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育3:考雙百就獎勵?這種事不要再做了—讀《育兒的格局》

2020-09-22 書魚

  「讓我們的孩子快樂健康地長大並擁有成功的人生,相信這是所有父母的美好願望。」作為一名家長,我也不例外,但是卻不得不時常感到遺憾。在育兒過程中,囿於當時的認知水平,無意中有許多失誤,使孩子的成長,在某些方面偏離了預期的軌道。當我看到《育兒的格局》這本書,那些直擊心扉的觀點和輕鬆可行的方法,讓我感覺相見恨晚。

  「讓年幼的孩子按照我們希望的方式去行動,如果你這麼做我就獎勵你……」是的,這正是我常犯的錯誤。喜歡用獎勵的方式來激勵孩子。做完一件家務,獎勵零花錢;考試成績好,獎勵一頓大餐……我一度以為這是一種很好的辦法。後來孩子做事缺乏主動性,學習沒有探索欲望,還困惑於為什麼會這樣。這本書告訴我答案,是那些曾經的獎勵逐漸削弱了孩子追求卓越的積極性,喪失了成就感,沒有了內在動力。



  「這些父母不喜歡犯錯、沒答對問題、失敗的感覺,看著自己的孩子經歷這些的時候,他們會感到痛苦、難以忍受」,「作為父母,我們總是習慣於給出答案,並且變得越來越擅長做到這一點」,這是我出現頻率很高的另一個錯誤。沒有耐心讓孩子犯錯誤,追求局部的完美,而孩子的好奇心、創造性,或許就是在這樣一次次我的錯誤方式中失之交臂。

  我相信,這些錯誤不止是我,很多家長都會有過。

  養育孩子,註定是一個遺憾的過程。往往是在經過以後,我們才能知道以往的得失,而許多事已經難以改變。所以如何能最大限度地減少失誤,儘早開始孩子的人生規劃,給他一個更好的未來,就顯得尤為重要。「與其用一本育兒大全來解決撫育子女過程中的「是什麼」和「怎麼做」的問題,我反倒認為,現在的父母真正需要的是一份戰略藍圖式的規劃手冊」。我感覺,為人父母者,特別是新手父母,《育兒的格局》這本書是少有的具備大格局育兒觀的書籍,越早讀到越好。


  儘管當下信息傳播空前發達,信息極大豐富,看起來沒必要非讀這本書。但事實並非如此。重視教育往往使父母們過於焦慮,而過多的信息父母們普遍缺乏對於什麼是信息、什麼是知識的辨別力。所以正確的觀念和方法至為重要。

  《育兒的格局》的作者蘿拉.加納,三位優秀青年的母親,密西根大學博士,著名兒科醫生和育兒專家,二十多年裡一直致力於促進兒童的健康和福祉,這樣的身份和經歷使得她的育兒觀點無法不使人信服。

  作者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QI」技能。包括自我管理能力、與他人友好相處的能力、好奇質疑與探究的能力、自我激勵能力、運動和保持活力的能力、從失敗中學習的能力、想像力和創造力七種能力。是智力、社會性情緒情感、身體以及生活技能等各方面平衡發展基礎上的一種融合,而不僅僅只盯著智力。這種非功利性的理念,也正是本書的大格局之所在,對於當下過熱的功利教育是一種矯正。事實也證明,成就美好人生的,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孤立的優勢是無法實現的。


  知易行難,接受觀點相對簡單,真正實施卻很難。這個過程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耐心和實踐。父母們很容易陷於慢性育兒倦怠,社交缺失紊亂、忙亂、短視,被瑣屑的煩惱擊敗,而不能長久地堅持初衷。但作為孩子的父母,孩子一生的起步,就在父母的掌握之中。父母的育兒格局,決定了孩子的未來。育兒過程是艱辛的,同時也是非常有成就感的,特別是當孩子在自己的努力下成為健康、快樂、有為的人,擁有自己美好的生活,再多的付出也是值得的。

