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迄今為止沒有自己原創的教師發展觀,我們都是在學美國。我們學美國,也只是學了個皮毛:教師發展4分類(個人發展、組織發展、專業發展、職業發展)。
但實際上,美國的大學各自路子都不一樣,我們中國喜歡大一統的標準,人家則是多樣化的。
美國教育聯合會和斯坦福不同的教師發展觀——
美國教育聯合會(NEA)在 1991年發表的《大學教師發展:增強國力》中對大學教師的發展提出了全面的要求。它認為大學教師發展應該圍繞個人發展、專業發展、組織發展和教學發展四個目標。
——如何讀懂這個模型?通俗地說,您可以理解為——「請服從組織安排」。
借用網際網路行話,這是教師發展的B To C模式,從組織到個人,妥妥兒的組織為先的路子。
——組織要我幹什麼我就幹什麼,組織要我怎麼幹我就怎麼幹,組織要我怎麼發展我就怎麼發展。
這個模式的正規說法,叫做——院校主導模式。其基本套路是:以教師為中心的全面發展理念,不僅重視專業科研和教學,也把大學教師個人生活維度考慮進來。
在發展措施上,美國高校主要是依託教師發展中心這個組織機構,在教師不同的發展階段開展相適應的發展項目;同時實施導師制,幫助青年教師完成社會化和實現職業發展。
嗯,有專門的機構幫著大家一起成長,這種感覺也不錯。我國現在的教師發展中心的普遍建立,基本上是學習這個路子。
據調查,在美國所有高校的教育機構中有21%的學校設有教師發展中心,研究型的高校有75%的院校設有此類中心。
眾多美國院校裡,有一個學校的教師發展理念很是「個性」。這所大學就是——斯坦福。
加州史丹福大學
斯坦福的理念是:你要怎麼發展,組織全力支持,個人榮耀成就組織輝煌,因此——妥妥兒的教師個人發展為先。
借用網際網路行話,這是教師發展的C To B模式,從個人到組織,走的是教師為本的路子。
這個模式的正規說法,叫做——個人主導模式。
成績說明一切:史丹福大學成立以來,共有27位教師折得諾貝爾獎桂冠,在現有的教師中,有17位諾貝爾獎獲得者,4位普立茲獎獲得者,24位麥克阿瑟天才獎獲得者,2位國家人文獎章獲得者,18位國家科學獎章獲得者和2位國家技術獎章獲得者,263位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150位國家科學院院士,94位國家工程院院士,64位國家醫學科學院院士以及31位國家教育科學院院士,51位美國哲學學會會員,7位沃爾夫基金獲得者,6位柯羅特基金獲得者,3位總統自由獎章獲得者。
上面這些,首先是個人榮耀,然後成就了學校的榮耀。——你看,我能培養出這麼優秀的人來,你能說我不厲害嗎?所以,我是頂級大學。
這讓我們想起我國教育界流傳甚廣的一句話——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清華大學校長 梅貽琦 1931年)
這真真兒是驗證了這句話的。
斯坦福+美國教育聯合會,綜合起來看共同點,基本上都包括了教師發展的3個維度: 個人發展、教學發展和組織發展。
通俗理解為——
個人發展,特別指的是:健康、壓力、自信、幸福以及愉快的人際交流技巧和能力。說白了一句話:要把生活過好,要讓自己幸福。
據網上資料可知:史丹福大學將教師群體作為大學一筆最寶貴的財富,為教師提供的各種幫助,他們的理念是——「只有為教師解決後顧之憂了,才能激發教師在斯坦福追求學術生涯的渴望與激情」,因而,它專門設置了一個「工作生活辦公室」為教師、博士後研究人員等提供綜合服務,它切實關注教師利益,定期對教師的工作與家庭生活質量展開調查,為教師提供多方面的服務。
史丹福大學為工作半年以上的教師及其家屬提供以下健康和其他福利項目有: 醫療、牙醫和視力,處方藥,精神健康,生活和殘疾照料,長期照料等。教師還享有家屬日託、孩子照料、退休金計劃和退休指導、 子女資助金、房屋服務、設施使用等資源。
——我暈,要不要這麼好呀?
