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我們就被教育「病從口入」,癌症也不例外,口腔不健康,會讓多種癌症的發生風險顯著升高。
01
牙周病和牙齒脫落史,
增加食管腺癌和胃腺癌發生風險
7月底,美國哈佛大學T.H. Chan公共衛生學院和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在國際著名雜誌Gut上發布了一項最新的研究結果:牙周病和牙齒脫落史會讓食管腺癌和胃腺癌的風險大幅增加。
圖片 |Gut官網截圖
研究人員前瞻性地研究了2大人群隊列,一是美國護士健康研究(1992-2014)中的98459名女性,二是美國衛生專業人員隨訪研究(1988-2016)中的49685名男性患者,通過隨訪問卷和查閱病歷的形式,分析近15萬人的牙周病和牙齒脫落史與食管癌和胃腺癌發生風險的關係。
研究人員對近15萬人、平均隨訪22~28年後,發現了199例食道癌患者和238例胃癌患者。該研究結果顯示,在排除吸菸和其他因素的影響後,牙周病史會讓食管腺癌和胃腺癌的風險分別增加43%和52%;與沒掉牙的人相比,損失兩顆及以上牙齒的人患癌症風險也增加了,胃腺癌和食管腺癌的風險分別上升33%和42%。
表1 多變量調整後牙周病和牙齒脫落史與食管腺癌和胃腺癌的發生風險的相關性
進一步研究發現,有牙齦疾病史的人與從未有牙周疾病的相比,無論有無牙齒脫落,其患食管腺癌的風險增加了59%;與食管腺癌的發生風險不一樣,未掉牙的牙周病患者罹患胃腺癌的風險增加了50%,而掉了一顆或多顆牙齒的人罹患胃癌的風險增加68%。
圖1 多變量調整後牙周病和牙齒脫落與食管腺癌和胃腺癌的危險比(HRs)
02
為何牙周病和牙齒脫落
與食管腺癌和胃腺癌的發生密切相關?
既往研究表明,與牙周病相關的口腔細菌,如福賽斯坦納菌(Tannerella forsythia)和牙齦卟啉單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與食管癌發生相關;口炎消化鏈球菌(Peptostreptococcus stomatis)和咽峽炎鏈球菌(Streptococcus anginosus)均與胃癌發生有關。
牙齦卟啉單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可能通過激活免疫系統在口腔中的T細胞、抑制細胞凋亡和將乙醇脫氫為乙醛,導致上皮細胞的DNA損傷、突變和過度增殖,從而增加食管癌發病風險;不良的口腔衛生和牙周病也可能促進內源性亞硝胺的形成,而亞硝胺可通過硝酸鹽還原菌導致胃癌。此外,牙周病引起的炎症,也可能是導致癌症風險增加的一個因素。
03
這項研究有何意義?
哈佛大學的這項研究樣本量大、隨訪時間長,且嚴格排除了吸菸、年齡等可能影響研究結果的因素,前瞻性跟蹤了研究對象的癌症狀況,最終指出牙周疾病和牙齒脫落與食管或胃腺癌發生風險密切相關,是極具說服力的。
該研究的通訊作者Mingyang Song博士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這項研究的結果支持了口腔微生物對上消化道癌症的發展有促進作用,充分驗證了有牙周病和牙齒脫落病史的人患食管和胃腺癌的風險較高,因此應該鼓勵患有牙周病和牙齒脫落的人改變其生活方式,例如戒菸和降低酒精攝入量,以降低患癌症的風險。此外,有牙周病和牙齒脫落的人可能也會受益於癌症早篩,但這一可能性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04
我國由胃癌和食管癌造成的疾病負擔沉重
2018年公布的《第4次全國口腔健康流行病學調查報告》顯示,35~44歲居民牙周健康率僅為9.1%,口腔內牙石檢出率為96.7%,牙齦出血檢出率為87.4%,成年人牙周健康狀況不容樂觀。口腔疾病是影響我國居民健康的常見病、多發病,而牙周病是成年人牙齒缺失的最主要原因。由此可以推測,我國國民由於口腔健康問題而導致食管癌和胃癌的人群十分龐大。
事實上,我國胃癌和食管癌在我國全部惡性腫瘤中所佔比重很大,確實給我國國民帶來了沉重的疾病負擔。據2019年中國癌症統計報告顯示,在我國惡性腫瘤發病率中,胃癌居第2位,每年新發病例40.3萬;食管癌居第6位,每年新發病例24.6萬。在我國惡性腫瘤死亡率中,胃癌居第3位,每年有29.1萬人因患胃癌死亡;食管癌死亡率居第4位,每年有18.8萬人因患食管癌死亡。
文章來源:鵾遠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