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畏難情緒是心病,被自己心中的「感覺」捆住。我們無法突破內心,往往是自己害怕面對,把對手想得太強大。人都容易有畏難情緒,樂簡畏繁,又總是希望馬上看到結果。如果是自己不熟悉、沒把握的事,就會覺得非常焦慮不安,因為沒有經驗、沒有資源、沒有積累因與緣,卻想很快有好結果,而且很難接受失敗,越是好強的人越容易這樣。做一件沒做過的事,學習以前不了解的東西,就像種樹一樣,儘管盡心盡力培土、澆水、施肥,每天都來照料,但似乎看不到它有什麼變化,直到一段時間過去,才會發現它長高、長粗了很多。要認識和理解這個過程,用這種心態去做事,專注於自己每一點一滴的成長,看到事情的變化與進步,而不是只想要一個結果。多想想自己為什麼要修心。想擁有從未擁有過的東西,必須做從未做過的事情;要想看到不一樣的風光,必須要走不一樣的道路。
2.房間要每天打掃,把垃圾扔掉,不然堆積多了就有臭味,還會滋生細菌、危害健康;我們的心也是一樣,不開心的事情猶如垃圾,要忘記它,否則就會積聚抑鬱之氣,危害心靈健康。欲打破這個牢籠,要慢慢培養健康、正面的思維方向,譬如多閱讀一些好書,多結交一些善友,多去做一些好事。打敗抑鬱糾結,第一步不要太愧疚,接受自己,接受痛苦,讓煩躁不安的心先平靜下來。破除內心的黑暗。每天清晨對著陽光發願,願一切與自己類似的人都能早點走出陰霾。生活中,要隨喜自己做的每一件善業,哪怕隨手撿一個垃圾,給陌生人指路等。還可以試著做一些突破自己的小事,例如做一道自己沒有做過的菜,鼓起勇氣對父母說「我愛你們」,在點滴中找回內心的光明和溫暖。享受充滿陽光的每一天!
3.「鑽牛角尖「,是自己的心在強迫,把自己禁閉於煩惱的牢籠,常常思維煩惱是空的、是假的,就不會被它的外相所困。莫名其妙的執念冒出來,堵住了內心,讓自己鑽了牛角尖。妄念雖然強大,但並不是實在的,只要一轉念,心境就大大不同。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當發現自己鑽牛角尖的時候,試著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待問題,想想別人若遇到這種情況會怎麼處理;中國人會怎麼做,外國人又會怎麼做;十年前的自己會怎麼做,十年後的自己又會怎麼做。
4.要學會包容。包容自他的差異,包容外在的「不如意」,也包容自己。包容的意 思是,不要與自己的執念對立,也不要與外在的境界對立,專注於培養好的思維 習慣,開發智慧、策發願力。
5. 對於一時不能改變的事,要調整我們的心態,這不等於被動無奈的接受,而是不 要沉浸於情緒之中,因為所有的懊惱、抱怨、嗔恨、不滿……都只能加重來自外境 的傷害,而對事情沒有任何幫助。自己不改變,寄希望於別人改變態度,絕無可 能。慢慢成長,改變自己,才能改變別人的看法。
6.「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禮記·中庸》 執念與堅持是兩件事。該做 的事情、該承擔的責任,都應該毫不猶豫的堅持;堅持的同時,心卻不能粘在事 情上,否則便成為了執念。譬如走路,步步行,步步舍,不舍前一步,就不能邁 開後一步,便是既堅持又不執念的好例子。執著便如同泥地行走,粘滯沉重、拖 泥帶水。堅持是一種力量,執著是一種煩惱。譬如運動員,刻苦訓練、永不放棄 是堅持,在賽場上太想得到成績而緊張是執念,想要堅持一件事情,需要常常去 思考這件事的意義,天天都對自己說「我一定要做到,我一定要堅持」。堅持才 能看到希望,而不是看到希望才能堅持。
7. 君子修養品德,最講究的是慎獨工夫。意謂即使獨處在沒有人見聞的地方,也能 謹慎不苟,決不做出喪德敗行之事。然則君子何以能如此自覺自律,卻是因為君子 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這畏天命,就是畏一切言行都逃不過因 果。畏大人,就是畏凡起心動念都瞞不過有神通智慧的人,怎敢不慎呢?儒家講 究「慎獨」工夫,必須做到衾影無慚,屋漏不愧。這是一種高度的自律境界。作為 今天的我們一定要自律,在工作學習,家庭生活等方方面面。勿以惡小而為之,勿 以善小而不為知行合一才能得到幸福人生!
