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差陽錯在同事的推薦下看了《活著》這部電影,印象中大概三年前看過餘華先生的原著《活著》。今天看了電影依舊感觸頗多,電影相對於小說來說改動挺大的,畢竟電影還要帶給人生活的希望,不像小說裡的結局那樣的悽慘。所以結局的美化可以理解。
電影裡戳中心窩忍不住落淚的應該是四處,第一次是家珍帶著鳳霞和有慶回來的時候,富貴一路小跑地回家,見到家珍。雖然富貴是在承擔自己犯錯的後果,但是家珍在富貴還是風流少爺的時候不顧家人的反對嫁給了富貴,想著安安生生地和富貴過日子,但不盡人意富貴不聽勸,活生生搞得家破人亡,家珍帶著鳳霞和肚子裡的寶寶回了娘家。但是後來富貴安生下來過日子的時候,家珍不顧家裡人反對帶著兩個孩子回來了。
第二次是富貴被抓去當壯丁,富貴在去給老娘抓藥的路上,結果被抓走當壯丁,想想留下來的家珍帶著兩個孩子和一個老人,心裡就不是滋味。
第三次是有慶被撞死的時候,家珍哭地撕心裂肺,孩子去學校的時候帶著20個餃子,還沒來得及吃就出事了,孩子出門好好的,回來聽到的是孩子出事的消息,看到的是渾身是血,這樣的場景怎不讓人動容。
第四次是鳳霞產後大出血,當時看到這個場面我的第一反應很不能理解,為什麼要對這個善良的姑娘這麼殘忍呢,已經不能說話了,好不容易遇到了一個愛人,有了寶寶,還沒來得及看一眼寶寶,聽寶寶喊聲媽媽就這樣去世了。家珍抱著鳳霞說,我就剩這一個孩子了,當時聽到這句話就忍不住淚流滿面。
電影中家珍對撞死有慶的春生說「春生,你記住,你欠我們加一條命呢,你得好好活著!」這就是溫情吧,在一個大家都要和走資派劃清界限的年代,不得不說家珍是一個很堅韌的女子。
雖然相對於小說來說電影的結局還是相對沒那麼悲慘的。但是我無法理解為什麼所有的不幸非要發生在一個家庭呢,小說中更現實,最後富貴一個一個地送走親人,只剩下了他和一頭老牛。餘華先生可能是想用一個又一個人的死亡過程,來表現生活中的苦難,多到你無法預測,永無止境。活著本身很艱難,延續生命就得艱難的活著,正因為異常艱難,活著才具有深刻的含義。沒有比活著更美好的事,也沒有比活著更艱難的事。
透過一個人的一生遭遇,涵蓋著人在歷史中的命運無法掌控的生命之痛,衍生出了對死亡的苦笑。也正因如此更讓我們體會到當下生活的美好,告訴我們珍惜眼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