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百家姓·我的姓氏·賈姓⑧ 57年內,一個家族考出兩個狀元

2020-12-11 封面新聞

隋唐五代十國時期,賈姓人除著名詩人賈島外,還出了一大批學者、文學家、政治家,他們大都以家族的方式集體出現,有的是父子,有的是兄弟,有的是同一家族幾代人。

隋唐科舉制度實行後,賈姓人很快就連續考出了兩個狀元。而且他們出自同一個家族,相隔57年。

這一時期的賈姓人中,還有多人創造了「第一」:賈季鄰是賈姓史上第一個狀元,賈公彥發現了指紋的特徵及用途,賈耽在地圖中開我國以兩種顏色標註地名的先河等。

此外,賈姓中兩個著名堂號繼美堂、世綸堂,出自賈至家族,這也是賈姓中較早的堂號之一。

賈季鄰賈稜:賈姓中的兩個文狀元

賈季鄰的先祖是長樂縣(今河北衡水市冀州區)人,屬於賈詡的後裔。

賈季鄰的曾祖父賈憲,在後周政權任過秘書監。因避戰亂,賈憲遷居到浮陽縣(今河北滄縣)。

開元23年(735),賈季鄰考中狀元,是滄州史上第一個文狀元,也是賈姓史上第一個文狀元。賈季鄰的官做得不大,是長安縣主簿。

賈季鄰有賈苕、賈嶷兩個兒子。此外,關於他的情況,史料中記載不多。不過,許多史料把他與幾乎同一時期的賈至混為一人。

賈季鄰有3個哥哥,二哥賈遠則,官至德州長河縣(縣治在今山東德州市東)縣尉。賈遠則的玄孫賈耽,是唐朝著名宰相,我們後面再說。

賈季鄰的三哥賈季良,官至奉天縣(今陝西乾縣)縣尉。賈季良的兒子賈岌,沒有做過官。

賈岌的兒子賈稜,在貞元8年(792)考中狀元,是賈姓史上第二個文狀元。

當時與賈稜一起考中進士的有23人,其中包括韓愈、歐陽詹、崔群、庾承宣等,都是著名的才子。

賈稜官至大理寺評事(負責案件審理,相當於最高法院法官),喜歡作詩寫文,《全唐文》中收錄有他的《明水賦》,《全唐詩》有他的《御溝新柳詩》。

賈諒:多次舉薦並解救詩人駱賓王

賈諒,婺州義烏縣洋川(今浙江義烏市江東街道後房村一帶)人,與著名詩人駱賓王既是老鄉又是老庚。駱賓王的一生,與賈諒息息相關。

貞觀9年(635),賈諒與駱賓王一起赴京趕考,賈諒考中進士,駱賓王卻落榜了。

貞觀20年(646),賈諒回老家祭祖,修建義烏洋川賈大宗祠,規定每年農曆正月十八日為賈氏子孫祭祖日。由此產生了義烏賈氏每年正月十八日祭祖大會的民俗,一直延續到現在。

賈諒還邀請駱賓王協助,創製了義烏洋川賈氏宗譜世系圖。

賈諒回京時,帶上了駱賓王,推薦他做了道王李元慶的府掾小官。5年後,駱賓王因性格剛直被罷免。乾封2年(667),賈諒又舉薦駱賓王,駱賓王被任命為奉禮郎、東臺詳正學士。