8. 心中看不到「大事」,就會被小事困擾。很多時候,我們的煩躁是因為把心力集中 在了一個不如意的點上,卻忽視、忘記了許多值得珍惜的美好。一件事情當作任務 不得不去完成,就會覺得非常疲憊;為了追求好結果而患得患失,也會心情煩躁。 唯有清楚地認識到這件事的意義,不攀附某種結果,只盡心盡力去做時,內心才會 歡喜而無畏。能在複雜事項中處變不驚,扛得住壓力的人,都是從許許多多的經歷 中磨礪出來的。煩躁不安,是因為我們的心量和心力還太小、太弱,承受力不夠。
9.宗旨,也可以說是「理想」,每個人的理想,要自己去尋找、去確立。《大學》中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就是宗旨。人生宗旨有近有遠,有一生的,也有多生的。但無論遠近,生命都需要有宗旨、有大願,人才能活得有方向、有力量。心中有宗旨,就不會被外境所改變。要充分認識到外境之所以會影響我們,是因為我們自己內心不夠強大。強大自己的內心,很多問題就不會是問題了。
10.人生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它的價值並不是由一時一事決定的,不能固執一點,要有長遠心。如果我們總是去排斥自己正在做的事,那心的忍耐力就會變得很小很小,甚至什麼事情都沒發生,自己就能感覺到逼迫和壓抑。給自己一段時間,把內心如一團亂麻似的煩惱全部寫出來:什麼事情讓你心煩,你心裡是怎麼想的,要怎麼樣你才能滿意。寫完後,自己一條條去看,哪些是現實的想法,哪些是情緒就像每天都要洗臉一樣,心也要每天清洗。
11.人的一大半苦惱,都是與人攀比造成的。本來沒什麼事,一旦聽說別人如何如何,煩惱就起來了。心一下子跑到外面去了,迷失了自己的初衷、失去了內心的平衡。攀比乃至嫉妒,都是源於內心太狹窄、我執太強,總是想要蓋過別人、突出自己,不由自主就與他人形成對立,其實別人不一定存在與你比較的念頭,都是自己多此一舉。在妄想中高估和誇大自己所沒有的東西,嚴重得寢食難安。解決方法,一是把心收回來,多想自己的真實目標,與自己比。二是擴大心胸、淡化我執,把自己的苦樂融於更多人的苦樂之中,這樣就能放下虛妄的對立,分享他人的成功。
12.事實真相與人心中的「真相」,有時候是兩回事。大多數人都是憑自己心裡的印象來看待一件事,所以其實人與人之間,是活在相互的心理認識中:認為這個人好,不管怎樣都覺得好;認為他不好,不管怎樣都能挑出錯。被人誤解,是因為對方對自己的信心本來就不夠,此時再去解釋作用也不大,正如有一句話說「相信你的人不用解釋也會相信你,不相信你的怎麼解釋也沒用。」最有用的辦法,不是去辯解,而是自己好好立身處世,增強大家對自己的信心。別人口中的自己,不等於真正的自己。如果不期待他人積極的評價,也就不會對消極的評價耿耿於懷。我們無論怎麼做,都不可能使所有人滿意,不必把他人的情緒當做自己行事的標準,只要把握好自己做事的動機,盡心盡力去做了,便無愧於心。
13.俗話說「有志者事竟成」,這個「志」就是我們所說的「願」。為何有志者能夠成事呢?因為有了志向、理想、方向,內心有一股不折不撓的力量為之奮鬥,能夠克服一切困難、戰勝一切懈怠。這種力量就是極其寶貴的願力,心的力量。害怕困難的人,是永遠無法成功的。一個人不能總是生活在「我不行」、「我做不到」中,那樣即使能夠做到也會真的做不到。其實每個人都擁有無窮的潛力,只要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困難、不怕失敗,一定會「有志者,事竟成」。不可讓一時的困難摧伏了志氣,勿要被起伏的情緒蒙蔽了心智。面對逆境,要去接受它、改變它,而不是被它所左右。不要把挫折當作結局,把它看作成長的財富。現在我們分成8個組,什麼是最重要的,信念,我一定能行,一定能做到最重要。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
14.我們的煩惱經常偽裝起來欺騙我們。有時候我們表面上非常樂於付出,其實內心深處卻在期盼他人的理解與肯定,需要外在的鼓勵和關心,在意自己是不是快樂……這顆心還是牢牢系在自己身上。不能想「我是有錯,可他也不對」,這是煩惱的偽裝,只會激化矛盾。我們的執著很會偽裝,常常把「苦」打扮成「樂」,而自己也心甘情願被它欺騙。願我們能撕下這些偽裝,強大自己的內心,找到屬於真屬於自己的快樂!
