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一位朋友強烈安利我一本繪本《祖母的動物故事集》,說她孩子喜歡得不得了,纏著她講了一晚上。
於是,我也趕緊入手了一本給兒子看。
拿到手,發現這本書又大又厚,封面包著厚厚的書皮,還有些軟軟的,手感很棒。心想這麼厚的書,朋友家孩子才兩三歲,也能喜歡看?
沒想到,等我和兒子一起翻了幾頁之後,我才明白過來,這麼厚的繪本,還真是給小童看的,我認為兩三歲的孩子看這本書應該剛剛好(至少更適合學齡前的孩子),像我家七八歲這麼大,反而不一定會那麼喜歡這本書了。
為什麼適合小童?
1、故事、語言
《祖母的動物故事集》看繪本名字就知道,這不是一整篇故事,而是故事的集合。所以,儘管整本書很厚,但裡面的每個故事都並不長。實際上,這本故事集裡一共講了8個故事,正好是七大洲(歐洲、亞洲、非洲、大洋洲、南極洲、北美洲、南美洲)的典型動物,外加一個北極圈動物的故事。
每個故事圍繞一個主人公動物來講解,都是非常簡單的生活日常故事,比如說動物媽媽生寶寶啦,寶寶長大離家出走啦,寶寶貪玩迷路啦……這些動物寶寶的故事,都是非常接近生活,接近兩三歲小朋友的認知的。孩子也很容易有代入感,從而模仿故事中的動物,去學習勇敢、堅強,分享、互助等等孩子成長過程中需要學會的品質。
另外,別看這本書厚,但每一頁的字數都不多,簡短的故事,用了很簡單稚嫩的語言。比如,就像這一頁,「一隻體型巨大的北極熊用兩條後腿站立起來,怒吼著舉起了有力的爪子。他看上去能把瑪蒂和她的泰迪熊一口吞進肚子裡。」這兩句話非常有畫面感,配合繪本畫面,媽媽完全可以手舞足蹈、繪聲繪色地演繹,這樣講是非常吸引兩三歲小寶貝的。
反而經過一定語言培訓之後的孩子,可能就沒那麼大興趣了——他們會覺得略顯浮誇……(小大人姿態從這個時候已經開始冒頭了)。
2、知識、趣味
這樣的故事本身就很吸引小童,但更可貴的是,結合故事,還能穿插動物的習性等知識在裡面,孩子從故事之外,還能得到很多關於動物的科普知識。這樣的設計,也是非常適合小童的。
對於這麼大的小童來講,乾巴巴的知識並不吸引他們,但是一邊講故事,一邊順著故事問他問題,然後再把知識以答案的形式告訴他,就會讓他覺得很有意思。
比如,這個講狼的故事,講到這裡,你問孩子,狼媽媽和寶寶採莓果吃,這故事講得對不對呀?狼真的會吃莓果嗎?狼不是吃肉的嗎?孩子也會順著你去猜去想,然後你再指著書的右上角說,看這裡寫著呢,狼會吃這麼多東西,有鹿、兔子……還真的有野果呀!
這樣的互動,兩三歲的孩子真的會非常喜歡的。怪不得朋友的兒子會拉著她講不停了。
而我們這個七八歲的大孩子,已經有了相對更多的知識儲備,他們直接讀過都是乾貨的科普繪本,所以對這種形式就沒那麼感冒了。
另外,別看這本書重在講故事,但裡面穿插的知識也很有設計,從地球北端講到地球南端,每片大陸生活著什麼樣的動物,有重點(故事主角),有概述(動物大集合),再加上地圖標示,更容易讓孩子形成概念。如果配上《地圖》這本書一起看,相信效果會更好。
再說趣味性,《祖母的動物故事集》本身畫面精美,細節豐富,每一頁都畫得非常迷人,這就已經很吸引人了。還有一點,我注意到書本給每個動物起名字也是很有趣的一點。
我記得孩子還小的時候,給他講繪本,講到什麼人做了什麼事的時候,他總是要問我圖中的誰是誰,哪個是黛西?哪個是鮑伯?然後我總是一時半會講不出來,尤其是遇到一頁上面有很多人物的情況,還得仔細分辨了給他解釋,有時候還不一定能講對,這給我造成過一定困擾。
但我發現《祖母的動物故事集》就太貼心啦,它幾乎給每一個出現在故事裡的動物角色都起了名字,還標註這個動物本身是什麼。讀這本書,媽媽就再也不怕說不上來誰是誰了。
知識兼具趣味,又充滿美感,這本繪本真的非常適合給小童做知識啟蒙用。
3、小童的自信與模仿
兩三歲大的孩子,正是模仿能力最強的時候,基本上,大人做的事情他們都想模仿。
如果大人喜歡在家看書,尤其是翻厚厚的書,孩子可能反而不喜歡去看自己那些薄薄的繪本。這本厚厚的書,剛好滿足了他們模仿大人的需求,而且內容也適合他們看。
要是家長對他說,哇,你也能跟爸爸媽媽一樣看這麼厚的書了。然後讓他自己去翻,他們也許會帶給你難得的清靜——這麼厚的書,足夠他們自己翻看好久啦。
當然,別偷懶,你還是免不了要把這麼厚的書給他講一遍——這顯然是一項極其艱巨的工作。
但只要效果好,孩子能把這一本厚厚的書看完,爸爸媽媽又懂得鼓勵孩子的話,孩子的自信就完全可以得到充分滋養,畢竟,能看完這麼厚的繪本,孩子也會有很大的成就感呀。
最後,我發現這本繪本來自義大利著名的暢銷童書作家丹尼拉,這本書是她的經典之作。一本書能暢銷,能成為經典,真的是有道理的,相信你看過這本書就會有深切感受了。
以上,就是我對這本《祖母的動物故事集》繪本的觀察報告,感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