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商業體檢機構利用了人們對健康的未知與恐懼
這已經不是體檢行業第一次曝出醜聞。今年年中,國內體檢行業的頭部企業美年大健康,被曝出招募大量不具備從醫資質的人員,從事體檢診斷等工作,誤診、錯診不斷。張黎剛的發言,又讓人們開始討論體檢機構到底靠不靠譜。
目前,尚不知張黎剛作為愛康老總,這個發言是否有打壓同行之嫌。不過有個事實是肯定的,那就是國內一些商業體檢機構,很難做到潔身自好。
隨著民眾的健康意識不斷提升,無論行政、事業單位亦或社會企業,大都將健康檢查作為常規福利提供給了所有員工。2012年,健康體檢市場總量為3.7億人次,這一數據在2013年為近4億人次、2014年為近4.2億人次。
有調查機構預測,2018年中國健康體檢人次將達到5.75億人次。在如此龐大的基數比例下,還能保持8%-10%的數字增長,可見體檢行業發展之快。
目前中國健康體檢市場主要分為公立醫院和商業體檢機構兩部分,從收入規模上看,商業體檢機構的市場份額約佔20%,收入能超過200億元人民幣。這也就催生了美年大健康、愛康國賓等商業體檢品牌的迅速發展。
商業體檢迅速發展的同時,也發生了前文提到的種種亂象,當然,這並不是說在口碑相對較好的公立醫院體檢就不存在問題,只不過,公立醫院的體檢工作人員相對來說素質較有保證(雖然服務態度可能一般),也不會過於依賴體檢來盈利。因此在現階段,商業體檢機構的問題更為突出,尤其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信息不對稱。
經歷過常規體檢的人都知道,體檢項目無外乎體格檢查、外科常規檢查、內科常規檢查、血常規、尿常規、B超等。這其中血常規和尿常規均要涉及到採集相關樣本進行化驗分析。
雖然血液、尿液的化驗分析早已不是什麼先進科技,但在這一領域,絕大多數民眾依舊是沒有發言權,無法去質疑其程序和結果是否正當。且不說化驗過程,僅化驗報告單能看懂的民眾又有幾人呢?
比方說,血常規報告單通常只是一張巴掌大小的紙,上面列舉了有白細胞計數、中性細胞百分率、淋巴細胞絕對值、血紅蛋白等等專業名詞,背後則跟著是如「*10E9/L」「fL」這樣的單位,除此之外再無其他。可以說,這樣的報告單看了也無濟於事,既不懂專業名詞代表的是人體哪方面的問題,也不懂複雜的計量單位差別在哪,其實和看天書並無二致。
所以大多數人只能通過比對測定結果和給定的參考範圍,來判斷自己的化學檢驗結果是否達標。說白了,哪怕檢測報告單亂寫,民眾也是看不出來的,可能還會因為自己檢測達標而沾沾自喜,更惶論通過整體分析判斷檢測是否有問題。
再者,整個化驗過程並不全程公開,民眾能看到的過程,只是自己的液體樣本被採集、密封,然後貼上標籤,放置集中等最初步驟。隨後這些血液樣本是否經過專業運輸、是否最終送往專業實驗室,以及血液樣本是否被汙染、是否可能搞混結果,都不得而知。
二是存在誤導宣傳。
近年來,商業體檢機構大肆宣傳自己有多先進的技術,體檢結果多權威,實際上其中的一些宣傳只是為了唬住消費者,多賺錢。
此前有媒體調查發現,在某商業體檢機構的項目價格表上羅列了腹部彩超120元,膀胱彩超和前列腺彩超分別80元。而南昌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體檢科主任黃紅衛介紹,腹部彩超其實已經包括膀胱彩超和前列腺彩超,這其實是一項檢查,在三甲醫院做只需140多元。
再者,不少體檢機構都會大力宣傳某些項目,如「集CT、核磁共振、膠囊胃鏡為一體的精準體檢套餐。但早在2012年,原衛生部制定的《健康體檢項目目錄》中就規定,「主要用於疾病診斷用途的技術和方法不列入健康體檢項目。」
再加上現在的商業體檢機構多號稱其擁有一批來自著名三甲醫院主任醫師等構成的專家團隊。先進的技術加上「權威」的專家團隊,這就很容易造成一種誤導——體檢機構即醫院,也就會讓民眾容易輕信健康體檢的結果和建議。
一旦體檢結果出現問題,一些抱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心態的消費者,就很容易被體檢機構蠱惑,選擇進一步的檢查等。
三是企業員工體檢扎堆進行。
