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在世界經濟論壇上說,人類應該共同研究人工智慧怎麼造福人類,制定一些規範,什麼東西允許研究,什麼東西不允許研究,控制它的走向。人工智慧的發展需要大量的數學家,高超的計算機技術,還有各種超級技能的連接,而現在的教育仍然以培養工程師為核心,所以人工智慧不可能發展得很快,二三十年乃至更長的一段時間內,人工智慧還不會發展到植入人體與人類思維融合成為一種新的智能形態,最早出現就是改進生產流程,提高生產效率,創造更多的財富,只要有更多的財富,國家有更多分配的東西,就能平衡社會矛盾。
與此同時,清華大學在2020年高考招生中放了一顆「原子彈」,取消新聞學、會計學專業的本科招生。一石激起千層浪,更有媒體羅列了法學、工商管理、旅遊管理、各類小語種等等就業前景堪憂的專業,文科生聞之色變,議論紛紛,無不為自己的發展前景揪心,不得不由衷喟嘆:文科生真的面臨被人工智慧時代拋棄的困境了嗎?
任正非預測二三十年內人工智慧還不可能與人類思維完美結合,但是二三十年之後呢?事實上美國的科技狂人埃隆.馬斯克在2017年就創立Neuralink公司,專攻人腦晶片技術。據報導,去年Neuralink就發布了腦機接口系統,整個系統由比頭髮還要細小的線路組成,有望在今年進行人體臨床試驗。該系統的運行需要先在人體內植入晶片,利用大腦通過該晶片對外界設備繼續控制,例如電腦和手機。
俗話說「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一個人掌握了越多的知識和高超的技能,卻沒有知善知惡的慧心,沒有為善去惡的道德,這樣的人就越是危險可怕。
一旦腦機連接技術成熟,人工智慧真的就會像科幻片裡演繹的那樣智能程度高超嚇人,一群鋼鐵機器擁有人的思維,卻沒有人的倫理道德,這有多可怕?這就是人工智慧的遠慮。為了防患於未然,像華為公司這些走在人工智慧時代前沿的科研機構必須清醒地意識到——人工智慧就像初生的嬰兒,它需要教育,不惟需要數理的教育,更加需要人文的教育。否則,人工智慧在未來很有可能會發展成有智能,無智慧,任由惡人操縱,甚至自主作惡的超級流氓罪犯。
雖然我們的教育和社會都更講求實用效果,在可預見未來二三十年內人工智慧更多是改進生產流程,提高生產效率,創造更多財富。但是,真的會像任正非說的那樣,社會財富越多,國家就通過分配平衡社會矛盾嗎?
在過去的四十多年裡,科技的發展已經創造了巨額的財富。如果真的做到先富帶動後富,哪裡還會有什麼貧困縣貧困戶?事實上,先富起來的一部分人也不是完全沒有起到了拉動內需的作用,只不過像是火車頭用韁繩拉著馬車跑罷了,馬跟不上,繩就斷了,貧富差距越拉越大。
華為創造巨大的財富,富了華為員工,富了華為供應鏈的每一環節的合作商,可是對於國家社會而言,這只是冰山一角。同理,人工智慧將會創造更大的財富,將會讓人工智慧行業內許多人富起來,國家稅收也會水漲船高,這依然只是冰山一角。還有廣大人工智慧行業技術門檻之外的文科生,包括那些被人工智慧替代的生產工人呢?
誠如任正非一再強調,我們應該更加重視基礎教育,而人文教育是基礎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當然不能偏廢。如果今時今日我們不未雨綢繆,只顧眼前利益和短期發展需求,必然逐漸會有越來越多的文科生被人工智慧排斥到時代的邊緣。這就是人工智慧時代迫在眉睫的近憂。
未來的人工智慧要富有人文思維,製造它的人就首先要富有人文思維。
目前,文科生數量是很多,但是社會的人文需求有荒漠化的趨勢。任正非指出當今教育仍是工業化,以培養工程師為核心。二十一世紀已經邁進了後工業化階段,工業化那一套標準的教育自然就跟不上新時代的需求了。文科生面臨的困境充分體現了這一點。
在後工業化時代,工業技術更加飛速發展,各行各業的新技術研發與應用,推動社會財富爆炸性增長,擁有前沿技術的行業人員暴富與日俱增。同時,被新技術代替和淘汰的人員更是倍增,他們面臨著被時代拋棄的風險。
前面我在駁許倬雲老先生的文章中說到,無論哪個時代,總有一些人推動社會發展,使文明進步,總有一些人阻礙社會發展,使文明止步不前或倒退,大多數人茫然不知所向,只有被時代潮流推著向前走。
一些人首先運用科技創造出巨大的財富,這是社會發展、文明進步的必然。科技提高生產效率,節省勞動人力。那麼,節省下來的人力用來幹什麼呢?一方面,任何高科技必須要有配套的服務,配套完善的第三產業完全可以吸納大部分的轉型勞動力。目前,許多文科專業面臨就業困境,其實就是第三產業發展乏力,教育更是跟不上時代發展的節奏。
問題來了,怎麼辦?要麼等著先富帶動後富,等著人文教育加大投入,等著社會人文崗位需求的增加。要麼實在等不下去了,文科生當自強,充分利用網際網路的人文空間,主動團結一幫人,主動選擇一行業,為其提供配套的增值服務。
魯迅說: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確,人多了,總能走出一條生路。因此,文科生一定要重視社交,充分利用網絡社交資源,建立起將來步入社會之後所必需的人脈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