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繆登峰
正文|1780字 8圖
閱讀時間|預計5分鐘
臺北市有一所臺灣陽明大學,醫學強大,在2021年QS世界大學排行榜上,它排在298位,與西安交通大學排名接近;
新竹市有一所臺灣交通大學,工科強大,在2021年QS世界大學排行榜上,它排在240位,與武漢大學排名接近。
2月1日,這兩所大學摘下了學校門口的「字號」,換上了新校名:臺灣陽明交通大學。
這兩所大學正式合併,工科和醫學聯手了,舊的校名停用了,原先的校史也要埋入時間的塵埃了。
這兩所大學怎麼樣?它們為什麼要合併?
它們的合併是有意為之還是無奈之舉?
它們合併之後有多強?合併還存在什麼問題?
讓繆老師一一說給你聽。
主校區在新竹的臺灣交通大學,與國內四所大學的關係非常密切,而且血脈相連。
這四所大學是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北京交通大學和西南交通大學。
這五所大學曾經在2016年共同慶祝128周年校慶,因為它們源自1896年的南洋公學或者山海關北洋鐵路官學堂。
它們曾共同成立交通大學校友總會,還投訴過國內其他大學使用「交通大學」名號的行為不妥。
主校區在臺北的臺灣陽明大學,在1975年創立之時,叫做「陽明醫學院」。
它是一所小而精的大學,只開設醫學學科和生物學學科。
在合併之前,它有點像臺灣版本的北京協和醫學院,堅持獨立辦醫學,不併入綜合類大學。
臺灣的綜合醫療水平非常高,是亞洲頂級水平,陽明大學的醫科綜合水平僅次於臺灣第一大學——臺灣大學。
臺灣人口只有2400多萬,每年大學新生只有11萬左右,大學的數量卻足足有140所,算下來平均每所大學還不到800人。
內地人口有14億,每年高考報名人數超過1000萬,大學的數量只有不到3000所,算下來平均每所大學對應著3000多報名高考的學生。
兩邊對比一下,就知道臺灣的高等教育資源嚴重過剩。
所以臺灣的不少大學每年會到內地的八個省份招生,也會與內地的大學合作舉辦一些專業。
疫情之下,學生交流減少,臺灣將會有不少大學陷入招生困境。
教育部在2020年年底調整了大學學科門類的設置,在原有的:
醫學、文學、藝術學、農學、哲學、法學、工學、管理學、經濟學、教育學、理學、歷史學、軍事學等13個學科門類之外;
又設置了一個新的學科:交叉學科。這是為什麼呢?
縱觀近十年來全球科學界的情況,越來越多的科研成果誕生於交叉學科領域,其中醫工結合更是產出了不少成果。
內地的天津大學和天津醫科大學之間的合作,就準備從醫工結合的角度來建設。
臺灣這兩所大學的合併,也同樣是醫工結合。
臺灣交通大學和臺灣陽明大學的合併,提出了願景使命:
第一是對等合校,十年內成為亞洲數字生物醫學的領先者,二十年後成為世界只會醫學的創新基地;
第二是培育全球頂尖大學師資,至少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
第三是培育數家獨角獸電子生物醫學企業。
什麼叫「對等合校」呢?我的理解就是強調一下,並不是一方吞併了另一方,而是地位平等的合併。
換句話說,就是夫妻組建新家庭住進新房子,女方沒有到婆婆家裡生活,男方也沒入贅。
至於後面提到的幾個目標,我認為抱著「姑且聽之,拭目以待」的態度就好。
這兩所大學的綜合實力,在臺灣省內都屬於非常不錯的,有點類似於臺灣版的「華東五校」。
它們合併之後,國際排名有希望超過臺灣清華大學,排在臺灣第二,但很難超過臺灣第一的臺灣大學。
從規模上看,這所合併後的大學將形成橫跨五地的九個校區的規模,擁有超過1400名教職員工,共計19個學院,超過17000名學生。
雖然與國內頂尖大學的規模不能相比,但在臺灣島省內已經算是非常不錯的了。
兩所大學合併之後使用的校名「臺灣陽明交通大學」,聽起來非常彆扭,尤其是簡稱;
我感覺叫什麼都不好聽,「陽交」?「明通」?「陽通」?「明交」?
作為五所交通大學傳人之一的新竹交通大學,與內地四所交通大學的關聯會不會被切斷?
五所大學之間的校友總會和學分互認體系,未來又將何去何從呢?
兩所大學合併之後,實力更強大,排名也會進一步上升。
就拿QS排行榜來說,其排名可能會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南京大學接近。
對臺灣陽明大學和臺灣交通大學的合併,你怎麼看?
你認為這次合併是有意為之,還是無奈之舉呢?
對於臺灣人少、大學多和內地人多、大學少的現狀,你怎麼看?
微風不燥,陽光正好,你就像風一樣經過這裡,願你停留的片刻溫暖舒心。
我是繆老師妙筆生花,歡迎關注。
文章都看完了不點個 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