儀鳳4年(679),賈諒再次舉薦駱賓王,駱賓王當上侍御史。賈諒時任御史,駱賓王成為賈諒的助理。

武則天當政,駱賓王多次上書諷刺而入獄。在賈諒的周旋下,駱賓王被赦免釋放,貶為浙江臨海縣縣丞。

賈諒的兒子賈瑾生賈初,賈初是個有氣節的人,「疾世方亂」,沒有出來做官。

五代時期,在賈諒遷到獲鹿縣(今河北石家莊市鹿泉區)的後裔中,出了一個賈緯。

賈緯自幼苦學,唐末沒考中進士,又碰到天下大亂,回到老家。後唐時,經人舉薦,賈緯出任石邑縣(縣治在今河北石家莊市橋西區振頭街道)縣令。

賈緯在工作之餘,搜集資料,撰寫了從唐武宗之後的65卷《唐年補錄》。

後晉時,賈緯參與修撰《唐書》。後漢隱帝時,參與修撰後晉高祖、出帝和後漢高祖實錄,到後周初年才完成。

由於賈緯秉筆直書大臣過失,受到權貴忌恨,被貶為平盧軍行軍司馬,到了青州(今山東青州市)。

賈緯的妻子傷心之餘病倒,沒有跟隨賈緯同行。賈緯寫信說:「你好好養病,來年春天我和你一起回到獲鹿老家去。」

第二年,也就是後周廣順2年(952)春天,賈緯在青州去世。妻子得知後,悲痛中也去世了。

夫妻生不能一起回老家,死後靈柩一同北歸,讓人深為感嘆。賈緯的後人在宋朝繼續輝煌,這是後話。

賈公彥

賈公彥家族:父子兩人都是經學家

賈公彥是銘州永年縣(今河北永年縣)人,著名學者、經學家、語言學家,官至太學博士。

唐高宗永徽年間,賈公彥編撰了50卷的《周禮義疏》、40卷《儀禮義疏》,曾參與孔穎達編撰的《五經正義》中的《禮記正義》,還發現了指紋的特徵及用途。

賈公彥在語言學方面的成就,主要表現在:闡述六書理論,用這些理論分析漢字,總結出形旁、聲旁組合的6種方式;用歷史的、發展的眼光看待詞語,揭示同一事物在不同時代的不同名稱,從不同角度辨析同義詞;區分實詞和虛詞,詮釋虛詞,分析詞類活用,分析句法和篇章結構;說明語境的作用,闡述互文、倒文、省文、並提等修辭手法。

