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東西(公眾號:zhidxcom)
文 | 四月
導語:隨著Hololens開發者版的陸續發貨,一波體驗文的朋友圈分享再次掀起了大家對於AR技術與硬體的熱情。相比厚重的VR頭盔,AR眼鏡在形態與設計上顯得更加輕巧和酷炫;在應用層面,AR眼鏡的商機則更偏向目標明確的to b領域。
上周,大家討論Hololens的深度體驗時,智東西與國內一家同行者進行了交流,他們的產品計劃下月底上市。智東西與其相識,是在四月的上海CES Asia,同時也是他們的產品首秀——一款定位於增強現實的眼鏡(雙目成像),同時兼具MR/3D等功能。
影創科技是一家上海公司,上周五恰逢其聯合創始人兼COO胡金鑫來京出差。胡金鑫的此次北京之行主要與微軟談及合作事項,事後來到智東西,與我們聊了聊產品、項目和團隊,主要看點包括:
1、對標微軟Hololens,自家產品的優劣勢分析;
2、AR眼鏡的國內實際應用場景與試點探索;
3、遊戲背景轉作AR硬體的箇中滋味;
4、團隊核心優勢與產品壁壘。
影創 Air 眼鏡,在形態方面仍沿用了Google Glass設計,直鏡腿,普通眼鏡佩戴方式;這一點讓其與市面上的AR「概念眼鏡」相比少了些辨識度。此外,Air採用分體式設計,將通常設置在側面的操作鍵移植到觸控遙控板上,主電路板仍設置在鏡腳兩側,採用64位高通處理器。
採訪現場,胡金鑫為我們展示了Air眼鏡基於安卓的主操控界面,通過遙控器的按鍵與觸控面板進行功能切換,包括視頻、瀏覽等普通程序應用、3D視頻播放、AR/MR成像等功能。VR功能界面由於未導入相應內容,現場並未體驗,陀螺儀感應器設置在遙控面板。
就工程機的體驗感受,其屏顯的亮度和色彩還原度讓人印象深刻,解析度為1024*768。據胡金鑫介紹,微軟工作人員稱其操控界面的顯示效果甚至勝過Hololens。Air給出的官方FOV(視場角)為34度,投像效果近似於4米遠處的70寸屏大小,這兩項指標也高於Hololens效果。AR體驗通過卡片觸發,MR功能通過內部調用展示。
據介紹,本次體驗的產品為年初一月份開模的工程樣機,在佩戴方式與人體工學設計方面已經進行改善,計劃在本月底正式投入量產,定價在4000至5000元範圍內,前期主要針對行業用戶。
眾所周知,電子類顯像眼鏡在設計時最棘手的問題便是如何平衡其性能與功耗。提高性能,可保證流暢運行大型視頻應用,但會導致發熱;發熱過量,人體頭部與太陽穴將明顯感覺不適,同時造成極大的安全隱患。對此,智東西也與胡金鑫進行了更深入的探討:
疑問一:為什麼沒有將鏡架上的處理器集成在遙控器內?
胡:影創Air採用分體式設計,是出於減輕鏡身重量、降低發熱量的考慮。我們看到一些VR頭顯的分體式設計,以及Epson Moverio系列AR眼鏡,都採用了將處理電路部分(PCB)移植到了遙控器上,但這並不適用於搭載圖像識別技術的AR眼鏡。
原因在於,AR眼鏡是通過眼鏡上的攝像頭去識別周圍的環境和物體,如果將其採集到的數據信息通過有線的方式傳輸到外部的PCB主板,那麼視頻信號會巨大衰減。
疑問二:量產的工程樣機在工業設計方面進行了哪些改進?
胡:主要從佩戴的舒適性與散熱處理兩方面進行優化,包括:
1)將鼻託、鏡腳改為可調節設計,同時設置大、中/小號的瞳距、不同度數的鏡片等,以匹配更多的用戶需求;
2)在PCB部分,加入矽膠、銅片、到熱膜等散熱材料,進一步降低鏡身的發熱量。
胡強調,現階段產品的功耗主要集中在攝像頭運行,散熱也僅針對鏡身外部,用戶皮膚接觸部分不會感到明顯熱量。
無論是近乎夭折的Google Glass,還是用於酷炫展示的Hololens,AR眼鏡要落地到商業應用似乎為時尚早。但另一方面,對於創業團隊,長時間停留於概念產品,等待市場爆發並非明智之舉。
通過與胡金鑫的進一步交流,我們發現這款看上去只能Demo演示的產品,在行業應用領域已經收到了不少橄欖枝。具體而言,包括以下方面:
1)教育領域,北京的數所高校已經計劃將其帶進電教室,作為教學演示配套產品;
2)物流/倉儲領域,員工通過佩戴眼鏡完成掃碼、信息接收與儲存等工作,信息呈現在眼前;
3)維修領域,員工現場作業配合高級工程師遠程指導,通過眼鏡上方的攝像頭將第一現場圖像傳送到後臺,工程師通過標記或指示語指導員工作業。同時可加深維修教學理解,縮短周期。
胡金鑫補充,相比電腦後臺直接出具方案,人工通過AR眼鏡遠程指導的模式具備更高的可信度與準確性。
通過分析以上實操行業與領域,可以看出AR眼鏡的屬性更偏向工具化,現階段主要作為信息處理和溝通元件,其中的交互功能並不成熟。據介紹,其中二、三項應用已進入試點階段。
談起團隊背景與產品歷程,從2014年下半年成立直至2016年才推出產品,影創背後經歷了幾番調整。