相關焦點

  • 期末考試數學100語文99,小學生仍遭取消獎勵,媽媽:目標是雙百
    剛剛大一上期末的成績已經揭曉,孩子平均績點3.98,又達到了秋季開學定下的目標。這個寒假又得兌現獎勵啦,不過這一次挖挖機還不知道孩子會提出什麼難纏的要求呢。在子女教育成長的道路上,像挖挖機這樣的家長還有很多,堅持以身作則、思想教育、獎懲並重,不斷引領、激勵孩子健康成長。
  • 「考第一就獎勵你500」:「交易式」育兒,正在毒害你的孩子
    "你考第一就獎勵你500塊""你要是能夠考進班級前三名,就帶你去迪斯尼玩""……"這些話我們是不是很熟悉,在生活中,父母的這種用物質獎勵來激勵孩子學習的做法,在很多家庭中並不少見。「交易式」育兒,正在毒害你的孩子這種"交易式"育兒的存在,往往是因為父母想要利用一些外部的刺激來幹預孩子的學習,讓孩子的學習能夠往積極的一方面發展。
  • 屬於我的365天獎勵!
    歡迎關注中國親子教育最溫暖,最貼心的平臺【智慧父母國學經典育兒】,為千萬媽媽尋找最好的教育方法。讓千萬家庭在讀書聲中走向和諧!2021.02.02讀經感恩日記第兩千四百八十一天(  屬於我的365天獎勵!)讀經第三百五十三周第三天讀經人:珺爸、珺媽、珺珺;兩輪全部讀完。
  • 擊碎你的育兒焦慮:如何用大格局養育「優等生」
    「格局養育」系列中,《父母的格局》初版上市3年來,銷量近20萬冊,長居噹噹親子暢銷榜前10名,榮獲2017年冰心兒童圖書獎。《學習的格局》自2020年3月上市以來,好評如潮,受到多位明星、多個大V稱讚推薦。
  • 為什麼讀很多育兒書,還是教育不好孩子?這3個坑不要踩
    讀了不少教育和心理學相關的書籍,我不得不承認一個事實,那就是「天賦決定上限,家庭決定下限。」基因其實主導了百分之90的成長,甚至孩子的興趣愛好,意志力堅強與否,都刻在了基因裡。加之每個孩子的個性特徵不同,我們應該給孩子成長的時間,就像帶著一隻蝸牛去散步一樣,其實發現孩子的興趣,陪伴孩子的親子時光才是最寶貴的。
  • 《學習的格局》:別具一格的親子教育
    文:張冬雲  《學習的格局》是一本教育類書籍。眾所周知,目前市面上這一類書籍不在少數,且魚龍混雜,常常充斥著陳腐的理念和煽情的文字,空洞而冗餘。但這本書,不一樣。本書作者黃靜潔是著名作曲家譚盾的夫人,更是一位親子教育專家。
  • 《學習的格局》:別具一格的親子教育
    文:張冬雲《學習的格局》是一本教育類書籍。眾所周知,目前市面上這一類書籍不在少數,且魚龍混雜,常常充斥著陳腐的理念和煽情的文字,空洞而冗餘。但這本書,不一樣。本書作者黃靜潔是著名作曲家譚盾的夫人,更是一位親子教育專家。二十餘年來,她深度體驗和系統研究了中西方學習理論,以獨到的思考顛覆了「刻苦學習就能出成績」的傳統認知,讓人耳目一新又獲益頗多。
  • 從《小歡喜》看親子關係和家庭教育-19(對孩子物質獎勵適可而止)
    但隨著使用次數的增加,很多家長也會發現,孩子會將做事與獎勵緊密的掛鈎在一起,有時要先談好獎勵再做,沒有獎勵就不做,而且對獎勵的標準提得也越來越高,最後很多家長只能放棄物質獎勵的做法。那麼到底能不能對孩子進行物質獎勵呢?在我看來,適當的物質獎勵是完全可以的,但家長要對實施物質獎勵的利弊有正確的認識,並通過合適的方式充分發揮好物質獎勵的正向作用,同時一定要防止孩子陷入追求物質獎勵的誤區。
  • 看育兒書就只是喝雞湯?育兒書對孩子的教育到底有沒有用?
    導語:現在養娃越來越講究「科學」,不只是吃喝拉撒睡,做父母也早早地開始關注兒童教育問題,大量的育兒書、教育類的節目,各種「專家說」,然後關於育兒書有沒有用的爭議也很大。不是說科學餵養,怎麼添輔食啊,大便什麼顏色代表健康啊這種健康類。至於寫這篇文章也是事出有因。今天上午跟朋友聊天,她吐槽她家兒子考試沒考好,學習不認真,說昨天把她兒子揍了一頓,零零總總說了很多,我聯繫她看一些兒童教育類的書,她說:「那些書我之前也看了,沒用,我現在不看了,該吼還是要吼,該揍還是要揍。」
  • 學霸家長的大格局育兒經,「通識教育」讓人高瞻遠矚、擺脫焦慮
    大概是秉承著「我可以失敗,但我的孩子必須優秀」的理念,我強硬地想要孩子也進入到一個理想孩子的狀態,這種執念常常會讓我陷入深深的自我懷疑中,不能自拔。 但沒多久,這種狀態就讓我的生活進入到了更混亂的狀態。 我知道自己,實在是太焦慮。為了調整狀態,我開始試著放開手,把育兒的工作分攤給值得信賴的其他家庭成員,而我主要負責我最看重的幾個方面。 這樣一脫手之後,我的注意力也不再全都集中於孩子了,整個人也慢慢放鬆了下來。