賈公彥的兒子賈大隱,也是著名學者,官至禮部侍郎,著有10卷《老子述義》、1卷《公孫龍子注》等。

垂拱4年(688),武則天操縱朝政,唐睿宗毫無實權。

武則天想修建崇先廟,以祭祀她的先祖。武則天叫大家討論該設置多少個房間,司禮博士周悰拍馬屁說,應該設置7個房間,把李家的太廟減為5個房間,以突出武家。

賈大隱冒險上奏說,自古以來都是「天子七廟,諸侯五廟」,現在周悰這麼說是不對的,是沒有依照國家法度做事。所以,武家的崇先廟室應該按諸侯的禮數設置。

大家都認為賈大隱說得對,武則天也不好說什麼,只好假裝聽從賈大隱的建議。

賈敦頤賈敦實:兄弟都是著名清官

賈敦頤、賈敦實兄弟是曹州冤句縣(今山東菏澤市牡丹區)人,都是著名的清官。

貞觀年間,賈敦頤先是出任滄州刺史,任上為官清廉,自奉儉約。

有時奉命入朝,他都把所有身家帶上,不過就是一乘破爛的馬車,拉車的馬瘦骨嶙峋,沒人知道他是堂堂的刺史。

貞觀23年(649),賈敦頤轉任瀛州(今河北省河間市)刺史。

瀛州境內有滹沱河和滱水河,每年都因洪水而泛濫成災,摧毀房屋,衝走百姓,毀壞數百裡的莊稼,百姓苦不堪言。

賈敦頤到任後,帶領百姓治理兩河,修建堤壩和堰湖,從此兩河再也沒有泛濫,瀛州成為有名的魚米之鄉。

永徽5年(654),賈敦頤轉任洛州(今河南洛陽市)刺史。

洛州有很多豪富大族,所佔田地大都超過規定。賈敦頤查出後,沒收了3000多頃土地,分給貧民耕種。後來,賈敦頤死在任上。

賈敦頤在任瀛州刺史期間,弟弟賈敦實在瀛州饒陽縣(今河北饒陽縣)做縣令。

賈敦實為政清靜,深受百姓喜歡。當時的制度規定,凡是具有親屬關係的人,不能在同一個地區同時擔任官職。

但賈氏兄弟治理政務的業績突出,朝廷沒有調開他們,以表示對他們的信任。

鹹亨元年(670),賈敦實轉任洛州長史,為政也寬厚仁惠,百姓很擁戴他。

洛州下屬的洛陽縣縣令楊德幹,為樹立威信,崇尚嚴酷刑罰的手段,動輒就拷打殺人。

賈敦實說,為政一方在於養育百姓,傷害生命過多,即使有能力,也得不到大家的尊重。楊德幹由此慢慢地減少了殺傷。

賈敦頤去世後,洛州人在繁華的鬧市給賈敦頤樹了碑。賈敦實入朝出任太子右庶子後,人們又在旁邊給賈敦實立碑,時人稱為常棣碑。

賈敦實的兒子賈膺福,是書法家,筆法精妙,尤其擅長小楷。後來,賈膺福因太平公主謀反事件受到牽連而被殺。

賈耽

六朝元老賈耽:繪成《海內華夷圖》

賈耽,滄州南皮縣(今河北南皮縣)人,著名的地理學家、宰相,是唐朝玄、肅、代、德、順、憲宗6朝元老。

天寶10年(751),22歲的賈耽以通曉兩經登第,走上仕途。

乾元元年(758),賈耽出任貝州臨清縣(今河北清河縣)縣尉,不久轉任絳州正平縣(今山西新絳縣)縣尉。

賈耽在處理日常政務中,表現出「器重識高,涵泳萬頃」的良好素質,受到太原尹王思禮的賞識,升任度支判官(相當於財政廳副廳長)。

後來,賈耽一路上升。貞元9年(793),64歲的賈耽被封為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加封為金紫光祿大夫。後又轉任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遷任檢校司空,封為魏國公。

