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間草坪小憩。
1.當下
今天沒有加班。所以按時間到家,按時間吃飯,按時間收拾停當。
與家人聊聊天,然後各得其所,寫字的寫字,打球的打球。
所以,此時此刻,我能在這敲這段文。
時間就是這樣,總以為擠擠就會有的,其實,一分一秒,不受任何阻擋地穩穩向前,黑就是黑,白就是白,做了就做了,沒做就逝去。
亙古不變,時間才是最堅定的執行者,裁決著萬物的生死存亡。
我這一顆小小的生命,又豈能奢求時間破例來寬待我呢:到30歲了還像20歲時那般精力旺,到老了要比別人容顏更年輕,到現在還想把過去虛擲的時間找回來,今天沒空做的事期待著明天補上去?
今天沒做,就是沒做,明天做了也是明天的事,不是做的今天的事。
所以,今天是我們的唯一,今天能夠心行合一,做成一兩件事,我們就該感恩上帝和周遭的一切,讚美自己。
於瑣事中不是每天都能得此閒暇,所以,我很感恩當下能在這寫字,讚美自己在這段時間心行合一,身心愉悅,未擾萬物,或可還能給他人帶來一點點正向的東西。
對於今天,對於當下,發生了就是發生了,過去了就是過去了,老了就是老了,醜了就是醜了,欺瞞不了時間,更欺瞞不了自己。
接納了才能看見,看見了才能感受,感受了才能覺察,而覺察了才能接納。
這是一個緩慢但良性的漸進。從哪裡開始都可以,但是只有循環,沒有結束,直至小生命的終點。所以別人問我,人活著是來幹嘛的,我回答「修行」,不是插科打諢,是認真的。
我們都長著一雙亮晶晶的眼睛,卻常常看不見真實的自己;我們看到的是那個自以為的自己,別人以為的自己。我們都長著一顆怦怦跳的心臟,卻常常感受不到自己,感受多的倒是花花世界浮在湖面的悲喜。
不用矯飾,也不用自貶,敢於接納真相,看見真實的自己,看見真實的情境,這一切才是「當下」所包含的,在這樣真實的「當下」,我們才能做出真實的覺察和修正。
「當下」,好多哲人解釋過。如果沒有體會,看過多少種解釋都像沒看過。我有體會了,也像沒看過。但我試著解釋給你聽。
說例子。比如你在負責一場演出活動,方案裡涉及到很多人和很多環節,你對這場活動的執行團隊信心不足,感到千頭萬緒的事情都不在掌控之中,執行方案看起來難以推進,想到若是現場某環節失控,帶來的後果你無法承受,你甚至萌生了退意,不想再擔任演出活動的負責人。
此時的恐慌和逃避,就是讓自己內心的怯懦和痴念(虛妄執念)參與了「當下」,太多過去和未來佔據了「當下」,因為,人不害怕今天,害怕明天,人不害怕已知,害怕未知。你看到了太多虛境,自然就看不到當下的實境,人只有一雙眼一顆心。
害怕對未來場景的不可控,害怕承擔不知道的後果,所以「當下」被阻滯了。
如果看到「當下」,就是如何圓滿當下的實境:活動的執行團隊能不能調整?執行方案一個個環節去敲定?當下活動最要緊做的事是什麼?
關注「當下」,你可能就去寫了一份活動進度控制表,或是擬了一份活動嘉賓邀請函……這些基於「當下」的一個個行動才能將所有的「虛妄膨脹執念」一個個化解,沒有它法。
立足「當下」,就是在「當下」的情境中,做要做的事。不糾結於過往,不惶恐於未來。
就算你如此做到最後,演出活動仍有紕漏,那也比你半路就被嚇退,與你而言,更有體驗、趣味和價值。
而且,我們很多的淺嘗輒止、無法堅持,就是因為想得太多,做得太少。不完美的執行和完美的空想,哪個是0,哪個是1?
清晨起來,給家人準備早餐,當下的你就是一個用心的廚娘,葷素搭配、紅綠相間,是你廚娘的佳作;
工作起來,上傳下達打字撰文,當下的你就是一個樞紐的職員,傳達準確、如時完成,就是你職員的職責;
下班回家,洗衣做飯陪伴家人,當下的你就是家庭裡重要的一分子,相夫教子、樂享天倫,那是你為人妻母的本色。
立足「當下」,就是在「當下」的情境中,交出自己,做要做的人,做要做的事。擔起那份責任,享受那份樂趣。
2.覺察
如果說「當下」是看見,是作出。那麼覺察,是更深入地看見、觀察、思考、作出。
關於覺察,我感覺自己有個瞬間,記憶猶深。去年的一天,加了會兒班擠地鐵回到家,有些晚了,推門進屋,一般比我晚回的家人都回來了,家裡一人躺在沙發上,一人坐在桌前玩手機,廚房燈都沒開。我氣喘籲籲放下包,走到衛生間洗手,洗完手抬頭驀然間看到鏡中一張臉:布滿怨氣怒氣,眉目甚至有些猙獰。我不敢相信那就是自己的臉,怎麼會這麼醜?有點驚到了自己。
忽然,我想起清晨自己發出的一句話,大意是,一個人每天清晨醒來,要告訴自己,今天儘量不要給他人和世界帶去負能量,就是不小的善行。我想,這樣一張臉,能不給家人帶去負能量嗎?