對比我們的現實,我們中國的大學老師,教學、科研、論文、慕課微課在線課製作、繼續教育學分等等等等,壓力山大啊!個人幸福?好遙遠啊!
史丹福大學的組織發展,也體現為一種多組織支持,還是一種以人為主、為人服務的理念。
提供支持的組織有:隸屬於本科生教育副教務長辦公室的教學中心,提供教學能力培訓指導;圖書館、社區等其他校內組織機構為教學活動提供相應的資源和支持;人力資源辦公室及其下屬機構工作生活辦公室主要負責提供教師個人發展所需要的大部分服務,以保障教師個人生活的高質量和幸福感。
說到科研——這個被我國教師廣為詬病的事兒,人家斯坦福是怎麼搞的呢?
史丹福大學與教師研究活動相關的支持服務機構有: 整體負責的副教務長和主任研究管理辦公室,教師發展與多樣化副教務長辦公室,研究管理辦公室,資助研究辦公室,科研管理組,資產管理辦公室,技術許可辦公室,工程研究管理辦公室等,簡直是個超級多樣的複雜組織網絡體系。
這種研究支持幫助,不光是理論和知識上的,還有實踐和資金方面的,還對研究管理人員進行培訓和繼續教育方面的。
唉!對比國內大學,都是淚啊!誰家能有這麼好呢?
史丹福大學在教師發展的組織支持方面還表現在以下方面——
它會開展以下一些項目的調查和研究:有關史丹福大學教師生活質量調查,5歲以下兒童照料經驗、需要和首要選擇,大學各項措施帶來的教師之間的性別不平等,教師對工作場所氛圍的認知、工作量的合理性、工作之外生活的滿意度,全球範圍的工作滿意度等等等等。
——看到這裡,我都有點擔心,史丹福大學的教師們,會被慣壞的哦!
以上研究不是我瞎說,而是有論文可查,知網論文,應該可信。從這些資料中,我們能看到,大學教師發展這件事兒,它不是一種冷冰冰的理念,而是一種有溫度的事情。
大學前草坪上的年輕人
從組織(大學)的角度來看,就大學的職能來講,大學具有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3項職能;
從老師個人的角度來看,大學教師作為一個人,有三種角色屬性:作為教學者、研究者和自然人。
排個優先級,我們就能看到,差異明顯。
美國院校的教師發展:個人——教學者——研究者;
中國院校的教師發展:研究者——教學者——個人;
我們自己心中的教師發展:個人——教學者——研究者。
以哪個為本?哪個先哪個後?不同的人生階段,不同的職業環境,自己心裡要有桿秤。一定不是一成不變的。
不要抱怨環境,高手往往能實現三者的完美平衡和統一。
所以,本篇文章,旨在告訴大家,教師發展之高手的境界,如何實現個人、組織和教學發展的和諧統一。(嘿嘿,我喜歡寫經世致用的文章,不喜歡寫學理文章)
基於我們中國的國情和現實,斯坦福那種,目前看來,還只能是一種理想。理想和現實之間的距離,就是我們需要努力的方向。
如何努力?如何行動?