  • 不要隨便獎勵孩子,並不是所有的獎勵都會讓孩子更願意做一件事
    實驗的第一階段,所有學生都沒有獎勵;第二階段,獎勵組的學生完成一道難題就會得到1美元獎勵,無獎勵組的學生仍像原來那樣解題;第三階段,讓學生們自主學習,研究員通過觀察學生在業餘時間是否繼續做題,來判斷學生對解題的興趣。結果發現,被獎勵的學生對解題的興趣衰減地快,而未被獎勵的學生願意花更多的時間去解題。
  • 孩子好累啊,你的孩子也被「親子共讀」,帶偏了方向嗎
    導讀:孩子好累啊,你的孩子也被「親子共讀」,帶偏了方向嗎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好累啊,你的孩子也被「親子共讀」,帶偏了方向嗎!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孩子,你考再好我也不獎勵!」媽媽一席話刷爆朋友圈!
    比如今天完成XXX作業,晚上給你做XXX好吃的;再比如今天多背幾篇課文,明天帶你去XXX玩。不少家長「委屈」的說:「我們不這樣做,孩子也不聽話呀!」如果不是上司或者領導要求你做某件事,你們會主動在完成自己的工作內容後,還要多花一些時間去學習更多的技能和技術嗎?這類情景我們都見過:A是編輯,B是設計師,C是市場銷售。C談下客戶,為對方做微信推文,找到A來寫文案,A又去找B去設計圖片。如果今天B請假休息了,這件事就要等到B休假回來才能完成。
  • 6個孩子,5博士1碩士,父親暢談育兒方法:關鍵在早期教育
    他事無巨細地介紹了很多,其中一條他反覆強調了多次:育兒方法,早恆結合。天才既不是遺傳的,也不是單靠勤奮造就,而是早期良好教育的結果。具體怎麼進行早期教育呢,下面這幾點非常重要。我們不要只是跟孩子說,好好讀書,考個好成績,將來上個好初中、好高中、高大學、找個好工作,一切都圍繞成績轉,孩子就成了學習的奴隸。讓孩子自己找到人生的目標,他才能自發地為之奮鬥。
  • 考好就給獎勵?用獎賞的方式來鼓勵孩子是教育最大的陷阱
    沒考好就沒考好,還能咋樣,大不了電話手錶不要了嗎?」 堂姐被氣的瞬間原地爆炸。 後來一臉無奈地來訴苦:「我獎勵她難道還錯了?」 我告訴她在這件事情上,確實做錯了,而且大錯特錯。 「大家不都這樣鼓勵孩子的嗎?而且有的確實有效果呀。我又沒有罰她,獎勵又有什麼錯?」她理直氣壯地說。
  • 「我不要洗碗,這是很低賤的事」:捨不得用孩子的父母,格局真小
    一位家長在知乎上發帖求助:當14歲的孩子說出,「我不要洗碗,因為這是很低賤的事情」這種話時,我要如何回應?這位家長可能只是臨時起意讓孩子洗一次碗,卻沒想到得到如此「讓人震驚」回答。一個覺得「洗碗低賤」的「品學兼優」的孩子,平時應該沒做過家務吧!可見家長平時有多捨不得「用」孩子。
  • 最新育兒理念,契約式家庭教育,終於解放了我
    教育孩子的路上,我是苦不堪言教育孩子問題,在我兒子上幼兒園時,就完全已經凸顯出來,尤其在上小學一年級後,整天想玩,一讓他寫作業,他在那磨磨唧唧,往往能從下午放學,一直磨嘰到晚上十點,寫一會玩一會,為此作為寶媽的我,經常為此苦惱不堪,每天感覺自己真的好累,恨不得拿鞭子抽他,糾結著,自己什麼事也做不成。
  • 教育專家是如何教育孩子的?尹建莉:3件事不要做,2點著重培養
    教育專家是一個不太容易被人相信的身份,理論全憑一張嘴,說出的各種教育方法也很難在短時間內得到驗證,有的教育理論和家長想的也相符,再加上不同教育專家之間的教育方法也常常相去甚遠,如何判斷哪位教育專家說的在理成了很多家長頭疼的問題,但有一點卻能真正能夠甄別這些專家們的教育實力
  • 這3類父母為孩子付出再多,也得不到孩子的尊重
    過度攀比生活中,父母經常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做比較,孩子數學考了100分回來,媽媽說:「這有什麼驕傲的?對面樓上的小明剛才告訴我,他考了雙百!」「你看看你們班劉磊的字寫得多漂亮,你看看你的字!」,盲目攀比教育下的孩子,即使他們真的很優秀,內心也可能千瘡百孔。
  • 「爸爸媽媽,我聽話有什麼獎勵嗎?」別讓獎勵成為親子操控的工具
    朋友小林是位盡心盡責的母親,秉持著「不吼不叫不打」育兒策略的她,最近遇到了新的困擾。之前遇到孩子不聽話的情況時,她都會用獎勵的方式和諧地化解:「乖乖把飯吃完,就獎勵你一個冰激凌。」「好好刷完牙,就獎勵你一個新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