一念,我慢慢讓臉色柔和下來,放鬆下來,我把眉眼放平放舒坦。
同時,我開始觀察自己的情緒:下班晚了,遇上地鐵高峰,一路被人擠,心情不太好;回家晚了,肚子也餓了,進門看到這樣的場景,埋怨家人閒著不開始做飯。
哦,現在這張臭臉,是這些不悅的事累積到一起的。
地鐵高峰,誰都難免,只能下次換其他方式;
家人早回但沒開始做飯,誰又知道他們白天一天經歷了什麼,也許辛苦一天剛剛到家想休息一會兒,也可能覺得太晚了,等我回家一起出去吃?我怎麼就先入為主地開始生氣了,沒有交流,就自以為地開始在心裡指責他人?
發現,氣都是自己攬上身的,家人還不知道怎麼回事呢。覺察到自己的情緒,來自不可抗的環境,來自自以為是的對他人的指責。甚覺羞愧。嘴上沒說,但心裡已經責怪他人,這是誅心啊,真是很不好的事。
(我願意直接說明我的不同態度和意見,也不願在心裡暗暗指責他人。他人的內心,也只有在我們接納他們的時候才能走近。)
這樣站定,觀察了自己的情緒,覺察了自己的內心,我們不能妄自揣測和判斷他人,尤其是不能惡意當前。
我清除掉內心的「雜質」,灑脫脫地出來客廳,跟家人打了招呼,進去廚房準備做晚飯,家裡人問,晚了也累了,要不要出去吃?我笑了,看家裡有菜,就說做起來也快,不用了。然後,家人也來幫忙擇菜切菜,我們很快忙好飯菜,一家人其樂融融地吃了晚飯。
家人以為什麼都沒發生,只有我知道,自導自演了一回悲轉喜劇。
換個場景,我黑著臉出去,不痛快地做飯吃飯,一家人的那個夜晚是不是莫名地烏雲密布、非常不快。毀掉一家人一個夜晚的快樂。我慶幸自己覺察到了,而且在以後的時日裡,我在心緒受到強烈幹擾的時候,會自覺地去站定去觀察自己,毫無疑問,這讓與人的爭執和不快減少發生,讓內心在不斷的清除中變得更加簡潔沉靜、無畏有力。
覺察,就是看到自己的內心裡去,看到自己的人性裡去,善的惡的都要看到,看到行為及情緒的根源,然後從根上去修正和排解,避免累積起來傷人傷己。
3.一點點修正
看見當下,自我覺察,不斷修正,這不用過多解釋。可是我想分享的是,要一點點修正,欲速不達,欲滿則虧。我們在修正這件事上,不要貪痴,否則會挫傷修正的信心,導致總在察覺卻總不得進步,通俗地說,就是給人一種「誠心認錯但死不悔改」的印象。
還是說例子。在經歷過不吃早餐帶來的切身危害後,你想修正這個不良習慣,把早餐好好吃起來。
每日早餐,你計劃給自己煮一碗肉絲雞蛋面,拌個水果沙拉。
看起來不麻煩,也營養健康。但是要確保證這個小小的修正能達成,至少需要做到:
1.你早上起來至少有30分鐘的早餐時間:你起床洗漱到出門上班,這之間能不能擠出30分鐘時間煮早餐吃早餐。如果之前的作息時間裡沒有這點空隙,那就意味著你要早起30分鐘,能否做到?
2.你要確保肉絲在前晚就切好,水果在前晚就買好。這些準備工作在前晚都做到了嗎?
所以,吃早餐這一點小小的修正,就意味著要讓你同步做出如下改變:比之前更早起30分鐘,每天晚上準備好次日早餐食材。這兩個習慣若不能同時養成,那麼這個早餐的規劃也是泡影。
若是你自知難以做到以上改變,那就要再簡化早餐、再壓縮時間,比如早餐就衝麥片+麵包,那你前晚記得買好麥片和麵包就行。
若是覺得這個早餐你不喜歡,可是又不能不吃,那繼續想辦法。直到修正到,在自己時間精力允許的範圍內,每天吃到可口健康的早餐。
所以,修正和改變,不要高估自己的能力,要簡單易行,先完成再完美。甚至是要做最壞的打算。修正做得太理想狀態、要求太多,指令太多,往往達不到,或者難以持續下去。
簡單易行,並且不猶疑地去執行,埋頭走路時就埋頭走路,不要一邊走一邊懷疑,只有走過遠方的路才知道走路的要義,到一定的當口,你再看鞋子要不要修修,夥食要不要改善,路還要不要繼續走。
如此,短期之內看執行,長期之後看效果。執行、修正、再執行、再修正。如此循環往上,可見成長和修為。
這不是什麼歲末總結之類,只是剛巧有感而發,寫在了2019年12月31日。
願我們於塵囂洪流之中,多做一點心行合一,身心愉悅,不擾萬物,還能帶來一點點正向的事情。
微小如你我,闊大如你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