從學校組織的角度,我們提倡不要只是說管理,還要說服務;不要只是冷冰冰的考核,還要有熱辣辣的溫度。換言之,教師發展中心的定位,要增加「服務」這抹亮色。
從教師個人角度,我們提倡高效率學習和工作,我希望看到你們——「工作快速搞定,多抽時間陪孩子」。
只要您用心學習,這是可以做到的。所以,對於高校老師來說——「學習力,很重要!」(重要的事情請對自己連說三遍)只有學習,才是破解多重壓力的有效工具。
所以,本文後面,我會為大家推薦這種高水平課程,讓您儘量快速提高自己的能力,快速達到「從容應對大學生活」的水平。
業內頂尖高手吳能表處長有句話說得好——大學老師的發展,有三種驅動力,分別是基於問題、基於能力和基於戰略。
前2者好理解。
基於問題,學生睡覺看手機,無心聽講,怎麼破?要學習,高手講課,一支筆一個黑板,激情澎湃,學生們聽的也熱血沸騰,忘乎所以。通過學習,你可以達到這種境界。
基於能力,你是新手,站上講臺戰戰兢兢,就要學習和訓練,如何講好一堂課。不懂,就去學習,學校也會幫你學習。這是教發中心的重點工作。
那麼,什麼是基於戰略?——就是你要有規劃意識、系統思維和頂層設計能力。
雖然說人生是偶然的,往往成功的人無非把握住了關鍵的幾步,但咱們教育教的不是機會主義。教育的深層力量,就是讓你像諸葛亮一樣,識大局、懂大勢,能剖析全局,也能看破關鍵局點,然後步步為營,走出漂亮的人生。
這種戰略思維與規劃能力,就是你最後的看家本領——「專業化」。
「一個組織要發展,必須要有大的格局。決定企業成敗的一定是整體的布局,整體規劃和頂層設計。」——還是吳能表老師說的,我咋那麼喜歡吳老兄呢?因為他說的話,實在是太精彩啦!
所謂的專業化,形象地打個比方,既要有劍法,也要有內功。練好劍法,練內功,然後把它們融會貫通。這樣的你,就是最專業的。
請看這篇文章——《郭文革:高等教育質量控制的三個環節:教學大綱、教學活動和教學評價》(中國大學教育 2016-12-11)
20世紀以來,有兩大潮流對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帶來了重大影響。這兩大潮流分別是:教學系統化設計運動和在線教學。
在線教學,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微課、慕課、在線課,信息化教學這些,就是你需要掌握的「劍法」;教學系統化設計,就是你需要煉就的「內功」。
「劍法」大家可以練,網上太多現成資料,推薦華南師大焦建利教授和汪曉東老師的視頻教程。別人的不用學,有這2個人的就夠了,保證讓你學個全套。
「內功」的修煉,我專門寫過一篇長文《教學設計師的五重功法》,感興趣的可以跟我要。太長,這裡不詳說。
總之,教學設計師的內功修煉,有五個境界,您需要修煉五重功法。五重功法都練成了,你就能像張無忌一樣,當上明教教主,領袖天下群雄。
——換言之,你就擁有了當大學校長的實力。
當然,劍法和內功練好了,只能保證您能從new級別的,成長為Professional級別的,但還不能讓您成長為master——大師級的。用咱中國的話說,劍法和內功,可以讓你從新手成長為熟手,甚至是高手,但不能成為掃地僧。
想想「早期的段譽—喬峰—少林掃地僧」之間的差距,可不就是「武學新手—武學高手-武學宗師」間的差距嗎?
所謂大師級,絕對的內功、外功、劍法、掌法融會貫通,信手拈來。當您到達名師的境界,教學就不再是一種科學,一種套路,而是——一種藝術了。
總之,教師專業發展、能力成長這件事兒,是個慢功夫,急不得,好教師的功力,都是反覆練,反覆磨出來的。路還長,大家請用心修煉。
在這裡再囉嗦一句:體制雖然難改變,可永遠都有優秀的人。為何他們那麼強?因為他們都是學習的高手!
較強的學習能力,永遠是教師專業發展的第一要素。
請記住,教師個人的發展三個階段——
特別說明:這三階段之說,同樣來自於吳能表老師,向吳老師致敬!
上面說到,一個組織的發展要有大格局,要善於做規劃,做頂層設計。
那麼,具備這種頂層設計和長遠規劃發展的能力,就是教發中心需要具備的專業化能力。我的長文《教學設計師的五重功法》裡面的內容,同樣適合教發機構的課程和項目設計。
作為一個教師發展的引領性機構,要想實現戰略性成長,還要懂得把握大趨勢。
我們高等教育發展的大趨勢是什麼?
