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航】
研通社記者 東山 攝影:郭海軍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職業選擇,我選擇去軍隊也是這樣,其實並沒什麼特別的。只不過選擇去軍隊的人比較少,我們就顯得有些特殊罷了。」張琳的這段講述看似輕描淡寫,但這背後所蘊含著的東西是很多人都不了解或者是無法理解的。
第一次見到張琳是在去年的實踐工作表彰會上,當時她作為優秀代表發言,隨後校黨委副書記楊振斌老師在大會上特意提到了她,從那以後,我就一直希望能夠得到一個面對面採訪張琳的機會,了解這位矢志不渝要去軍隊的水利系9字班的清華女生。
張琳已經籤約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某設計院,說起自己為了實現這個夢想而奮鬥的過程,她的話語中還頗有一些滄桑的滋味。拿張琳的話來講,是「三次機遇、兩次錯過」。
張琳在高三填報大學志願的時候,想報考上海第二軍醫大學,但那一年軍醫大學在北京沒有招生,第一次機遇的錯過讓她非常失落。「說實在的,當時我上軍校的興趣比上清華還大,但後來的事實證明,上了清華是我人生的正確選擇。」
考入清華之後的第二年,她聽說清華有「國防定向生」的政策,當她興衝衝來到學校有關部門的時候,卻因為所學的專業不對口而又一次被擋在了軍營大門之外。
在清華的六年之中,那個軍人的夢一直縈繞在張琳心頭,那種從軍的渴望也愈釀愈濃烈。「每年新生軍訓的時候,我都會抽空到訓練場地旁觀看,那種軍訓的場面讓人很舒服,可以說是一種軍人獨有的力量之美。」
第三次真正的機會出現在她讀研究生之後,當時全校的「啟航計劃」就業引導工作轟轟烈烈地開展了起來,越來越多的同學畢業之後都選擇到國家重點行業和西部地區工作,還有不少同學畢業後選擇了軍隊。「看著這些師兄、師姐們在我之前跨入了軍人的行列,我心裡的那種嚮往又抑止不住了。我清楚記得在一篇啟航人物報導中,力學系籤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王新峰同學說自己『在酒泉呆一輩子也願意』,這種精神令我非常的感動。」
「這第三次的機遇其實是清華給我的,如果沒有學校的幫助,我的軍人夢恐怕就永遠是個夢了。陳希老師親自過問我的事情,楊振斌老師還專程幫助我四處聯繫、落實單位,就業中心和系裡的很多老師也都為我的事幫忙想辦法,真的從心裡感謝這些老師,否則我的第三次機遇就又要被錯過了。」
「做一個軍人,這個夢想我已經追尋了七年,很多人都和我說過兩句話,第一句是『我也從小就想當兵』,第二句是『但我不知道你怎麼能堅持這麼長時間』。能不斷堅持地向著自己的理想前進,這就是我這麼多年來的一種生活狀態吧。」
「最初的時候,就是非常喜歡軍人,覺得軍人特別神聖,他們雷厲風行、說到做到,而且那身橄欖綠的軍裝也特別帥。但在當時,這些認識還是模糊的、也是挺感性的。」
是什麼使她真正理性的選擇了軍人的職業?張琳再次提到了清華的就業引導和「啟航計劃」:「當時我正在做水利系的研團總支書記,參與了很多『啟航計劃』的工作。近些年,學校號召清華的畢業生到西部去,到重點行業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我在工作過程中也潛移默化的受到了引導,明白了軍人就是我正確的選擇。」
張琳清楚的記得陳希老師在研究生啟航計劃工作表彰會上對大家講的一段話:「一個人對祖國和人民的貢獻,重要的是取決於他畢業後所選擇的人生之路。愈是艱苦的地方愈需要人才,愈能鍛鍊人的成長;愈是對國家發展和國家安全有重要貢獻的行業和單位,也愈需要人才,愈能給有志者以廣闊的事業天地。」
不久前,總政治部主任李繼耐上將來清華看望國防生,並舉行了「清華大學國防生座談會」。張琳作為一名非國防生,參加了此次座談會,並受到李主任的親切接見。「這次座談會是母校清華在我畢業之際賜予我的一件意義深重的『禮物』。李繼耐主任希望能有更多的清華人能堅定的選擇國防事業並建功立業——這正是我的心聲。」
「我知道自己選擇了成為一名軍人,也就選擇了一種以苦為樂的生活,但與人民對於軍隊的巨大信任相比,與祖國國防事業的偉大成就相比,這幾千個清苦的日子又算什麼?」