目前的健康體檢主要還是企業給員工安排的福利體檢,而企業體檢往往集體行動,這也一定程度上加劇了體檢亂象。
體檢需要空腹採血,且體檢機構基本要求上午10時前必須完成採血,時間的集中自然容易使得讓企業員工扎堆體檢,體檢機構便會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人一多,本就疏於規範的體檢機構想要從中渾水摸魚,也就不是不可能了。
「工業流水線式」的體檢,可能沒有人們想像的那麼有用
過去,中國人常常忽視體檢的重要性,但對於當下的「體檢熱」,消費者有必要明白,健康體檢不是項目越多越好,查得越細越好,有時候體檢並沒有人們想的那麼有用。
美國醫生聖西睿智(Richard Saint Cyr)曾撰文指出,2012的一項薈萃分析,研究了超過18萬體檢者的健康狀況,在他們體檢後跟蹤了大約10年,發現他們的死亡率、癌症或心臟病發病率並沒有顯著降低。
美國普通內科學會(The Society of General Internal Medicine)曾鄭重提醒醫生「不要對無症狀的成年人進行常規的普通體檢……沒有特別原因而定期安排的普通體檢,包括『保健』在內的年檢,在減少發病率、死亡率或住院率方面顯示並無作用,但不必要的檢查卻引發了潛在的危害。」聖西睿智舉了個例子,「如果一位年輕女性為了排除癌症,每年做一次CT掃描,這樣的做法不僅用常規檢測錯誤地排除了癌症,而且由於年檢時CT的強輻射,大大提高了她患癌症的風險。」
其次,與國外相比,中國的體檢注重的是機器檢查,忽略醫生與被體檢者的溝通。這就使得中國的體檢機械化、套餐化,沒有了針對性。
國外家庭醫生比較普及,家庭醫生可以更準的判斷消費者的身體情況,判斷他們是否需要進行健康檢查,進行哪一方面的健康檢查,讓體檢變得有針對性。
哪怕消費者經歷了常規體檢,也能夠將體檢報告交由家庭醫生分析,這比自己拿著體檢報告,看那簡單幾字的最終結論有幫助得多。
以筆者本身為例。在過去兩年的商業體檢中,筆者均被檢測出嗜鹼性粒細胞偏高,然後體檢報告結論就認為筆者疑似患有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建議進一步確診。而當筆者將這樣一份結論的體檢報告交由熟知的三甲醫院主任醫師分析時,他則首先問詢了我體檢前的生活狀況、所在地的天氣情況等,結果他認為可能只是因為環境原因造成的過敏反應。
可見,常規體檢並不一定能夠發現人所存在的問題,可能還會因此給民眾帶來不必要的恐慌。但在家庭醫生尚未普及而健康體檢又大行其道的當下,如何讓商業體檢機構能夠讓民眾安心,值得討論。
解決行業亂象,除了靠行政監管,還需要將體檢「個人化」
什麼樣的體檢更好?美國醫生聖西睿智認為,如果有可能,病人不要選已經規定好的體檢套餐,最好的方式是做量身定製的體檢。最開始的時候,病人和醫生要一起坐下來,回顧其病史並進行體格檢查。
面對我國體檢行業的亂象,衛生部門可以出臺更嚴格的監管辦法,可以要求血液檢查等化學檢驗過程,實行多重確認,甚至要求關鍵步驟監控影像留存,對不合規的醫療機構「嚴懲不貸」。
但需要注意的是,商業的發展不能總靠行政強制力來推動。體檢本質上是市場消費行為,無論是自付費還說企業付費,被體檢者都應有「用腳投票」的權力。目前,隨著體檢亂象的曝光,以及對「體檢熱」的反思,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對體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些「糊弄式」的體檢,遲早要被市場淘汰。
目前,商業體檢機構雖發展迅速,但還只是健康體檢的小頭,因此企業想要搶佔公立醫院為主體的體檢市場,就應該主動為被體檢者提供更加準確細緻的體檢服務。比如說主動和被體檢者溝通,然後為他們提供量身定製的體檢,對結果進行科學的解答,以個性化的服務贏得更大的市場。
在政策層面,由於醫生多點執業的現實困境,商業體檢機構很難獲取到更多符合資質的優質醫生。所以,醫療主管部門也應做好醫生多點執業的相關工作,讓商業體檢機構能吸引更多的專業人才,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