3年後,賈耽因健康原因提出辭呈,沒被批准。又過了一年,賈耽再次提出辭職,仍未被批准。

永貞元年(805),賈耽因厭惡王叔文一黨當權,託稱有病,不再出門。他前後6次請求退職,都沒得到批准。

同年,賈耽病逝。唐憲宗為他停朝4天,追贈為太傅,諡號「元靖」。大中2年(848),賈耽與李峴等37人被繪像在凌煙閣中。

賈耽一生為官47年,身居相位13年。在繁忙的事務中,他結合政治、軍事研究地理、考察地理,是繼裴秀之後中國地理地圖史上一位劃時代的人物。

從興元元年(784)到貞元17年(801),賈耽經過17年充分準備,繪成了名聞邇遐的《海內華夷圖》,撰寫了《古今郡國縣道四夷述》。

《海內華夷圖》不僅繪有國內及毗鄰邊疆地區的山川、政區形勢,域外許多國家和地區的名稱、方位、山川等內容也有一定的記載,相當於是小範圍的亞洲形勢圖。

該地圖有統一的比例尺,採用一寸折合百裡的比例尺繪製而成,圖形輪廓比較準確。

圖中的地名古今並注,「古郡國題以墨,今州縣題以朱」,開我國以兩種顏色標註地名的先河。這種標註方法一直為後世歷史沿革地圖所採用。

《海內華夷圖》早就亡佚了。1137年,《海內華夷圖》被縮成《華夷圖》和《禹跡圖》刻在石上,現保存在西安碑林中。

賈耽富有文才,著有10卷《皇華四達記》,6卷《關中隴右山南九州別錄》,4卷《吐蕃黃河錄》,可惜這些著作大都沒有傳下來。

賈耽的大兒子賈疇,官至太常寺協律郎,早逝。二兒子賈疄,官至太子議郎。三兒子賈蹂,官至京兆府參軍。

賈至家族:父子兩代掌管起草詔令

賈至,河南洛陽人,出身於官宦世家。

他的祖父賈言忠,是初唐時的政治家、文學家,「貌魁梧,事母以孝聞」,不僅人長得高大帥氣,還是遠近聞名的大孝子。

賈言忠自幼以神童著稱,有「賈言忠一日背萬言」的傳說。

他被當地推薦為萬年縣(縣治在今陝西西安市臨潼區境內)主簿,負責營建蓬萊宮。

因為他工作認真苛刻,很多人對他不滿。唐高宗聽說後,問是怎麼回事。賈言忠詳細說了原因,唐高宗覺得他是人才,不僅沒處罰他,還升了他的官。

賈言忠寫有白話判案小說《監察本草》,把負責彈劾官員的御史作為比喻對象,安排成款款藥材,以本草、藥方的形式,很有情趣,善於引用諺語,有很高的語言藝術水平。

賈言忠的兒子賈曾,也是政治家、詩人。賈曾「少知名」,還是太子的李隆基選用東宮官員時,任命賈曾為太子舍人(執掌東宮宿衛,兼秘書、侍從等職務,是太子身邊的侍臣)。

李隆基喜歡聲樂,頻繁派人出去找女樂組建聲樂隊,集中在率更寺排練。

賈曾認為李隆基奢靡過度了,勸諫李隆基不要玩物喪志,即使宴席時聽聽聲樂,也要悄悄地進行,不能像現在這樣大張旗鼓地搞啊!

李隆基趕緊叫停聲樂排練,並很正式地給賈曾書面答覆,稱讚賈曾為人正直,果然名不虛傳,自己馬上改正。

李隆基即位後,任命賈曾為中書舍人(起草詔令、參與機密事務的官職),與另一個著名詩人蘇晉一起掌管制誥(起草詔令)。賈曾與蘇晉都以詞學著名,時人稱為「蘇賈」。

賈曾的兒子,就是賈至。賈至出身於如此門第,自幼受到良好教育,性情沉毅而機敏,喜歡讀經史,遇到問題勤於思索,又寫得一首好文章,大家都喜歡和他交往。

唐朝選拔人才有科舉考試和明經(通曉儒家經典)考試兩種,賈至通過明經,被任命為單父縣(今山東單縣)縣尉,掌管當地的治安事務。

安史之亂中,賈至跟隨唐玄宗李隆基避難到四川,被任命為起居舍人、知制誥。

當時太子李亨在靈州(今寧夏靈武市)自立為帝,是為唐肅宗。唐玄宗不得已,順勢而為,叫賈至撰寫傳位冊書。

賈至寫好後給唐玄宗看,唐玄宗非常滿意,對賈至說:「我的父親(唐睿宗李旦)當年傳位給我的冊書,是你的父親賈曾寫的。如今,我傳位給太子的冊書,是你寫的。『兩朝盛典出卿家父子手,可謂繼美。』」

賈姓中的著名堂號繼美堂,就來自這個典故。

不久,賈至遷任中書舍人,主管朝廷文書。

後來,賈至因為犯錯,被貶為嶽州(今湖南岳陽市)司馬。唐代宗李豫寶應年間,賈至回朝復職,受封為信都縣伯。

大曆七7年(772),55歲的賈至在右散騎常侍(皇帝的顧問,規諫皇帝過失的官職)任上去世,被追贈為禮部尚書,諡號「文」。

賈至以擅長寫文章著稱當時,很受當時的古文家獨孤及、梁肅等人推崇。他也擅長作詩,與當時的著名詩人、作家有廣泛交遊,詩的風格如他的文章。

賈至寫過一首《早朝大明宮》,頗為人注目,著名詩人杜甫、岑參、王維都曾作詩相和。

其中,杜甫的《奉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中最後兩句是:「欲知世掌絲綸美,池上於今有鳳毛。」