張琳在清華所度過的六年,可以概括為「先抑後揚」。
在剛進入大學的頭兩年裡,她在學習上遇到了不小的困難,「拿楊振斌老師的話講,我就是那種『學習特刻苦,成績特一般』的典型人物」,張琳自嘲的說。「不過我還是爬起來了,甚至向前邁了小小一步,我一直在想,這種支撐我前進的力量到底是什麼。」
談到這裡,張琳用很多時間介紹了給予她莫大幫助的水利系叢振濤老師。「當時叢老師任水利系學生組組長。他給我上了迄今為止對我來說最重要的『一堂課』。叢老師告訴我:作為一名黨員,在學習上要力爭優秀是很好的,成績不好也許是方法不得當。但無論怎樣,在這條路上走不通的時候,要善於拓寬視野,走走其他的路,沒準兒原來的路也會變得暢通起來。」
「這一席話讓我豁然開朗,心態的轉變也讓我越走越順利了。」從那之後,張琳參加了校學生藝術團,成為曲藝隊的首批隊員。「直到有一天我成了曲藝隊的支書,大家都親切的叫我『琳姐』,我才覺得自己是一個可以得到大家認可的人。」
隨後的幾年裡,張琳還承擔了很多的社會工作,她的學習成績也逐漸提高,研究生階段的課程成績排專業第三、班級第一。
「現在回過頭來想想,對於清華人,我覺得一帆風順不見得就是好事兒,只有經過了挫折,才能真正鍛鍊不屈不撓的品格,這才應該是清華人最典型的素質。有時候我們無法理解『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這兩句話,只有經歷了挫折、戰勝了困難才能體會到其中的含義。」
「前一段時間,我媽媽給我打了一個電話,上來就說『你怎麼那麼傻,讀了這麼多年清華卻又去當了兵,以後你們還能過上好日子嗎?……』這讓我著實鬱悶了好幾天,但我決心要和他們『鬥爭到底』。三天後,我媽媽打電話來,說那是在考驗我,看我是不是能夠經受住以後可能出現的壓力,而他們將一直支持我從軍的決定。」
「我從心裡非常的感動。他們一輩子都是普通的工人,他們也希望自己的女兒能從清華碩士畢業之後找一份薪水高的工作,可我選擇了軍人的職業,就註定了不會發什麼大財,真有點兒對不住他們,但作為軍人就必須懂得奉獻和犧牲。」
「我的男朋友也在清華,他對我很好,也能理解我」,提到她的男朋友,張琳臉上流露出了幸福。「他在我從軍的這個選擇上一直堅定的支持我,有時候在我父母有顧慮的時候還去替我做他們的思想工作。他是那種典型的清華男生,他也做社會工作,所以也特別能理解我的職業選擇。有時候大家都說我選擇當軍人挺不容易的,其實他比我還不容易。」
「等我入伍之後,他們就都是軍屬了」,張琳笑著說,「我的親人永遠是最堅強的後盾,我也會讓他們看到支持我沒錯兒。」
「雖然我也挺能說的,但我不是典型的北京女孩兒啦,大家都這樣說」,在穿著上,張琳很簡練,與現在北京街頭的摩登女孩兒風格迥異,甚至與清華校園裡的很多女生相比,也顯得樸素了很多。
「我感覺自己天生就是一個適合當軍人的性格,因為我特別想讓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有一個嚴明的紀律——這大概是我和現在的很多女生都不太一樣的地方吧。她們可能不能忍受天天穿著同樣的一身綠軍裝,但我能。」
不過,據張琳身邊的同學和朋友介紹,她也喜歡BBS星座版,也在學著穿高跟兒鞋,也曾經在學校研究生風採晚會上跳了一把火爆的街舞——畢竟,是一個青春的女孩兒。
相比起來,在張琳身上可以找到清華人的諸多典型特點。在學習上認真、刻苦,在生活中細緻、踏實,尤其是清華學生的「雙肩挑」、「又紅又專」體現的更加鮮明。張琳本科時擔任過藝術團曲藝隊支書、系團委副書記,研究生的兩年裡做過水利系研究生團總支書記和研究生黨建助理,期間由於工作出色獲得了清華大學優秀學生幹部標兵、北京市優秀學生幹部等一系列榮譽。
「在清華的這幾年裡,我始終帶著對清華、對水利系的感激而做著我力所能及的事情。而我們工作的結果卻是清華給予我的更多。不僅僅是這些榮譽和獎勵,更多的是給我們烙上的『清華造』的這個品牌,以及留在我們心裡的清華精神。」
說起對未來的期望,張琳自信而且坦誠的說,「2004年全國十大傑出青年裡面的那位女軍人——李鴻就是我的榜樣!」
(編輯 魏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