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泉州晚報第五版新聞調查關注了與兒童身高有關的免票政策一事。報導提及,近年來泉州市區中小學生的平均身高呈不斷增加的趨勢,10年增加了4釐米。這引起了不少市民讀者的關注,一些市民致電本社24小時熱線96339詢問,孩子的身高到底是「超標」了還是「落後」了,是否身體有問題?
那麼,孩子每年身高增長多少算是正常範圍呢?長身高時又應該注意哪些問題?記者就此採訪了市兒童醫院內分泌科主治醫師劉燕鳳。
案例
9歲女童一年長10釐米
竟是性早熟惹的禍
來自市兒童醫院內分泌科的數據顯示,疫情過後,內分泌科性早熟病人出現爆滿,每天都要接診50個左右。
「不少人都是暴飲暴食,又缺乏運動導致。」劉燕鳳介紹道。
青青今年9歲,由於從小體質較弱,長得又瘦又小,比同齡人矮了一截,家裡為此很憂心。去年,為了讓她長高長胖,爺爺奶奶經常燉滋補營養品給她吃,什麼人參田七燕窩都有。一年下來,青青果然「長」得很圓潤,身高也一下子躥了不少,從原來的1.28米增長至1.38米,體重也達到了40公斤。誰知家裡人還沒高興多久,就發現了新問題:孩子的胸部開始隆起,更糟糕的是,月經也來了。「怎麼這麼早就來月經?是不是得了什麼病?」全家人開始慌了,急忙帶她到市兒童醫院內分泌科就診。經過骨齡檢查,提示她的骨齡已達12歲,預測成年身高不足1.5米。
長得太快不是好事,長得太慢更是讓家長操心。市兒童醫院內分泌科去年接診了小男孩洋洋,洋洋當時8歲了,身高卻只有1.1米,相當於5歲小孩的高度,體重也只有17公斤。經了解,洋洋父母身高分別為1.62米、1.48米,按此推算,他的遺傳身高應該在1.61米左右,但他每年身高增長3釐米,遠低於遺傳身高。經過檢查,發現是垂體發育不良,生長激素完全缺乏。醫生隨後給予生長激素治療,經過一年的治療,近日醫生回訪發現,洋洋身高增長了13釐米,達到1.23米。
提醒
身高增長有規律
這些異常要警惕
「身高增長太快或者太慢都不是好事情。」劉燕鳳介紹,孩子的體格生長可以分成三個階段:嬰幼兒期、兒童期和青春期。3歲以內算嬰幼兒期,屬於生長快速期,出生後第一年生長速度最快,可以增長25釐米,第二年可以增長10釐米。
兒童期從3歲到青春期,這屬於生長速度減緩期,在此期間生長主要由生長激素調節,每年增長5釐米至7釐米。女孩青春期主要從10歲到16歲,男孩從12歲到18歲,但隨著營養改善,青春期有提前的趨勢。由於生長激素及性激素的協同作用,男、女兒童進入青春期生長速度再次加快。但由於有性激素的參與,在增高的同時骨成熟也加快,導致骨骺閉合,身高增長停止。男孩在整個青春期身高可增長28至30釐米,女孩身高可增長25釐米左右。
劉燕鳳介紹,成年終身高的組成一般分成這幾個部分,出生時50釐米,1歲時75釐米,2歲時85釐米,2歲後每年增長5釐米至7釐米,到青春期前佔身高80%左右,青春期佔身高20%。「如果嬰幼兒期每年身高增長少於7釐米,兒童期每年身高增長少於5釐米,青春期每年身高增長少於5.5釐米至6.5釐米,就應該考慮是不是生長發育遲緩。而如果孩子10歲以前身高突然加速增長,或者女孩子訴說乳房、小腹疼痛,家長就應該警覺是不是有性早熟傾向,應及時向醫生諮詢或帶孩子去醫院,找出性早熟的原因,針對性給予治療。」劉燕鳳提醒。
支招
從五方面著手
保障健康成長
「促進孩子長高可以從這幾個方面去著手:預防疾病、均衡營養、適當運動、充足睡眠、心情舒暢。」劉燕鳳介紹,影響孩子長高的疾病有數百種,有些可以治療。如生長激素缺乏症、甲狀腺激素缺乏症等可以通過激素替代治療改善身高;哮喘、先天性心臟病等原發病治療好了身高也會有追趕生長。
孩子長高還要有充足均衡的營養。從營養角度考慮,剛出生的嬰兒,儘量做到至少6個月的母乳餵養。不同的生長期,都應供應足夠、合理的營養食品。應重視平衡膳食,就是要葷素搭配,包括動植物蛋白質、動植物脂肪、精糧與粗糧,使之能攝取足夠的優質蛋白質和必需的脂肪酸、礦物質和維生素。此外還要注意攝取特殊的營養素,即高密度不飽和脂肪酸——DHA(二十二碳六烯酸),它是生長發育的必需物質,這種物質主要來自魚類食物。
「希望孩子長高點,家長應注意讓孩子堅持體育鍛鍊,多參加耐力運動、縱向運動以及對膝關節、踝關節、脊柱有適宜刺激的運動,如做操、跑步、踢毽、跳繩、球類、遊泳等。此外要規律運動,定時、定量,每周運動5次以上,每次持續20—40分鐘。」劉燕鳳表示。
此外還要有充足規律的睡眠:早睡、早起,要有8—10小時的充分睡眠。孩子深睡眠後,體內生長激素分泌旺盛,有利於孩子長高。「精神愉快有利於促進兒童生長,精神壓抑可抑制生長激素分泌。因此,家長應努力為孩子營造一個平和的環境,讓孩子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