15.想把事情做好,就要去想辦法,而不是想困難。雜念多、神經質,都是正念不足的表現,猶如身體,正氣不足,邪氣就會入侵,人就容易生病。人陷在煩惱中的時候,想的也全部是煩惱,所謂「剪不斷理還亂」,這個時候不要覺得自己是在「梳理」問題,恰恰是在加重煩惱,越多回憶,越多苦惱;越多思慮,越多猜忌。要讓自己內心轉換一個境界,去想一些令心清淨、光明的東西,才能走出思緒漩渦。 只有在陽光照射到的地方,才能看見塵埃的飛舞;只有更加寧靜的心,才能體會出雜念的紛擾。對治雜念,最好的辦法便是提起正念,專注做事的時候,雜念就消失了。
16. 難以專注,是現代社會絕大多數人的通病。從外緣上來講,現在信息太多,令人眼花繚亂,手機更是隨時隨地打亂人的思維。由於內心無主,我們攝取回來的這些境界又變成了心中的塵埃。從內因上講,很多人都缺乏志向,學習、工作都比較被動,沒有發自內心的動力。內心無根,故而很容易隨外緣而轉,散亂浮躁。改善也要從幾個方面入手,第一步要控制外緣,比如學習時要把手機拿走或關掉,多與勤奮刻苦的同學結伴學習;第二步要慢慢培養專注的習慣,每天短時靜坐數息、專注走路的腳步等;最不容易建立但也最根本的,就是要培養自己的志向、理想,並認識到當下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
17.如果他人的非議沒有傳到你的耳朵裡,你會正常、愉快的生活;而一旦被你聽到了,便立即心跳加速、面紅耳赤、委屈憤怒,慢慢越想越痛苦。這說明真正傷害我們的是自己內心的領納、在意、執著、回憶,而這一切的根源就是想保護自己的心,故佛法說「無私無畏,無我無憂」。面對他人的議論,要「難得糊塗」,不入心、不琢磨、不回憶;對於自己該走的路,要「清楚堅定」,多提策、多憶念、多思維。多用心去想自己應該成為什麼樣的人,要做什麼樣的事,承擔什麼樣的責任,如何去做到,只有自己強大了,才不會擔憂外在。
18.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大學》現在人大多習慣了安逸的生活,身心都越來越脆弱,連安靜之福都很難享有了,有時安靜一會兒就想著要尋求一些外在的刺激,看看電視、手機等。只有在我們遇到痛苦,夜深人靜之時,才會慢慢反思,觸及心靈深處;或藉助一個清靜的環境幫助我們躁動的心寧靜下來。心不靜,其因有二:一則心無所歸故妄想紛飛,二則執著太深故患得患失,歸根到底都是妄想、執著。遠離外在的境界可能得到一時的平靜,但不能根除內心的妄念。想得到真正的平靜、光明,要找到生命的意義。放開心胸,積極擔當修善,讓內心積極的力量越來越強。在匆忙的生活節奏中,每天給自己留一些時間,靜下來讀書、思考、沉澱思緒,這極為重要!我們的心動得太厲害了,要靜下來才能有力量,否則就會如不停轉動的陀螺,身體雖在忙碌,心卻迷失了方向。生活要有規律、有規劃,減少散緣,做事時就把眼前這件事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不要東想西想。
19.迷茫,來源於對自己的懷疑。這種懷疑有兩個方面:一是懷疑自己走的路到底對不對,二是對自己的能力沒有信心。前者又分兩種情況,要仔細反思:自己走這條路的初發心是為了什麼?第一種情況,從來沒有思考過自己所做這一切為了什麼,只是隨波逐流,那麼現在應該停下來好好想一想;第二種情況,雖然有初發心,但是現在所做已經漸漸背離初心,就要去調整、改變。如果道路正確卻仍然感到迷茫,就是因為對自己的能力失去了信心,覺得很多事自己做不到,所以不知所措。這時不要陷入沮喪的情緒中,相反應該高興,因為已經摸到了自己能力的瓶頸,就意味著自己提升的機會到了。
20.凡事能夠看到問題的本末是智慧。要做到這一點,需要站得更高、看得更遠,譬如拍照,在直升飛機上航拍,才能夠看到全貌,這就是高度的作用。我們看不清楚自己,看不清楚生活,是因為我們的視野太狹窄了,視角太單一了,不能認識到自己與他人、與社會、與自然之間豐富、多元的聯繫,也缺乏對過去、現在、未來的整體意識,如此,我們的生命就被割裂在極小的時空中,不能被完整的看待,人就容易只想到自己,只看到眼前。