高等教育進入十三五時期以來,隨著《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實施,我國高等教育改革進入以質量為核心的新階段,而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在於提升高校教師的教學水平。
目前我國大多數高等院校已經普遍建立了教師發展中心,這一組織的設立,不僅標誌著我國高等教育「國家中心—大區中心—省級中心—校級中心」四級教師培訓體系正式形成,而且彰顯出我國高等院校教師教育工作從「培訓」向「發展」的重要理念轉變。
——這是理念上的一個大趨勢。
「教師發展」的內涵十分豐富,從個人發展、組織發展到職業發展、專業發展,國內外不少專家有過論述,但從師資培養的主體——院校的角度來看,從「管理」到「服務」職能轉變的過程中,教師發展工作的「專業化」將成為關鍵。由於目前大多數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的教師發展中心大多為新設組織,從業人員也大都處於「摸索前進」的非專業狀態,如何依靠較少的人力和現有的能力,如何藉助外力,快速提升教師發展工作的專業化水平,對廣大教發工作者來說,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光榮使命。
——這是使命定位上的一個大趨勢。
那麼,什麼是教師發展工作的專業化?我個人理解,就是教師所需能力的專業化,知識結構的系統化,和教師發展活動的精細化。
通俗點說,教師發展工作者,也需要點「工匠精神」。如果把教師發展工作者是身份置換成一個產品經理,那麼在這個時代,你設計出來的「教師培訓產品」要講品質。很好的一個例子,就是小米。小米為何成功?首要原因,是因為它在智慧型手機拼數量的時代,開始用工匠精神做品質,推出來的手機都是爆款,精品。因此,它成功了。
高品質的「產品」拿到手,誰都不會懷疑你做事的專業水平。做手機如此,做培訓產品也一樣。
這個時代已經到了不再拼數量,而是拼品質的時代。
那麼,我們還用舉辦培訓活動和課程的數量來說事兒,有什麼意義呢?時代變了,遊戲規則跟著也要變。
上一個10年,教師培訓行業的遊戲規則,以「專家好課+經驗分享」為主要模式,只要請到專家進校,讓老師們聆聽到名師講座,似乎就算把工作做好了。
那麼,下一個10年,還會如此嗎?
這是一個名師滿地走的時代,是一個普通老師見名師已經非常容易的時代,所謂的名師好課在一線老師眼裡,已經不新鮮甚至有點泛濫的時代。
我個人有個比喻——大肉稀缺的時代,你提供的都是大肉,大家吃著解渴解饞,所以大家認你;大肉泛濫的時代,大家想吃的不再是大肉,咱們還是大肉供給這種模式,行嗎?你應該提供小菜,而不是大肉了。
如果說上一個10年,關鍵詞是「名師好課資源共享」,那麼下一個10年的關鍵詞,應該是「教師發展的專業化」。所有教師發展工作者的使命,要變成引領教師發展的專業化,而不是再做資源共享。
使命不同,我們的做事模式和方法肯定不同。起碼一點,產品模式就應該不同。我們不要再搞單向傳輸的東西,做理念經驗分享的產品,而應該搞雙向互動的東西,做實操實訓的產品。
通俗點說,一線教師就算參加100個講座,如果不上手去練一天,能不能具備上講臺的能力?這跟學開車是一樣的道理。看100個視頻,如果不去動手開,你一樣學不會開車。
——這是操作層面的大趨勢。
我們一定要把握這三個大趨勢:這是個教師培訓從網絡走向地面的時代,從經驗分享走向實操實訓的時代,是個用戶不再重視證書而是重視能力提升的時代。
有效的學習,一定是培+訓的結合。
說直白點就是——
所以,「實訓工作坊」這個東西——請不要吝嗇你們的經費,請大膽引入吧!一定會讓您看到新一代教發人的專業化是什麼樣子的!
「實訓工作坊」,就是讓一個教師新手快速拿到教師這門手藝「駕照」的最佳途徑,它的路訓實操的價值,不可估量。
我們大多數教發工作者,大多是半路出家,位輕權也不重,做事本能的會選擇簡單做法。但專業化的培訓方案,意味著要把事兒做精細,要做到這麼複雜的程度。
請相信一句話:做難事,必有所得!
(國內教發圈裡的實訓工作坊,首推南張北周裡的「南張」工作坊,已經經過數百次演練,爐火純青了哦!)
