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寫過無數場比武,像華山論劍、苗人鳳胡一刀之戰都極為精彩。但最重要的卻是這一場,因為這一場比武改變了金庸和梁羽生兩位武俠大家的人生。
一代宗師裡葉問說:「功夫,兩個字,一橫一豎,對的,站著,錯的,倒下」,自古以來比武都是練武之人解決問題的重要途徑。
在1954年就發生了一場比武,香港武術界當時的太極派和白鶴派因為門戶之間產生爭執,雙方各不相讓,最後白鶴派的陳克夫向內地來的太極派吳公儀發去戰書,兩派掌門在律師見證下籤下生死狀,決定以武分高下。
因為香港禁止擂臺比武,這一場決鬥的地點便設在了一水之隔的澳門。
比武,在任何時代都能引發熱點,又何況此次還籤下了生死狀。據記載,此事在當時香港成為了熱議話題,光是過大海去澳門現場觀戰的就不下萬人,市民們街談巷議的同時報紙也爭相報導,澳門的賭場下以此事大做文章。
可惜的是,這場聲勢浩大的比武最終只進行了三分鐘,兩派高手在擂臺上只打了短短兩個回合就以吳公儀一拳擊中陳克夫致其鼻子流血而告終。
這場武林盛世雖然結束,但卻仍是香港人茶餘飯後津津樂道的頭等話題,也令當時《新晚報》總編輯羅孚看到了機會。 市民對比武竟如此痴迷,何不趁此機會在報上搞個武俠小說連載呢?
於是《新晚報》在比武的第二天,就預告要刊登武俠小說以滿足『好鬥』的讀者;第三天,《龍虎鬥京華》 就開始連載了。
梁羽生後來回憶,「吳陳比武」3分鐘引發了他寫武俠小說30年。
當時,梁羽生是《新晚報》社評論員,感覺寫武俠小說有點大材小用,於是一口回絕了羅孚。但預告已經發出去了,只能趕鴨子上架。雖然時間倉促,但讀者反響甚好,《新晚報》銷量明顯增加,武俠小說漸成為城中熱門話題。
由於被催稿催得太厲害,梁羽生向羅孚力薦金庸。一年多以後,金庸《書劍恩仇錄》在《新晚報》登場。不料,金庸小說比梁羽生還好看,最終「武俠風」越吹越烈,掀起了華人武俠文化熱潮。
你問我,陳克夫和吳公儀最後怎麼樣了?
他們兩人也不打不相識,經過這次比武之後反而成了好朋友。多年後 陳克夫亦移居海外,在美國設館授徒時,吳公儀兒子曾親自飛美道賀。
而一個有著內力、降龍十八掌、乾坤大挪移、獨孤九劍的新派武俠小說的時代,也至此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