「世掌絲綸」是說賈曾、賈至父子都職掌皇家的文書,「絲綸」是代表皇帝的話的意思。

賈姓人的世綸堂號,由此而來。

宰相賈餗:掌管選拔人才不徇私情

賈餗,河南人,賈誼的後裔。祖父賈渭,通曉儒家經典,但一直「不得志」,後來做了縣官,官至鴻臚少卿。

貞元19年(803),賈餗考中進士。太和9年(835),賈餗遷任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宰相),進金紫階,封為姑臧男。不久,加任集賢殿學士,監修國史。

同年底,宰相李訓謀劃誅殺宦官,策劃甘露之變。結果行動失敗,引起宦官反撲。

宦官派出禁軍大肆殺戮,賈餗趕緊換衣服走出宮廷,「潛身人間。」

第二天,賈餗向禁軍「自首」,與宰相王涯、舒元輿等被捕下獄,遭到嚴刑拷打,被逼自誣謀反。

隨即,宦官把賈餗、王涯、舒元輿腰斬於興安門外,並滅賈餗全族。

《太平廣記》中記載了關於賈餗的一個事情。

賈餗還沒做官時,去拜訪時任滑臺節度使的賈耽。

由於賈餗與賈耽是同一個宗族,賈耽又覺得賈餗很有文才,所以對賈餗非常喜歡。

有一次,賈耽大宴賓客,賓客中有一個擅長相術的人。

賈餗走後,那人對賈耽說,這個賈公子儀表不凡,今後會位極人臣。但是,他執掌朝政後,朝廷會發生事故。到時,大家應該及時躲避才是。

果然,賈餗在唐文宗太和末年當上宰相,掌管選拔人才大權時,有人知道那個擅長相術的人說的話,好多都趕緊隱居,不出來應選。

太和6年(832),賈餗擔任會試主考官,著名詩人杜牧的弟弟杜顗(yǐ)考中進士。

朝廷中有人想託關係,讓賈餗網開一面,讓自己的人考中進士,賈餗拒絕了。

那人就說賈餗選拔人才的眼光不高,賈餗說,我選一個杜顗,就足夠幾百個人才了。

賈餗在文學和史學方面有很高造詣,擅長寫賦,以工麗見長,《全唐文》中錄有12篇。

賈餗的哥哥賈竦,擅長作詩、書法,官至著作郎。有《謁華嶽廟》詩留存於世。

賈循和賈隱林,效忠朝廷死而後已

賈循是京兆府華原縣(今陝西銅川市耀州區)人,先祖是常山郡(郡治在今河北正定縣)人。

賈循的父親賈會,高風亮節。官府徵辟他去做官,他推託有病不去,鄉人稱他為「一龍」。

賈會死後,賈循背土為父修墓,在墳墓左邊蓋房子守墓,種植松柏,時人稱他為「關中的曾子」。賈循去世後,鄉人私諡他為「廣孝徵君」。

賈循有雄才大略,時任禮部尚書蘇頲說他是當世的廉頗、李牧。

賈循後來出任益州刺史,曾打敗吐蕃軍隊,由此升遷靜塞軍營田使。

名將張守珪北伐,集結部隊在灤河,但沒有橋讓部隊渡河。賈循測量河的寬度後,修建臨時橋梁,大敗敵軍,因功升任遊擊將軍、榆關(今山海關)團練使。

安祿山兼任平盧節度使時,上表朝廷,讓賈循做平盧節度副使,升任博陵(今河北安平縣)太守。

安祿山造反,派賈循鎮守幽州,但賈循想歸順朝廷。由於事情敗露,賈循被殺,家族也遭到滅殺。建中2年(781),賈循被追贈為太尉,諡號「忠」。

賈循的侄子賈隱林,也是著名將領,初任滑州(今河南滑縣)牙將。

建中初年,為本軍兵馬使。太尉朱泚之亂時,各路軍隊還沒來得及集結,賈隱林率先帶領部下跟隨唐德宗。

唐德宗逃到奉天(今陝西乾縣),叛軍攻打城池,賈隱林等人在城中來回奔跑救急,別提有多艱險了。

很快,朔方節度使李懷光前來勤王,打敗叛軍,解了奉天之圍。

後來,賈隱林累官至檢校右散騎常侍,被封為武威郡王。賈隱林死後,被追贈為尚書左僕射。

賈隱林曾經為《孫子兵法》作注,收錄在《宋史·藝文志》中吉天保輯十家孫子會注中。

封面新聞記者 黃勇

特别致謝:

