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Tube推出爭議視頻連結維基百科,打擊謠言與陰謀論

2020-12-17 donews

灰機GAME王晗3月15日訊

社交媒體的迅速成長讓網絡時代的每一個人都擁有了發布信息的渠道,信息的傳播具有了即時性與便捷性。然而社交媒體與視頻網站的一些特性讓謠言有了更加便利的傳播路徑,尤其是大眾瀏覽率極高的一些主流視頻網站更是因為其熱點性、封閉性和強關係性而成為謠言生長的溫床。但最近,在對抗謠言與陰謀論的戰鬥中,視頻網站YouTube走出了關鍵性的一步。

在今年2月份美國佛羅裡達州Parkland校園槍擊案後,YouTube上最熱門的視頻並非該慘案的視頻片段,而是一條猜測該慘案的倖存者是演員的陰謀論視頻。在YouTube將其刪除前,該視頻已經被觀看了200,000多次。之前,YouTube從未表達過關於怎樣處理這類謠言/陰謀論視頻的措施。但在本周二,YouTube CEO Susan Wojcicki介紹了即將推出的新舉措:YouTube從現在起將在陰謀論視頻頁面上添加真實事件解讀的網頁連結。

「信息線索」新功能

Wojcicki 在一場媒體會議上公布了這項名為「信息線索」的新功能:如果用戶搜索並點擊一條陰謀論類的視頻,YouTube將在該視頻下連結一個維基百科頁面,以澄清視頻中的謠言或陰謀論。例如在一條關於質疑人類是否真的登陸上月球的陰謀論視頻下,會附有1969年阿波羅登月的維基百科頁面連結。他表示,該功能將添加在YouTube上的有巨大爭議的陰謀論或謠言類視頻頁面上。

這一功能的推出代表了YouTube對這類問題態度的巨大轉變,一直以來YouTube就是一個擁有海量信息資源的網絡生態系統,顯然它對網絡上的輿論和價值觀導向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同樣值得注意的是,YouTube選擇連結信息類網站,而不是修改該站的搜索算法來更加支持基於真實事件記錄的視頻內容。這樣做的原因可能是YouTube想避免外界認為它修改算法是為了偏袒性的支持某些視頻創作者,這樣做還可以避免YouTube作為具有主觀性的事實真相仲裁者,直接審查內容。

Wojcicki說:「用戶仍然可以正常的觀看視頻,只不過他們能獲得更多信息。」

YouTube CEO Susan Wojcicki

但實際上,單純的將視頻連結到維基百科等事實解讀類網站並不能一勞永逸的解決YouTube上的謠言問題。首先,YouTube的推薦算法通常是導致用戶最初點擊陰謀論類視頻的推手。而且實際上維基百科也可以由任何人編輯,並且之前有過被人惡意修改詞條的可靠性問題。

在這一點上,推薦算法的最大問題在於它為用戶推薦了更加極端的內容,而且很多時候會偏離用戶最初搜索的內容。假設用戶搜索了關於車禍的視頻,視頻下方的推薦視頻很可能會是一堆類似的車禍視頻。推薦系統的設計並非旨在確保用戶獲得通知; 而是讓用戶儘可能長時間地沉浸在YouTube上。這樣的設置會導致南轅北轍的效果。而且即使每個陰謀論視頻都連結了維基百科文章以澄清視頻中的謬誤,用戶也並不一定願意點擊頁面去看一眼。

舉個例子,當用戶搜索並觀看「臭名昭著的」陰謀理論家Alex Jones關於Parkland校園槍擊案的「陰謀論解讀」視頻後,YouTube往往會推薦你繼續觀看Alex Jones的其他視頻,比如《Sandy Hook小學槍擊案為何是一個騙局》這樣的視頻。YouTube基本不會推薦Parkland或Sandy Hook校園槍擊案的事件真相視頻。YouTube的算法系統讓用戶變的更極端化,這個問題如果不得到解決,YouTube就會一直受到大眾的責難。

陰謀理論家Alex Jones

目前,YouTube尚未對違反其網站規定的陰謀論謠言視頻上傳行為實施嚴格的制裁措施,主要是因為網站規定中沒有明確的制裁創作者上傳陰謀論或誤導性信息視頻的條款。但最近YouTube確實一直在封禁傳播謠言的視頻帳號。

例如,在Parkland槍擊案後,YouTube 發起了針對Alex Jone視頻帳號的「封禁」。但瓊斯和他的組織InfoWars多年來一直在向YouTube上傳謠言、仇恨言論和陰謀論視頻,這些視頻的存在讓YouTube的用戶和up主們對該平臺的言論尺度一頭霧水。YouTube這樣慌忙封禁爭議性up主的行為,顯然是一種應對大眾質疑的臨時抱佛腳的行為。可見在YouTube制定出明確的、系統的針對誤導性言論視頻的懲罰性政策之前,其推出的插入維基頁面連結的新功能並不一定有多大效果。