21. 壓力是由許多妄想堆積而成的,比如猜測、擔憂、誤解等等。如果找一支筆把自己心裡焦慮不安的事情都寫下來,會發現是一個死循環,找不到出口,這說明自己內心已經被種種妄想的「霧霾」堆滿了,陷入了迷茫。此時需要一陣風,把霧霾吹走,還內心以清明。這陣風是什麼呢?就是正念、正思維。要創造一個機會、藉助一個外境,讓自己提起正確的念頭來,例如讀一本指引心靈的書,去課堂聽一聽勵志言講,甚至去醫院或墓地走一走,讓自己的心靈得一次碰撞洗滌,靜下來思考一下。有些人通過滿足煩惱的方法——如購物、飲食、看電影、旅遊等來緩解壓力,都是治標不治本,只是暫時轉移注意力而已,雖然得到暫時的快樂,其實是累積了更多煩惱。要學習修心,提升自己的心胸與境界。
22.有心,重複就變成了堅持;無心,重複就變成了折磨。首先是情緒不好,內心排斥,然後才會感到工作沉悶、枯燥無味,自己的心態是關鍵。做事情也好,幹工作也好,面對人生也好,都需要對自己的行為有清醒的認識和方向,自己要有主動性、有願力,不然就是被工作所綁架,被生活所裹挾。一個人的生命與自然、社會、世界都是聯繫在一起的,我們必須認識到這一點,才不會淪為賺錢的工具。人生的價值不是滿足自己的貪慾,而應該是讓自己的思想、能力、行為對個人、對家庭、對社會產生正面的作用,自己的生命與千萬人的生命聯繫在一起才有意義和價值。
23. 我們的疲累、擔憂、矛盾,都是因為自己心力不足引起的,並非外境難以逾越。「有志者事竟成」,真正要怕的不是「事」,而是自己「無志」。人的一生很寶貴,要把它用在有意義的事情上才不辜負;若總是敗於懶惰和怯弱,邁不開腳,未戰先敗,不僅浪費了生命,自己也沒有快樂可言。累,一是力量不足,二是包袱太重。心中有方向、有目標,有愛、有責任,就有力量;去掉煩惱、妄想、執著,就沒包袱。先看清自己內心的包袱是什麼。
24.內心沒有力量,往往是太在意自己的苦樂,忽視了身邊的人,模糊了自己的責任,丟失了生命的目標。「我」太大,執著就越沉重,拖住了本可以飛翔的心靈。要慢慢去培養知恩、念恩、感恩、報恩的心,才能一點一點淡化我執,解脫煩惱的束縛,恢復生命本質。就像一個小孩要長大,需要一天天以飲食養大;內心正念的力量要增強,也需要一天天以正能量滋養。孩子不可能一天長大,修心也不可能短時速成。重要的是,飯要天天吃,修心要天天堅持學習成長。
25.每個人在世俗世界中做事,很難圓滿,只有把握好自己的初心,在自己現有條件下盡力去做。做不到的就先學習,努力成長,為以後做到做準備。實在遇到矛盾時,可以用「兩善相權取其重,兩惡相權取其輕」的原則。不過,並不是所有矛盾的解決方案都只能二選一,很多時候還有第三條路,換一個思路去想,或許就可以另闢蹊徑。所以,解決一件事情,並不僅僅要問怎麼做,更重要的是自己能做到什麼,自己這樣選擇的出發點和目的是什麼。
26.「無欲無求」者,所求的是放下羈絆的自在與灑脫,實際上並非完全無所求,只是所求的對象不同罷了;反過來說,「有欲有求」也不代表就是上進,對名利虛榮的追求,恰恰是一個人墮落的開始。六項精進中講「精進」,意為「勤勇於利他善法」,即對利他善法孜孜以求,永不懈怠,這才是真正的上進。譬如有小孩喜歡打遊戲,幾天幾夜不休息,廢寢忘食,拉都拉不開,這種勁頭就類似於精進,只是方向用錯了。大精進,就是對修行心性無比勇猛、勤奮的心態。對外在的一切要知足少欲,對內心的進步要永無厭足。有責任心,就不會懈怠;主動擔當,就會有動力。
27. 惰性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懶惰會摧毀我們的意志,浪費我們的生命,剝奪我們的活力,讓快樂越來越遠離。表面上看它讓人一時舒服,可是長此以往,內心會越來越蒼白空虛、莫名煩惱,渾身的精神好像被抽空,這種痛苦遠遠甚於身體的勞累。我們的絕大多數煩惱,都是在雞毛蒜皮的小事上計較。人生難得,生命易逝,認清生命的宗旨,抓緊時間認真學習,多做貢獻,才能真正自利利他。
