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冬雲
《學習的格局》是一本教育類書籍。眾所周知,目前市面上這一類書籍不在少數,且魚龍混雜,常常充斥著陳腐的理念和煽情的文字,空洞而冗餘。但這本書,不一樣。本書作者黃靜潔是著名作曲家譚盾的夫人,更是一位親子教育專家。二十餘年來,她深度體驗和系統研究了中西方學習理論,以獨到的思考顛覆了「刻苦學習就能出成績」的傳統認知,讓人耳目一新又獲益頗多。
《學習的格局》,作者:黃靜潔,出版單位:中信出版社,出版時間:2020年3月
本書乾貨滿滿,世界前沿的科學教育理念在書中俯拾皆是。作者在其中談論了28個關於「學習力」的話題,介紹了65種高效學習新方法,還有208個學業提升小技巧,文風簡潔明快,實戰性極強。
書中第一節就講到了「一萬個小時定律」導致的學習誤區,認為「低水平勤奮」是個陷阱,並引入了「舒適區、學習區、恐慌區」的「三區」理論:很多孩子勤奮地刷題,不過是待在「舒適區」裡,時間長了難免失去滿足感、成就感和趣味感;家長瘋狂地為孩子補習超難超綱題目,等於將其送入「恐慌區」,孩子會有嚴重的挫敗感,產生厭學情緒;唯有處於兩者之間的「學習區」,才能實現高效的學習。
未來學家丹尼爾·平克認為,20世紀相對簡單的物質獎勵體系並不適合於目前的白領職業,21世紀的獎勵體系應該側重於自主感、可控感和意義感。作者將這一理論引入教育學,提出將學習目標的設定還給孩子,以建立其自主感;發現孩子的「最近發展區」,給予其可控感;重視目標對孩子產生的良好作用,賦予學習以意義感。黃靜潔認為:「意義感是一個特別重要但又經常被家長忽略的自我驅動因素。」她舉例說,2019年熱播電視劇《小歡喜》中「學霸」英子的目標是當天文學家,但媽媽把這一目標當看作「玩物喪志」,讓孩子失去了意義感,導致孩子精神崩潰;而想當作家的季楊楊鄙視父親所代表的價值和意義,一開始選擇了逃避和放棄,但當父母了解到他的愛好後,選擇的是共同體驗和融入,季楊楊的學習態度因此發生了巨大的改觀。
書中講到「絕不拿親子關係去換孩子的學業和成績,決不會因為要好成績把我與孩子的關係變得對立緊張」「一個不讀閒書的孩子,很難建立對閱讀的愛好」等觀點,都讓人擊節讚賞。當然,教育理論極重實踐,否則便會黯然失色——1925年,教育家陳鶴琴以兒子一鳴為案例,寫出了中國幼兒教育開山之作《家庭教育》,這一寫作又是受到國際教育學名著《卡爾·威特的教育》一書的影響。卡爾·威特小時會五國語言,九歲進大學,十六歲成為博士並任大學教授,他的成就正是其父親教育理想的實現。黃靜潔創作《學習的格局》一書的底氣,也源於她所養育的兩個兒子均十分優異。
本書序言的作者講到自己和譚盾、黃靜潔一家四口聚會時「如沐春風-----他們彈琴、讀書、談論宗教與哲學,仿佛並不生活在這個競爭激烈、物慾橫流的時代。」這是一種令人神往的生活場景。俞敏洪則如此評價此書:「如果父母能夠從源頭上激發孩子學習的真正動力,孩子就可以快樂、長久地為自己的目標而奮鬥,他們的人生也會因此而更有格局」。這本書,正是一本有理論、有故事、有方法,可以系統性地幫助父母提升自己教育子女的格局的好書。
來源:《河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