本期賈姓稿件的採訪和資料,得到四川賈姓研究者賈載明先生的大力支持。

相關焦點

  • 四川百家姓·賈姓12|宋元時期 北方賈姓家族名人眾多
    四川百家姓·我的姓氏·賈姓12賈姓發源於今山西臨汾市襄汾縣,屬於非常典型的北方姓氏。到宋朝時,北方與宋朝並存的遼、金以及後來的蒙古、元朝,都有大量的賈姓家族和個人為其效力,這是賈姓與中國大多數姓氏有差別的地方。這些家族和個人有漢族也有少數民族,但都屬於賈姓行列。
  • 《百家姓》裡只有一百個姓氏? 《百家姓》裡到底會有多少個姓氏?
    自古以來,華夏子孫以姓氏為家族延續的標誌。而且《百家姓》還是我國流傳時間最長,流傳範圍最廣的一種教材。趙錢孫李、周吳   原標題:《百家姓》裡只有一百個姓氏? 《百家姓》裡到底會有多少個姓氏?
  • 2018年「百家姓」公布了,快看你家族的姓氏排第幾?
    全國共有23個姓氏戶籍人口數量超過1000萬。王姓、李姓戶籍人口均超過1億。王、李、張、劉、陳5個姓氏戶籍人口佔據頭五把「交椅」。「王」姓戶籍人口僅比「李」姓多61萬人。「王」姓和「李」姓第一大姓之爭仍將延續。
  • 《百家姓》第二姓,源於我國的長壽始祖,史上有一位六元狀元
    「錢」作為一個姓氏,聽起來就讓人覺得很富有。錢姓家族也確實很優秀,在歷史上誕生了許多優秀的後代,大家更加熟悉的應該是近現代的科學家、文學家,諸如錢三強、錢偉長、錢學森,還有史學家錢穆、錢鍾書等等,古代也有很多優秀的錢姓後人,只是知名度相對來說沒那麼高,諸如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的建國者錢鏐(liu),南朝宋太史令錢樂之,北宋文學家錢惟演,宋代的兒科醫生錢乙,明朝文學家錢謙益等等。
  • 中國姓氏發源地 百家姓佔據的比例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也是眾多姓氏的國家,從上世紀80年代起,海內外華人的「尋根」熱情始終不減,無論身在何方,先祖所在地永遠是最值得膜拜的地方,令人魂牽夢繞。  每個人一出生就傳承了家族姓氏,它既是我們與生俱來的代號,也是血緣關係的符號。你了解這個跟隨自己一生的符號嗎?它的本義是什麼?主要發源地是哪兒?
  • 陝西最新百家姓排名出爐 你的姓氏排名第幾?
    西部網訊 日前媒體發布了當今中國最新版「百家姓」排行榜。根據研究,「百家姓」排名前三位的王、李、張是中國最大群體的姓氏。其中,陝西省百家姓排名前十位的分別是:張、王、李、趙、劉、馬、楊、陳、吳、郭。你的姓氏排名第幾?
  • 百家姓王、李、張人口前三,姓氏的歷史源流有什麼故事?
    2013年,相關的權威部門發布了一條有關於百家姓研究的信息,就是在現在中國諸多的姓氏當中,當然百家姓只是個虛指,應該說有一萬多個姓,那麼在這一萬多個姓當中呢,人口最多的,排到前三名的是王、李、張三大姓,姓王的中國人據說有9500多萬,姓李的有9300多萬,姓張的有9000多萬,這三大姓加起來這個人口數目大約佔整個中國人口的21%。
  • 百家姓是不是中國姓氏大全?
    「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姓氏者,標示家族血緣之符號也。」姓氏是標示個人家族血緣關係的標誌和符號,同一個祖先繁衍的後代稱為宗族。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姓與氏的區別逐漸縮小,《通志·氏族略》載:「秦滅六國,子孫該為民庶,或以國為姓,或以姓為氏,或以氏為氏,姓氏之失……茲姓與氏渾為一者也。」自秦朝一統後,姓氏合而為一。