28. 如果你的思想很容易被一條網絡內容而改變,那就說明你根本沒有思想,沒有穩定的價值觀。經常在網絡上面獲取價值觀,那麼的你的想法一直在被人左右,你的觀點在一直被人影響,你的思想一直在被人操縱。培根在《論讀書》中說道「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數學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所以讀書學習對人的價值觀培養起著重要作用。
29. 所求定高下。如果內心關注的始終是個人的名利,就很難擁有一顆平常心,只有超越以自我為中心的追求,發起更加高遠的宗旨,才能慢慢擁有穩定、健康的心態。所謂「以自我為中心」,就是時時刻刻都想到自己的利益,時時刻刻都想到自己的問題,忽略了別人,忽略了大家,所以需要去超越。所求有多遠,人就能走多遠。如果只是求名求利求提拔,得不到時就走不下去了;如果真正想做事業,想為單位、行業做一些貢獻,那麼這些得失就不會太衝擊自己。外境無常,我們能擁有什麼,能保持什麼,能得到多久……都很難說。向外求就會苦,回歸到自己身心,才能安然。
30. 願,原+心,願力便是追隨自己的本心。世間人在茫茫的奔波中,往往忘失了本心,所以需要智者的引導、榜樣的力量。願是一種心念,有了這種心念,才會有力量。要去思考:什麼樣的人生才是有意義的?可以讀一些古今中外聖賢、祖師大德的傳記,讓我們的心靜下來,在堅強意志的薰染中,能啟發自心光明,驅散煩惱陰雲。環境對我們有很大的影響,反過來,我們的發心和努力也能改變環境,一切都要回歸到自己的信心、發心與願力上,好好去努力。祖師大德們的成就,並不是因為有良好的環境,恰恰相反,所有有成就的人,都是在看似不可能的環境中靠自己的決心與意志走出了一條光明大道。
31. 賺錢,最基本的需求,是為了生存、養家餬口,在現代社會中,很多人把榮譽、安全、自由、幸福等希求都附加於金錢上,認為擁有金錢就擁有這一切,沒有金錢就沒有一切。但是仔細思考,這些都是內心的命題,不等同於財富,如果內心黑暗、空虛,外在再富有,一樣得不到;如果內心光明、充實,即使只能滿足溫飽,一樣也能擁有。其次,人在社會上生存,靠的並不是錢,而是無數人直接間接的勞動和創造,錢只是表面上的一個工具、符號。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在勞動、付出、使用財富時,內心就應該想著報恩,想著服務大眾,而不是只想著自己,只想著賺錢,只想著滿足自己的欲望。財富對人和社會都是很重要的,但不是最重要的,不是根本目的,也不是唯一目的。人應該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才不會被財富所奴役。
32. 學習修行的目的是修心,然後要「學以致用」,面對境界也是一種修行。如果把兩種狀態對立起來,說明還只是停留在外在形式上,沒有把作為人何為正確領納到身心上去。理論與實際離得太遠,就會感到空虛和迷茫。學習不光是靠看書、在網上找資料就可以的,而是心業力的傳遞,必須要向師友學習,接觸真正修心的人,才能體會到心法的內涵。好比物的價值要藉助「交換」來體現,人生的價值也是通過他人和環境來體現的,必須把個體的坐標置身於群體、社會之中,才能感受到生命的真實性和意義。比如,我們的平靜生活依賴於和平的大環境,看似平凡,其實不普通,有許多人的努力在保護我們;我們所住的房子,每一塊磚、每一根鋼筋,都經過許多人的手才成為現在的樣子。我們活著,也不僅僅是賺錢、吃飯而已,要用自己的行動為他人創造價值。所有人各司其職,互相奉獻,社會才能夠順利運轉,利樂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