維基百科也飽受被惡意修改詞條的困擾

另一個的問題是維基百科和YouTube是否能夠跟上突發新聞事件,一般情況下突發事件的信息很快就會被甚囂塵上的陰謀論所淹沒。例如,在Parkland槍擊案發生不到幾小時內,倖存者就被「網上陰謀論家」分析稱為演員。所以目前還不清楚YouTube能夠在每次發生重大新聞事件時,以多快的速度在瞬間上傳的海量誤導性信息視頻上,添加對應的澄清事實的的頁面連結。

儘管如此,YouTube這次為打擊陰謀論而採取的新措施還是很值得網絡同行們借鑑的,或許隨著大數據挖掘和分析的工具逐漸成熟,網絡社交媒體能夠打破以往「謠言」信息傳播分析難以監控、難以追蹤的局限,為網絡媒體平臺構建一個良好的道德底線。(完)

相關焦點

  • 為打擊虛假信息傳播,YouTube給視頻添加維基百科連結
    據外媒報導,谷歌旗下的 YouTube 為了打擊虛假信息的傳播,而決定給視頻添加維基百科頁面和其他內容是基於事實的網站連結。因為此前,YouTube 遭到了廣泛批評,其推薦引擎和自動完成功能向用戶推薦了一些如陰謀論,或別的分裂性內容,Susan Wojcicki 表示,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裡,YouTube 平臺上的視頻將被添加一個名為 「信息線索」 的文本框,裡面會列出第三方來源。但她同時也指出,這項新功能只會被用於在 YouTube 上引發廣泛討論的陰謀論視頻。
  • 維基百科
    維基百科最早是在吉米·威爾士與拉裡·桑格兩人的合作下於2001年1月13日在網際網路上推出的網站服務,並於1月15日正式展開網絡百科全書計劃。其中桑格結合了維基百科網站合作核心之「Wiki」以及具有百科全書之意的「encyclopedia」創造出新混成詞「Wikipedia」。在創立之初,維基百科的目標是向全人類提供自由的百科全書,並希望各地民眾能夠使用自己選擇的語言來參與編輯條目。
  • Happy birthday,20歲的維基百科!
    1月15日,維基百科(「任何人都可以編輯的免費百科全書」)將迎來20歲的生日。作為有史以來規模最大,閱讀人次最多的數字大百科全書,維基上有用數百種語言撰寫的、超5500萬個詞條。每個詞條的詳盡注釋全都是由志願者撰寫。僅其英語主站的620萬篇內容,如果以傳統方式出版,就需要約2800卷。
  • 維基百科 20 歲了!
    1 「 人人都可以編輯的自由百科全書 」 — 維基百科,在 1 月 15 日這一天, 20 周歲了。即使到了今天,維基百科已經得到了大量的學術機構對其內容可靠性的確認,但它仍然缺少像《大英百科全書》那樣的老牌資訊庫所具備的嚴肅性和權威性。那些老牌的百科全書,是花錢聘請學術專家來編纂的。
  • 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如何再造一個維基百科?
    每個月,全球用戶通過 10 多億個終端來登陸維基百科獲取信息,每分鐘維基百科上的內容會被修改 350 次。(2016 年數據 [2])谷歌在眾多搜索結果的右側,放上了維基百科的解說連結,幫助人們快速了解查詢詞的含義。作為未來世界的流量入口之一,谷歌語音搜索產品「谷歌助手」(Google Assistant)也大量引用維基百科回答人們「什麼是……」之類的問題。
  • 各國最具爭議的百科詞條:日本亮了
    作為全球最大的百科全書,維基百科自成立以來就奉行人人皆可編輯、共享,然而不同用戶在編輯詞條內容的過程中產生分歧也是不可避免的,一些富有爭議性的話題往往會引發一場「詞條編輯大戰」,一方修改了措辭,另一方馬上就會有人迅速地又將其修改回來,然後又被撤銷。
  • 為打擊盜版維基百科創始人慾關閉英文版網站
    《為打擊盜版維基百科創始人慾關閉英文版網站》文章已經歸檔,不再展示相關內容,編輯建議你查看最新於此相關的內容:特權編輯群體自封閉 維基百科被指走向死亡北京時間8月6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
  • 維基百科和FB被玩壞 被用傳播盜版材料
    (原標題:維基百科和FB被玩壞 被用傳播盜版材料)
  • 創立了維基百科的人,竟然要顛覆維基百科?| 獨家
    這一連串的吐槽維基百科的不是別人,正是基百科聯合創始人Larry Sanger (拉裡·桑格)。這位專門研究知識論的哲學博士在離開了維基百科16年後,仍然在關注著平臺的發展情況。在博士階段,Larry 把知識論作為自己的哲學研究課題,從理論層面研究「到底什麼是知識」。然而,在做助教期間他 「對學術界深感失望」,而且 「不受學生歡迎」,受了雙重打擊的 Larry 決定放棄學術事業。哲學家夢破碎的 Larry 把目光投向了當時剛剛興起的網際網路。