  • 人為什麼有姓氏?百家姓是中國姓氏大全嗎?
    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姓氏者,標示家族血緣之符號也。姓氏最早是部落的名稱或部落首領的名字,它的作用主要是便於辨別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後代,便於不同氏族之間的通婚。姓氏的產生,標誌著從群婚制到以血緣關係的婚姻制的轉變,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一個重要裡程碑。姓產生後,世代相傳,一般不會更改,而氏則隨著封邑、官職的改變而改變,因此會有一個人的後代有幾個氏或父子兩代不同氏。
  • 百家姓趣聞:柴米油鹽醬醋茶都是姓氏
    南宋王明清的《玉照新志》記載,《百家姓》是「兩浙錢氏有國時小民所著」,此印證了這一說法。不過,宋時的《百家姓》收錄的姓氏為411個,如今收錄504個姓的版本,其實是後人增補過的。為何以「趙錢孫李」四姓開頭《百家姓》中,開頭為什麼是「趙錢孫李、周吳鄭王」呢?是因為這幾個姓在當時人數較多嗎?
  • 錢文忠:講《百家姓》為喚回人們對家族的認同感
    近期,《錢文忠解讀百家姓》登陸《百家講壇》,再次引起一股觀看熱潮。錢文忠在該節目中,按照《百家姓》中504個姓的先後順序,逐個解讀,為各姓氏追蹤溯源,梳理每一個姓氏的得姓始祖和得姓淵源,給出「我從哪裡來、我的根在哪裡」的歷史解答。日前,同名圖書《錢文忠解讀百家姓》由鳳凰聯動推出並上市。5月11日,錢文忠現身北京中關村圖書大廈進行新書首發式及籤名售書,央視名嘴崔永元也特意到場強力助陣。
  • 中國《百家姓》最生僻的姓氏,電腦都無法識別,後來家族被迫改姓
    中國《百家姓》最生僻的姓氏,電腦都無法識別,後來家族被迫改姓文/號外小濤說歷史 圖/網絡中國是我國歷史上最早有姓氏的國家,可以準追溯到上古時期了,當時的人類還是母系社會,姓也是比較單一到了夏商周的時候姓氏之間才有了嚴格的劃分,那個時期的女性地位依然很高,性還是多用於女性,男性姓氏還沒有普遍的傳開,後來到了秦漢時期的時候,男性姓氏才普遍的使用。我國最早出現《百家姓》的時候是在北宋初期,當是百家姓收錄還不是很全。今天我們要講的這個姓氏,是百家姓中一個非常罕見的姓氏,這個姓氏非常的古老,辦身份證的時候都沒辦法識別,整個家族都被迫改性。
  • 中國最神秘的一個姓氏,既非單姓,也非複姓,全國只有一家姓此姓
    我們中國人喜歡尋根,而尋根最重要的依據就是我們的姓氏,中國的姓氏文化歷史悠久,從古至今,也產生了成千上萬的姓氏,發展到今天,最常見的就是百家姓上的那些姓氏了。
  • 新排《百家姓》與大關姓氏
    一、引言  姓,是一個人標誌其家族系統的稱號,一般合稱姓氏。自古以來,姓與名相連,作為識別一個人的符號,具有不可缺少、不可取代的重要性。然而,這些姓氏「集成」因屬舊時代產物,編排者為「尊國姓」,居首者均為當朝皇帝和王公貴族之姓(如北宋編《百家姓》以「趙」居首,明代《皇明千家姓》改為「朱」姓居首等等),難以體現各姓間擁有人口之多寡,編排缺乏科學性。
