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教師經常為了環創發愁,過去很多老師的做法是找一大堆參考素材回來、模仿半天剪剪貼貼。可是辛苦做好的環境,孩子又不見得真的很喜歡。新鮮感已過,基本是視若無睹。而且陳舊、破爛了還要重新做。老師花了大量時間,可是有沒有體現教育價值。
這樣怎樣的環創才是有價值?我們首先了解幼兒園環創的作用。
一、環境創設的作用
1. 創造情景。所謂情景就是可以引發相關回憶(或思維)的符號。例如看到金拱門就想到麥當勞。班級裡如果只是空的課室,牆壁上什麼都沒有粘貼,孩子一進去就是進到一個沒有熟悉事物的環境。他會覺得這個地方很陌生。假如這個環境裡有一些他認識的卡通人物、小動物,或者是家裡的照片所創造的情景,孩子就會覺得這個地方沒有那麼陌生,沒有那麼懼怕。因為這些環創的情景可以引發孩子對熟悉經驗的聯繫從而產生熟悉感。
除了讓孩子感到心理安全外,情景的價值在區域活動、主題課程,甚至生活教育都起到很重要作用。例如在區域活動裡的角色區,建構區,表演區就一定需要情景,這些情景能夠讓孩子產生聯想,從而更有效的發生遊戲。簡單到一個家裡帶回來的茶壺就可以引發孩子模仿記憶中家裡成人運用這個茶壺的經驗。
深層次一點的還包括在主題課程裡創作的主題牆的情景能對課程發展起到記錄、深化的作用,這些情景能夠讓孩子和老師對主題產生聯想,從而達到螺旋上升的學習效果。除了區域活動,在生活中的情景則能夠對孩子起到提醒的作用,例如洗手的照片就能夠提醒孩子、老師從前教他洗手的經驗。
所以環創的第一個作用就是產生情景。
(下圖環創是利用孩子家庭照片產生情景,讓孩子把家裡的熟悉感帶進班級裡-廈門第一幼兒園供圖)
2. 教育教學。除了產生情景,環創還可以直接產生教育教學功能。教育功能有兩種,第一種是直接的教育功能,即是在環境裡粘貼出來的裝飾就能夠產生教育的作用,孩子通過看、摸、操作這個環境就能夠學到一些知識,或者得到一些經驗。這些環境可以是孩子被動接受型或者是孩子和環境互動型的,例如在洗手盆旁邊粘貼洗手步驟的照片就是被動接受型,這樣的環境就可以傳遞信息,起到直接教育孩子的功能。
除了被動接受的方式,還有互動的方式。例如在區域入口記錄人數的小腳印就是孩子和環創互動,孩子通過和環創的互動操作得到記錄的經驗。
這種互動式的教育功能還可以讓孩子直接參與環創任務,即是安排孩子參與布置環境的過程中產生教育功能。孩子在這過程中需要一定的思考或鍛鍊,從而得到有價值的經驗。例如做粘貼生活照片的版面,老師把版面分成三塊,一塊是粘貼和郊外活動有關的,一塊是粘貼和城市活動有關的,一塊是其它類,孩子需要自己把帶回來的照片按照分類粘貼在正確的版面,孩子在貼的過程中就鍛鍊了分類的能力。這種就是互動的環創教育功能。
所以環創的第二個作用就是直接和互動產生教育教學功能。
(下圖環創是教育小班孩子愛的抱抱,開心抱一抱,不開心抱一抱,生氣抱一抱-廈門第一幼兒園戚曉瓊老師)
3.展示記錄。環創最後一個功能是展示和記錄。最簡單的是天氣報告版面,好玩一點的有記錄每一桌吃飯丟桌面飯粒數量的記錄。
除了生活環節,還可以和教學活動結合展示記錄。例如把主題的發展過程用時間軸體現在環境布置中,於是孩子在過程中可以不斷參考過去的資料來創新。
另外一種做主題記錄的環創方式是在主題發展過程中,不斷製作、更新(覆蓋之前的環創版面),打造一個動態的成果展示。最後的環境布置成為主題的最終成果。這種做法讓孩子需要承擔一個遠期的任務,這樣孩子就需要詳細的計劃、系統的思考,於是就鍛鍊了高層次的計劃和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由於孩子的大部分活動的內容都是圍繞一個任務,內容和經驗的相關性就相對提高,於是孩子的學習經驗就能夠更有效建構。
(下圖的環創記錄了動物主題變化的過程,孩子首先了解從前和現在動物特點的關係,到想像一隻未來動物的特徵-廈門第一幼兒園陳月琴老師)
展示記錄就是環創的第三個功能。要注意的是同樣一個環創可能同時體現三種功能的。
二、環境布置的原則
