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儘快為學生鋪就閱讀道路,讓學生早日進行大量的閱讀,作為語文教師必須掌握一定的培養學生識字能力的方法,否則就無法和學生的發展接軌。可是由於孩子生活在農村,接觸的事物較少,大部分孩子又是留守兒童,爺爺奶奶基本上連字都不會寫,在家沒有辦法進行有效的輔導,而且在幼兒園認識的字也教少,所以提高識字量是件難事。這就要求教師採用恰當的教學方法,有效地提高和鞏固識字。
1 充分利用好課堂教學時間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是小學生最直接獲取知識、認識生字的地方。向40分鐘要質量,是我們教師必須要做到的。針對學校學生的學習特點,我把識字環節放在了初讀課文後,學生在讀文後對生字有了初步的認識,接下來利用識記詞語到認讀生字的步驟,採取多種方式進行識字教學。充分培養學生主動學習識字的能力,杜絕以往那種死記硬背的方式。
例如,在講解《比尾巴》這一課的生字時,在初讀課文後,我讓學生先去記憶每一個生字組成的詞語,之後再出現單獨的生字,由帶拼音識記到去掉拼音識記,採用多種方式進行識字教學。在之後的檢驗中,學生記憶的很牢固,時間也很短。
2 採用多種識字環節,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我採用多種方式幫助學生識記生字。我們班的孩子較為活潑、易動,針對這個情況,我在識字環節中添加了很多有意思的環節。在識字階段,我會採用開火車、同桌互讀、男女生對抗、小老師領讀等環節來進行識字教學,從而增加生字的復現率,加深學生的記憶。又採取一些小遊戲來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雨點兒》這一課時,我利用點兵點將的小遊戲來進行教學,我點一名同學來進行識字學習,之後讓這名同學叫下一名同學,以此類推,每名反應特別快的同學都會得到一顆紅心的獎勵。在本節課上,學生們識字的興趣十分高漲。
3 引導學生發現識字方法,激發識字興趣
每一個生字都有其特點和規律,只要我們抓住了這些特點和規律,那麼這個字將會變得十分簡單。
(1) 猜字謎
猜字謎是學生比較喜歡的一種活動,因此我將猜字謎穿插在識字活動中來,從而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例如「兩人座土堆」「王奶奶白奶奶坐在石頭上」等,既讓學生們去主動觀察,了解漢字字型的特點,也開動了學生的腦筋展開想像。自編字謎,並利用課下時間同學們相互出謎語進行猜謎遊戲。通過字謎遊戲,學生感到易學、易記,學習效果顯著。
(2) 編故事
朗朗上口的兒歌,生動有趣的故事,對低年級的孩子有著無窮的魅力。教學時,把一個個抽象的漢字演化成一首首小兒歌,一段段故事,有利於學生的學習。例如在教「畫」字的時候,我一邊講故事一邊寫:一塊豆腐切四塊(田),用碟子裝好(凵),在蓋上蓋(一),就是「畫」了。發動學生開動腦筋,自編兒歌、故事。時間一長,學生就會自己去發現,想辦法去識字,從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3) 字的起源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漢字也是源遠流長,至今為止,漢字已經有3200多年的歷史了。所以,在講解生字的時候,我會藉助這個生字的演變過程來進行講解,讓學生牢記。如「網」字,我利用多媒體來展示「網」這個生字的演變過程,既加深了學生對這個字的認識,也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更加能體會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吸引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
4 利用好預習,不要做無用功
漢字的學習光靠課上的時間是遠遠不夠的,於是,預習就成為一項至關緊要的任務。但是在農村教學點學習的孩子們大多數是留守兒童,大部分父母都在外出打工,只留下爺爺奶奶在家裡看孩子讀書上學,爺爺奶奶的文化水平又不高,甚至部分家長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所以,家庭的指導根本無法進行下去。於是,我在每次留預習任務時都規定學生們在文中圈出生字,畫出段落,讀5遍以上課文和課後生字,規範預習的要求和內容。
並做出一張預習紙,對預習要求和內容作出規範,如這篇課文你讀了()遍,達到了()的效果(字音準確、語句通順、不多字也不少字)。並對課後生字組詞,一字兩次寫在預習紙上,每個字都有老師的泛寫,從而規範學生的預習任務,充分有效地利用學習時間。
5 結束語
識字是低年級學習的重點,是一個反覆的、長期的過程,我認為提高學生識字效率最好的辦法就是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識字有趣味性、有動力,使學生既有主動識字的願望,又有識字的能力,把緊張的教學活動介入到快樂的識字活動中,才能增加識字量,達到教育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