  • 百家姓起源:中國的姓氏全都源自這八個姓 屬於貴族中的貴族
    前面我講了一些怪異的姓氏、皇帝姓氏等等,有老鐵留言讓我講一下百家姓的相關知識,本期就給大家科普一下百家姓起源。華夏歷史上下五千年,從三皇五帝到現在的21世紀,每個人都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姓氏,在古代姓氏的來源有多種:居住地、分封地、官職稱呼、賜姓、因為戰亂改姓等等都能產生一個全新的姓氏,隨著新中國的來臨,姓氏趨於穩定,現在所有的姓氏基本都來自於自己的父親(有隨母姓或者父母姓合併的),在可考證的歷史當中,現在的姓氏起源均來自於上古八大姓,這也是歷史可記載當中最早出現的姓氏
  • 姓氏探源——巫姓
    中小學生都在看巫姓                                     舊百家姓排名:242巫人的後代中有以官職為姓氏的,稱為巫氏,是今天巫姓的主要來源。據《風俗通》記載說:「凡氏於事,巫、卜、匠、陶是」。巫姓來自於其所從事的職業,「巫師、巫醫、卜笙之官。」巫氏為古時之名門貴族,是百家姓中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又《姓氏考略》上說:「黃帝臣巫彭作醫,為巫氏之始。」商朝時,巫在朝廷中的地位相當高,大臣巫鹹和他的兒子巫賢都是商朝的重要大臣,他們的後人稱為巫氏。
  • 姓氏探源——胥姓
    炎帝的部落中有一支族人叫作赫胥氏,其後代以「胥」作為姓氏,世代相傳。    2、出自春秋時期,晉國有個大夫叫胥臣,他的兒子叫胥甲,胥甲的兒子叫胥克,胥克的兒子叫胥童。這是胥姓的一支正式形成,世代相傳,是今天胥姓的一個主要來源。    3、出自複姓改為單姓。古代春秋時期,晉國有個貴族華胥氏,後來簡稱為胥氏,後來也簡稱為胥氏。在古代,胥姓的望族大多出自於吳興。
  • 中國常見姓氏分布圖——看看你的姓在那個區域
    據估計,中國87%的人口都姓著百家姓中的姓氏,逾1/5的中國人姓李、王或張,總共超過2.75億人。大多數中國姓氏都在中國境內有一個地理「基礎」,這一點較少為人所知。一些有趣的地圖告訴我們,哪些姓氏在中國的哪裡最為集中。
  • 百家姓前八位中,有哪幾個姓沒出過皇帝?周姓:揭老底是不?
    《百家姓》是傳統蒙學識字「三百千」當中的百,成書時間是在北宋初期,框架建立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書中的姓氏順序是按照當時的社會地位來排名,比如趙就是宋朝的皇室之姓,錢是吳越國王室錢姓、李是南唐王族的姓氏等。
  • 山東村落有個罕見姓,《百家姓》中查無此姓,自稱明朝皇族後裔
    其實在最早的時候,姓和氏分別代表兩個意思,姓是指一個家族的族號,氏則是這個家族之下的分支。但是自秦漢開始,姓氏便合為一體,根據《通志·氏族略》中記載,「秦滅六國,子孫該為民庶,或以國為姓,或以姓為氏,或以氏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茲姓與氏渾為一者也」。 中國人非常重視姓氏,這也是封建社會時期士族門閥制度的一個重要構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