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濤
聽說過認養古樹、認養動物,如今文物建築也能認養了?」近日,有10家企業和集體與10處文物建築所有人在山西省高平市籤訂《文物建築認養協議》。據悉,在山西省文物局發布的山西省文物建築認養推介項目名單中,全省有近300處文物建築可供社會認養。(11月4日中新網)
作為文明古國,我國文物資源十分豐富。然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全國文物從業者僅14萬餘人,人力、物力、財力不足,是制約文物保護的一大瓶頸,文物損壞、被盜現象時有發生。為此,山西省動員社會力量通過出資修繕、認領認養等方式參與文物保護工作。根據規定,認養者可以享有眾多權益,對於愛好文物的公眾來說,這些十分具有吸引力。
認養文物建築,不僅是文物保護的現實需要,也是對於公眾熱忱的積極回應。如果能夠加以正確引導,公眾完全可以成為文物建築保護的重要支撐,等於給每一座文物建築聘請了「管家」。這樣的做法具有範本意義,值得各地借鑑推廣。 張濤
返回半島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