教師發展的專業化,從小的方面說,是要把每一項教師發展活動做精細,做到見實效;從大的方面說,是要對整個教師發展工作進行系統規劃、頂層設計。
精細化和系統化,應該成為教師發展中心工作的2條指導思路。
教師發展中心,總體上,經過第一個5年的發展,目前各院校的教師發展中心無論從環境建設還是工作開展方面,都已經具備了基礎,取得了一定的經驗。但從做事的專業化水平來看,基本處於經驗摸索期、探索學習期。
那麼,下一個五年,教發的工作,應該從經驗階段進入系統階段,要從摸索階段進入專業化發展階段。要能對教師發展工作進行系統設計和主動規劃。
如果想實現教師發展中心工作的專業化,在第二階段,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1.教師發展中心的環境建設——智能化
環境建設的適用性取決於技術的先進性。而教室建設的技術變革趨勢發展非常快。以前講多媒體教室,現在講智慧教室。以前就是簡單的投影幕布音箱、電腦,現在都是智能跟蹤一體化錄播系統、高清顯示大屏,可移動桌椅,無人值守化錄製。關於環境建設,請參見我的PPT《智慧教室發展趨勢》。
2.教師發展中心的網站平臺建設——雲化
教師發展在線平臺的建設,隨著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的到來,雲化的趨勢非常明顯。雲化的典型特點是所有設備全部在線,統一控制,操作簡單化。但問題在於,數據和資源的海量存儲。舊有的資源存儲模式已經不適用,承載不下。隨著各教發中心進行大量的智慧教室改造運動,引入課程的自動攝錄和發布模式,IT設備支持服務的雲化不可避免,需要教發中心早作準備,多學習新技術新理念。
3.教師發展中心的活動設計——精細化
教師發展中心在起步之初,開展培訓活動,大多為專家講座,沙龍交流等簡單的形式。但由於參加活動教師本身積極性是否有效調動的問題,很多教發中心的互動存在「單方面傳輸、被動接受」的情況,這種情況需要改變。如果智慧教室搞得好,三屏都能用的上,互動就不是難事,可以用手機參與互動,把講座徹底玩兒起來。
4.教師發展中心的培訓項目設計——系統化
這裡要說到一個重要理念,分層分類。學校需要培訓成長的人太多,你要把他們分分類,做好規劃,根據學校發展的總體定位和現實情況,排出優先級,進行培訓。在這方面,我有積累,已經梳理出10餘個系統培訓方案,包括新教師培訓方案、骨幹教師培訓方案、教學管理人員培訓方案、行政管理人員培訓方案、教研室主任培訓方案、專業帶頭人培訓方案、信息化教學培訓方案、教學研究培訓方案等等,需要的同志可以跟我要。(微信號qiuri2009)
5.教師發展中心人才隊伍建設——組織化
大多數地方院校的新成立教發中心,多為1、2個人,2、3個人,工作很難開展,這種情況,就需要組建自己的團隊,可以多向武漢輕工大學的張勝全主任學習,建立自己的講師團,帶出一支隊伍來,工作就好做的多。
其餘問題,這裡不一一解說,如果各位願意,我們分期開展培訓,逐一解決。我能想到的,大家需要學會的本領如下——
◆ 教師發展中心頂層設計與系統規劃;
◆ 教師發展校本課程的建設與開發實訓;
◆ 教師發展評測系統的建設與應用;
◆ 教師發展教學諮詢的實踐與經驗;
◆ 教師成長檔案的建立與應用;
◆ 教師發展中心文化活動的開展與實踐;
◆ 教學研究機制、模式與案例實踐;
◆ 教師發展中心的宣傳策略與品牌塑造;
◆ 基於大數據的教師發展評測系統的建設;
◆ 用教師發展基金促進教學研究落地。
總之,教育是個良心活兒,也是件功德事。只要大家不忘初心,一定能取得大成就!
我願助力大家一起成長!
我是教育老兵,高校教師培訓領域工作14年,分享我的一點個人見解。歡迎感興趣的朋友關注、留言、評論,一起交流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