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與金山兼得 美麗與富裕同在
河北承德堅持生態優先打贏脫貧攻堅戰
河北新聞網訊(河北日報記者李建成)塞外寒冬,興隆縣南天門鄉石廟子村村民於長國正忙著用稻草繩給果樹穿「冬衣」。石廟子村是個深山村,耕地坡度均在30度以上。當年開荒種糧、植被破壞嚴重,每到雨季必鬧水災。如今,千畝山場果樹成林,不但水災一去不返,更為百姓栽下「搖錢樹」。「今年果園收入8萬多塊錢,這好生態就是『聚寶盆』啊。」於長國喜滋滋地說。
承德是河北省脫貧攻堅主戰場。面對「建設京津冀水源涵養功能區,同步解決貧困問題」這一重大課題,該市牢固樹立「脫貧攻堅、生態為先」意識,將生態文明建設和脫貧攻堅有機結合。按照「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思路,在提升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同時,讓貧困戶在生態開發中脫貧致富,解決了保護生態和發展產業之間的矛盾,走出了一條綠色、生態、可持續的精準脫貧之路。
該市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立足生態資源優勢,紮實推進造林綠化、經濟林、森林旅遊、生態產品、生態護林等生態脫貧工作。全方位提升貧困群眾的政策性收入、勞務收入和資產性收入,實現了在保生態中促增收。
靠生態護林扶貧一批。對全市有林地劃分管護責任區,優先從建檔立卡貧困戶或較為貧困的戶中選聘符合條件的人員為護林員。使護林員在保護森林資源安全的同時,獲得較為穩定的收入。目前,承德市已僱傭專兼職護林員近4萬人,其中貧困人口近1萬人。
靠造林勞務扶貧一批。實施京津風沙源、京冀水源林、山水林田湖等在建工程項目,並向深度貧困縣傾斜。在造林勞務用工上,優先聘用貧困人口,探索建立扶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專業隊等精準扶貧模式,最大限度地吸納貧困人口參與造林工程,使貧困群眾在造林綠化中增加工資性收入,實現生態建設與精準脫貧雙贏。
靠發展經濟林扶貧一批。加大林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積極推進板慄、蘋果、山楂、山杏等「八大」林果產業基地建設,並注重引導發展休閒、觀光採摘園,努力實現生態與經濟雙贏。目前,全市經濟林總規模已超千萬畝,實現農民人均4畝經濟林,農民人均來自經濟林的收入近6000元。
好山好水迎客來,承德將生態旅遊與脫貧攻堅相結合,創新全域旅遊扶貧機制,統籌推進脫貧攻堅、鄉村旅遊、美麗鄉村、現代農業、山區綜合開發。深入挖掘貧困地區旅遊資源,重點支持一批基礎條件好、市場前景好的鄉村,著力打造圍場木蘭秋獮旅遊扶貧片區、隆化熱河皇家溫泉旅遊扶貧片區等十大旅遊扶貧片區,使貧困群眾從中受益。
充分挖掘和利用全市特色旅遊資源,以山水遊、民俗遊、文化遊、生態遊為重點,輻射全域,構建起「一核兩環四帶十片多極點」的全域旅遊扶貧產業格局,大力發展「環城環景、景觀景點、休閒休養、民俗民居、農耕農家」鄉村生態旅遊產業。全市已打造15個特色小鎮、500個鄉村旅遊特色村、30條鄉村旅遊精品線路。
好生態催生好產品,該市積極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升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能力,圍繞建設「農業綠色發展示範市」,構建以北方最大的食用菌基地為引領,以果品、肉類、中藥材、蔬菜、馬鈴薯、奶牛等6個產業帶為支撐的「一環六帶」綠色農業產業布局。
為保證綠色農產品銷售,承德全力打造「承德山水」區域公用品牌。健全完善了規範化生產質量標準、檢驗檢測、產品追溯等八大質量保障體系,確保所有進入市場的產品的質量安全。目前,已與北京首農集團、物美、天津食品集團等建立合作關係,135家企業和基地的756種農特產品入駐,涵蓋了米麵糧油、時令果蔬、休閒副食等七大類產品。
同時,抓住東西部扶貧協作機遇,積極向京津兩市爭取支持,搭平臺、建專區、辦活動、擴銷路。今年相繼與北京、天津聯合舉辦了五場大型「承德山水」扶貧產品產銷對接活動,共籤訂消費扶貧協議51個,總額達14.2億元。兩年來,承德市通過扶貧協作平臺銷往京津兩地的產品總額已達9.11億元,走出了一條促進貧困群眾穩定增收與解決城市居民「菜籃子」「米袋子」「肉案子」「果盤子」問題有效結合的消費扶貧之路,綠色生態扶貧之路越走越穩,越走越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