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擠牙膏可不是現在的擠牙膏,是真的誠心誠意
如果你熟悉以前英特爾的CPU更換規律,就會發現以前英特爾的CPU基本上是兩年更換接口,兩年進行一次CPU製程升級。這其實就是摩爾定律,背後反映出CPU的代代進步及其方向,而這個模式就是英特爾於2007年提出的tick-tock模式。
tick,tock是英文中時鐘的擬聲詞,就好比中文中的「滴」「答"。時鐘的滴答聲晝夜不休,就好比CPU發展一樣冷漠無情。
在Intel的處理器發展戰略上,每一個嘀嗒代表著2年一次的工藝製程和架構進步。每個Tick-Tock中的「Tick」,代表著工藝的提升、電晶體變小,並在此基礎上增強原有的微架構;
而Tick-Tock中的「Tock」,則在維持相同工藝的前提下,進行微架構的革新。
為什麼要提出這個模式?其實就是為了提升英特爾相對AMD的競爭力。2007年之前,酷睿架構還尚未問世時,英特爾當時的情形其實比現在還糟糕,AMD當時對於英特爾的巨大優勢使得AMD成為了行業實際上的領跑者,領跑著摩爾定律前進。
而摩爾定律本質上就是CPU廠商的生命線,是CPU更新的節奏,只要抓牢了這個節奏,就相當於統治了CPU界。以前的英特爾就是憑藉自己強大的技術能力領跑了業界,淘汰了其他的CPU廠商,造就了現在的兩極爭霸的格局。
經歷了滅頂之災,英特爾認清了現實:要想稱霸,核心競爭力就必須強。而這個計劃便是與其天造地設。
事實證明,英特爾在履行這個模式後,的確領跑了業界。
從該模式提出的2007年開始,英特爾其實並不是像現在這樣無良地擠牙膏,而是像以前遵循摩爾定律一樣恪守這個模式,如下圖:
tick-tock冷漠地滴答滴答,無情的節奏逼迫整個CPU界進步:如果不進步,將會被英特爾甩在腳下。就像英特爾的摩爾定律,淘汰了無數的CPU廠商。
可是就我們所知,英特爾擠起了牙膏,CPU的進步停滯了...
tick-tock的節奏早已停止,英特爾停止在14nm,skylake架構已經四年之久(從6代到10代)。市場的時鐘早已亂了,英特爾最終也因此失去了核心競爭力,回到了10年前的地位。
但是難道是英特爾不想遵循tick-tock模式嗎?
不見得如此,AMD那時陷入了黑暗時期,可能英特爾多擠一點牙膏都會搞垮這個可敬的對手,英特爾也可能落入AT&T這個因壟斷而從被拆分到衰落的美國企業的命運。市場逼迫著英特爾停止進步,市場已不容許摩爾定律。
以前的我們,迫切希望著新的接口,帶來新的架構,提升新的層次。但是如今的我們,早就不在期望,比如最近的10代酷睿,換了接口讓人們的熱情驟降。英特爾換接口,本來應該是CPU提升的手段,卻不知變成了CPU銷售和提升利潤的手段了。
而在AMD的zen架構推出以來,英特爾已經明晰自己的落後,但是從7代到10代,英特爾還是老樣的14nm和skylake架構,唯有瘋狂堆主頻才能跟上節奏。似乎tick-tock的節奏已經轉手,英特爾變得麻木遲暮,不再是CPU的英雄。
酷睿架構已推出十餘年,對於一個架構而言,已經足夠久了。是否酷睿架構已經遲暮?正如以前的奔騰一樣終將拋進歷史的垃圾桶呢?tick-tock節奏又是否會就此斷檔呢?
CPU大戰仍在繼續,火熱程度不輸當年,我們都是歷史的見證者,只不過不知是AMD,還是英特爾笑到最後,引領tick-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