據介紹,主創人孫立與胡金鑫原為大學同學,同修信息對抗學;大學期間,兩人就合作製作過一些社交網站與網路遊戲,孫立畢業後進入五分鐘遊戲公司(開心農場創始團隊)擔任CTO,後獨立創辦遊戲公司並成功出售;胡金鑫進入到中國移動工作。2013年末,兩人便開始計劃著離職創業。
受到Google Glass的影響,兩人創業之初本打算以開發者身份,做一款基於移動眼鏡的交互系統,系統與UI設計隨後也相應就位。但隨著谷歌項目放緩、市場反饋平淡,移動系統平臺的計劃只好擱置。「既然眼鏡平臺因為硬體做不成了,那我們不如自己把硬體也做了吧」,2015年四月份左右,公司從軟體轉型為硬體廠商定位。
同年十月份,第一代眼鏡產品出爐,與聯想眼鏡採用同套晶片方案,同時將CPU、主板、電池、陀螺儀等集成在遙控器,與眼鏡本體分離。但產品遇到了發熱量過大、攝像頭數據傳輸受損(最高只能做到500萬像素30幀)等問題。這批方案設計還未試產,在內部就遭到了槍斃。「主晶片內部架構老舊達不到性能要求,只好全部推翻」,胡金鑫說道。
首批產品的推翻重做,在一定程度上延誤了項目硬體進度;但軟體層面的前期優勢發揮了不小推動作用,前期基於AR眼鏡的系統平臺改進後可直接應用。通過對光學模組、外觀設計等方面的三套模具改進,在今年一月公司推出了首批可體驗的成品。量產方面,據介紹,影創將優先考慮老牌代工廠。
此外,據胡金鑫透露,雖然初創企業在與富士康合作都會面臨大訂單量的門檻(一般以十萬件起),但那僅是深圳富士康的慣例。在蘇州崑山富士康分部,與初創企業的合作態度十分開放。
公司現有團隊約25人,主要為研發人員。在吸納人才方面,影創偏向「資歷重於學歷」,其中硬體總監來自銳嘉科ODM廠,曾參與過外星人電腦、酷派手機等多個項目;光學設計及供應鏈負責人為原羅切斯特光學部負責,曾參與過飛行員頭戴顯示項目。胡金鑫透露,影創近期計劃吸納部分海外著名項目人才,不禁讓人聯想到關於Magic Leap內部員工離職的熱論;在內容製作方面,除採取合作模式,還將引進部分曾合作過的遊戲公司人員。
採訪尾聲,讓我們一同回顧下影創,這家初創公司在偏向技術競爭的AR領域具備哪些特徵。胡金鑫為我們進行了以下梳理:
1)在硬體層面,包括獨有的光學設計與電路設計。
2)在算法層面,包括後期將引入的五種手勢識別、在測試階段的肌電控制等。
據介紹,影創的光學模組採用自主設計,集成並封裝有微顯示晶片、光源系統與光學引擎、圖像驅動控制電路。這在某種程度上也為其產品更為優秀的顯像效果提供保證。「這批眼鏡量產的光學鏡片為9mm方案,同時我們還會推出一款7mm的產品作為迭代」,胡金鑫說道,更薄的光學鏡片意味著內部耦合了更多的反射面,由於反射面貼合完全由人工操作,所以產品的良率很低。
此外,Air眼鏡採用了CPU與圖像處理晶片、視頻處理晶片的分離式設計,分別置於鏡架兩側。「一顆CPU輸出不同的成像內容給到兩塊鏡片以形成3D立體的畫面,這樣的算法是我們獨有的」,胡金鑫表示,雖然Oculus等VR廠商也可做到雙屏異步,但那是基於PC的Intel顯示方案;而基於高通的晶片方案並不能直接達到該效果。「影創的做法是,在CPU輸出圖像到屏幕時,新增了一顆獨有的視頻信號處理晶片」。
公司於2015年底獲得Pre-A輪數千萬融資,由朗瑪峰創投領投。天使投資方為知初資本。對於媒體報導的5月A輪千萬融資消息,胡金鑫想藉此機會澄清,實為2015年底Pre-A輪重複消息。公司現階段正為大規模量產而積極籌備A輪融資,
無論是虛擬實境,還是增強現實,亦或是混合現實,其作為下一代移動計算平臺的主力軍位置已毋庸置疑。未來,或許更多的應用場景還在於各項技術的打通與協同,而不是單支獨秀,在酷炫的光影成像與交匯間,現在的生活與關注也被賦予了更廣闊的想像空間。
不誇張地說,Hololens和Epson Moverio在該領域的早期階段樹立了幾乎完美的體驗標準,但在科技與創新面前,用於打破和挑戰常規才是不變的真理。雖然市面上主打「AR眼鏡」概念的產品層出不窮,但雙目方案、3D影像、VR/MR/AR集成等創新性細節仍讓影創科技略顯「獨樹一幟」:
1、在技術層面,集成多項功能並落實到產品層面較明顯地展示出團隊的技術儲備和優勢;
2、談及應用場景,多項試點的推進讓其商業模式不再模糊和遙遠,行業應用仍是現階段AR技術的重要突破口;
3、具體到產品體驗和印象,亮度、色彩還原度、FOV等光學指標讓人眼前一亮,但在佩戴方式與人體工學設計上仍有待完善,與功能配套的多元交互空白讓人遺憾;
總體而言,依靠技術驅動仍是現階段科技公司的最核心生產力,這一理念越來越廣泛地被國內公司落實到基礎層面;另一方面,更完善的供應鏈資源和量產能力也將為國內初創企業贏得更多時機。下次當我們再談及微軟Hololens、Magic Leap的「特效視頻」時,除瞭望洋興嘆,或許還可以做點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