  • 創立了維基百科的人,竟然要顛覆維基百科?
    這一連串的吐槽維基百科的不是別人,正是基百科聯合創始人Larry Sanger (拉裡·桑格)。這位專門研究知識論的哲學博士在離開了維基百科 16 年後,仍然在關注著平臺的發展情況。最重要的是,作為全球用戶訪問量排名第五的維基百科,實際上卻是一個非營利性的機構。相比其他像 Facebook、谷歌、蘋果、亞馬遜等科技大公司收集用戶數據做廣告,零廣告的維基百科,宛如網際網路行業的一朵奇葩。然而,為何創始人 Larry 對目前維基的狀況頗多微詞?
  • 維基百科創始人慾臨時關閉英文版網站
    維基百科創始人吉米·威爾斯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2月14日上午消息,據美國科技網站Digitaltrends報導,為抗議頗具爭議的《禁止網絡盜版法案》(SOPA),維基百科創始人吉米·威爾斯(Jimmy Wales
  • 維基百科資料
    維基百科(英語:Wikipedia,是維基媒體基金會的商標)是一個自由、免費、內容開放的百科全書協作計劃,參與者來自世界各地。這個站點使用Wiki,這意味著任何人都可以編輯維基百科中的任何文章及條目。
  • 維基百科英文網站將關閉24小時
    北京時間1月17日早間消息,維基百科本周將暫停英文服務24小時,以示對網絡反盜版法的反對。維基百科創始人吉米·威爾士(Jimmy Wales)此前表示,提議中的網絡反盜版法將影響了網際網路的未來發展。
  • 維基百科(三):與社交媒體逆向而行
    與它們相比,維基百科可以幫助讀者全面了解一宗新聞事件的來龍去脈。如果讀者對其中某些方面更感興趣,可以通過超級連結方便地前往原始報導。傳統媒體的式微促進了維基百科介入新聞報導,畢竟用Google搜索顯得更方便。不過,維基百科社區一開始並不知道應當如何管理新聞相關詞條。2001年,「9·11」事件發生。
  • 維基百科的編輯投票決定停止將極右翼網站Breitbart作為參考來源
    維基百科的編輯們還認為,InfoWars是一個「陰謀理論家和假新聞網站」,應該普遍禁止「使用InfoWars作為參考」。維基百科的事實檢查員已經發現Breitbart的大部分報導都是「誤導,錯誤或兩者兼而有之」,他們不再將其視為事實的來源。「我們有超過2500個連結到Breitbart,其中許多是文章的來源,」提名該規則的編輯在投票中寫道。 「我認為Breitbart不是一個可靠的來源,們不應該向Breitbart引用任何東西。」
  • 維基百科聯手谷歌翻譯,結果「慘不忍睹」!
    這直接導致我們在引用和查找信息時,往往輔助以維基百科和谷歌翻譯為代表的兩大信息引擎,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維基百科的內容顯然更偏向於英文內容,舉個例子來講,全球有大約 1200 萬人使用祖魯語,但祖魯語的維基百科文章大約只有 1000 篇。作為維基百科的詞條貢獻者們而言,能夠快捷方便地創建非英語乃至少數語言的詞條基本上是相當迫切的需求。
  • 瘋狂的維基百科,瘋狂的Google
    2006年,在線百科全書–維基百科增加約2000萬用戶,居全球在線新聞和信息來源地首位。根據Alexa數據,www.wikipedia.org 流量超過qq,新浪們,成為全球第9大網站。很好,這個數字很瘋狂。你一定想知道瘋狂的維基百科是如何瘋起來的。
  • 俄羅斯耗費20億盧布建官方百科網站 或取代維基百科
    【CNMO新聞】維基百科是一個創建於2001年的在線百科全書網站,特點是自由內容、自由編輯,由非營利組織維基媒體基金會負責營運,是全球最大且最受歡迎的線上參考工具書。近日,據外媒報導,俄羅斯計劃耗費20億盧布(約合22億元人民幣)創立一家由俄羅斯公司運營的在線百科網站,或取代目前境內使用的維基百科。
  • 在維基百科寫文言 | Further我們
    又編輯了幾處細節後,他將內容保存,隨後將「魯迅」的詞條連結添加到個人帳號首頁。頁面上,他為自己寫下的簡介是「文言維基百科的業餘編輯者」,並把自己編輯過的詞條逐一列在下方。它們如同掛在戰士胸前的勳章,如今已有 17 枚。
  • 何謂「真理」——維基百科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