1、高度的原則。孩子視線的高度我們叫做環境的黃金高度,因為孩子眼睛水平的位置能讓孩子「立即看到並產生聯想」,所以這個高度的環境布置的對象主要是孩子,然後在這高度上下延伸,下面到地面,上面到孩子的手能伸到高度,一般來講是1.5米左右,這範圍我們都儘量留給孩子。高於1.5米以上環境布置的對象就是成人,比如家長或者老師。
2、先功能再美觀的原則。先功能即是首先考慮環境的功能,再考慮美觀,現在很多老師的做法只考慮美觀、沒考慮功能。當然美觀也可以是一種功能,但是也應該是考慮了需要美觀的功能才設計美觀。這是次序的問題,就像放涼了的茶水,也是要先用開水泡茶後才放涼,而不是用涼水去泡茶的道理一樣。
3、過程比結果重要的原則。環境布置的過程應該比最終結果重要,應該儘量把環境布置的過程作為教育的過程,儘量讓孩子參與,孩子能做的就讓孩子去做,就算是小班的也可以自選粘貼作品的位置,然後老師提供材料給孩子自己粘貼;而中大班的甚至可以參與到環境布置的設計,孩子在老師的引導下思考每一個版面的功能,計劃版面該如何裝飾,布置的內容該如何製作等等。孩子參與的布置環境不但促進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而且在過程中的鍛鍊能夠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這些能力是沒辦法通過老師的傳遞得到的,只有在大量的動手過程中才能夠鍛鍊出來。
老師還可以這樣理解環境布置的原則:把課室當作是美術館,老師只是美術館的館長,在環境布置裡的任務只是為孩子準備展示的版面,最終的結果應該絕大部分環境布置裡展示的都是孩子的作品。但是有兩點要注意,第一、在功能上版面之間要起到整體性的作用,就像美術館裡也會劃分不同的主題區,同一個主題裡的作品也是相互呼應、以不同的角度、模式講述同一主題的內容;第二、版面的設計、布局也要體現整體性的效果,即是老師需要把版面設計得美觀之外還要在顏色、形狀等基本元素有統一的風格。
三、環境布置的步驟
1、規劃空間功能。老師首先根據課室牆面的特點規劃出版面的大小和形狀,然後就這些牆面的位置決定針對的對象。例如在門口比較高的位置就比較適合家長,在美術區的牆面就比較適合在美術區活動的孩子。
2、制定功能目的。老師要根據工作需要或課程需要設計每一個版面展示的目的, 根據其位置特點設計功能,比如說在洗手盆附近的牆面張貼直接傳遞正確洗手步驟的環境布置就應該很合理。在語言區裡,理所當然是跟語言發展有關的環境布置。
3、設計美感。設計了環境布置的功能後,老師就要設計版面的兩個基本元素:首先是考慮展板的布局,布局包括了展板的形狀和擺設的位置,雖然展板基本上都是幾何形狀組成的,但是幾何形狀構圖好不好看,就要看老師的水平了,我建議老師在生活中多注意商場的布置,那些都是專業的設計,是老師很好參考學習的對象。其次,設計了展板的布局後就是考慮材料,決定材料的主要元素就是預算,要求經濟實惠的,可以用簡單的KT板或者是大紙皮,要是要求效果高檔一點的、就可以用水松板或泡沫板,甚至是有機玻璃或原木。
4、增加文化。展板做好之後老師需要在板上設計標語口號、內容主題,體現老師的水平也就在這幾句話,例如「食譜」就沒有「過來看看孩子這周的營養餐!」人性化。當然也可以讓孩子參與設計和製作標語的過程。
5、選擇內容元素。就要設計版面內容的來源。版面內容可以是老師製作,也可以讓孩子動手參與,或者是兩者結合。但是必須根據實際情況來設計,比如說學洗手的,可以是老師把孩子洗手的步驟拍成連續的照片:語言區裡的環境布置則可以讓孩子自己選擇他們的作品作為談話的內容。
6、建立維護制度。就是制定維護、更新的時間及負責維護的人。不同的環境有不同的更新要求,老師把要求設計好後,可以在版面的邊上寫上負責人是誰,多久更新一次。負責人可以是孩子,或者是某一個老師,甚至是家長;更新的安排可以是一天更新一次、一周更新一次,或者是一個月更新一次,這樣環境布置基本上就完成。
總結:老師應該把環境布置看作一個工具,通過這個工具減輕老師的工作,提高教育的效益。我看到很多老師把環境布置看成是一件艱巨的任務,只是為了用成人標準來美化境而布置,這樣不僅對工作沒有幫助,還浪費時間和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