工程思維的交叉、融合與滲透,是未來經濟產業、前沿多學科基礎研究、高端人才培養等領域的重要發展方向,也是全國乃至世界戰略科創中心的必爭之地,其需求廣泛、前景廣闊,而北京市完全具備相關優勢資源,在醫工交叉賽道極富競爭力。
  • 興醫之路新裡程!天津大學三所直屬醫院揭牌!
    9月26日,天津市濱海新區人民政府與天津大學召開啟動會,依託泰達醫院,泰達國際心血管病醫院、中新國際醫院,共建天津大學濱海直屬醫院體系,打造醫教協同、醫工融合的高水平三級甲等醫院集成示範區,加快科技創新,促進醫學AI、
  • 臺兩所頂尖「國立」大學商議合併,共建「偉大大學」
    張懋中表示,早在民國90年3月7日兩校經雙方校務會議通過,由原陽明大學校長吳妍華與原交通大學校長張俊彥共同籤署「國立陽明大學、國立交通大學合併意願書」,並同意合校後以「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為校名,之後在陽明大學校長梁賡義、郭旭崧及交通大學校長張懋中任內又重新啟動。
  • 探索醫教研深度融合 西北大學與企業共建聯合實驗室
    西北大學與力邦企業共建的「機能學實驗室」在太白校區揭牌成立。西部網訊(記者 李卓然)1月14日,西北大學與力邦企業共建的「機能學實驗室」在太白校區揭牌成立,標誌著該校生命科學與醫學部綜合實驗教學公共平臺正式啟用,為探索醫教研深度融合、實現創新驅動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對培養應用型醫學人才具有重要意義。啟動儀式上,西北大學校長郭立宏為力邦企業創始人楊豐收頒發了西北大學生命科學與醫學部「創業導師」聘書,雙方共同為「機能學實驗室」揭牌。
  • 受益「醫工合併」的三所985名校,同類競爭「對手」大不如前
    醫工結合是現代醫學發展的必經之路。近二十年來,在高校圈出現了不少工科強校與醫科名校合併的案例,其中最為典型的是上海交通大學(上海第二醫科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科大學)、中南大學(湖南醫科大學)。上海交大憑藉著地利、資金等各方面優勢,幾乎穩定在國內高校5強的位置;而西安交大因為地處西北內陸,在生源、師資和影響力上被很多曾經的「小弟」超越,排名很難走上前10的位置。除了因為地域和地方經濟兩大關鍵因素影響兩校發展速度外,上海交大在2005年7月合併的上海第二醫科大學,也是西安交大所不具備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