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古就有端茶送客人走茶涼這麼一說,那麼這一切又是從何而起的呢?
先說一個小故事吧,時逢夏日,烈日高懸,背灼炎天,新上任的縣令去拜訪自己的上司巡撫大人。古人重禮,入衙而不可持扇,但這位縣令一看就是官場新手,不僅持扇而入,體熱之時還要扇一扇。巡撫見之,心頭溫怒,帶縣令摘帽解衣的時候,伸手慢慢的把茶碗端了起來。兩邊隨從一見,高喊送客,縣令一聽,便知自己必有失禮之處,隨即抄起帽子,拿起衣物,狼狽不堪的離開了巡撫縣衙。
這就是清代官場上的風俗之一端茶送客。
清代,下屬拜見官大者,上司都會叫下人奉茶,以表示禮遇,而下屬不會真的拿起來就喝,反而在就坐之後等待上官擺手請茶,且先嘗一口,才會喝茶。如果上官覺得與下屬已然聊盡,又處於下屬的面子不好直言,就會端起茶碗抿那麼一下,或者舉起茶碗裝作喝茶的樣子,以示意下官你該走了。
以茶待客起於魏晉時期,發揚於趙匡胤時期,《晉書》有雲東晉刺史史恆溫待客,不以酒菜,而多奉茶果,期間做可見其風雅。
唐代,來客上茶以是禮節,長者坐於主位,其旁有鍋,待鍋中水沸,取一勺茶末放入鍋中,長者用勺在鍋中攪拌,帶茶煮過後,將茶湯乘入碗中,再由童子奉上賓客。從顏真卿的《五言月夜啜茶聯句》便可知,但唐代包括唐以前的茶都甚為難喝,在煮茶的過程中都會加入,八角,桂皮,糖鹽等香料,味道雜七雜八,缺少了茶本身苦中帶澀,回味清甜的本源。
到了宋代茶的禮儀開始成為了地位的象徵,一日趙匡胤邀他的宰相範質談事,那時宰相是可以和皇帝平起平坐的,太監奉上茶後,範質行禮剛要落座,趙匡胤突然說他眼睛不好,要範質遞下摺子,範質起身遞給皇帝,這時手疾眼快的侍衛已經將他的茶與座位都給撤走了,從此宰相不在與皇帝平起平坐,這便是「廢坐撤茶」的歷史典故。
茶代表的意義一直流傳到現在,即便是新中國剛剛成立的時間,茶話會也時常舉辦,並且我國的國家領導人在接見外賓的時候也會以茶葉作為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