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也是很奇怪的,看到古典詩詞中人們想要回家而不可得就感同身受,慶幸我們生活在今天;但是當今天我們假期延長待在家裡的時候,卻也感覺到說不盡的無聊,反而羨慕起那些在外漂泊的古人了……
大概人本身就是這種喜新厭舊的動物吧。不過即便如此,當我們讀到這一首除夕夜寫的最傷感的唐詩的時候,依然對詩人筆下的那份孤獨感刻骨銘心。
迢遞三巴路,羈危萬裡身。亂山殘雪夜,孤燭異鄉人。漸與骨肉遠,轉於僮僕親。那堪正飄泊,明日歲華新。
這首唐詩就是唐代詩人崔塗的《巴山道中除夜書懷》,題目當中告訴我們這是一首寫於除夕之夜的唐詩。而且很遺憾的是在這個舉家團圓的日子,詩人還遠在巴蜀之地。要知道根據《唐才子傳》的記載,詩人的家鄉在今天的浙江桐廬一帶。
在今天尚且有千裡之遠,還需要翻山越嶺。而在詩人生活的時代,恐怕要走上幾個月才能到達。山高路遠,又是天寒地凍,別人家都是舉家團圓……種種因素之下,讓詩人在這個除夕夜內心註定不平靜。
詩歌一開始的感慨就充滿了傷感的意味。「迢遞三巴路,羈危萬裡身」,詩人一路客居,距離家鄉萬裡之外,走在道路崎嶇而又遙遠的巴蜀之路上。在這樣一個令人傷感的夜晚,目光所及之處,「亂山殘雪夜,孤燭異鄉人」,只有亂山之上的點點殘雪在黑暗中泛著星光。而那旅社之中,也只有那孤獨的一盞燈火陪伴著來自異鄉的人。
「亂山殘雪夜,孤燭異鄉人」非常悲苦。第三句當中的一個「殘」,第四句中的一個「孤」,都是詩人此時此刻悲苦心境的真實寫照。「殘」代表的是不完整,寓意的是舉家團圓之時自己享受不到,是家族缺失的那部分。「孤燭」更是以孤獨的蠟燭孤獨的影子來反襯今天自己的煢煢孑立,形影相弔。
後面的十個字寫得更慘,「漸與骨肉遠,轉於僮僕親」,因為距離家鄉太遠,因為距離家鄉太久,漸漸的都忘記了骨肉之情,忘記了家人間應該有的那份溫暖。而把這種情愫都投射到自己的僕人身上,和他們生出了幾分親情。
寫的是詩人此時的感受,但是反襯出的是詩人距離他家鄉太過遙遠,和家人也已經太久沒有相見,怎一個慘字了得!
最後的結尾寫明天又是新的一年,更是加重了這種悲苦的意味。
歲末年初、辭舊迎新的時刻,就應該和最親近的人在一起度過,如此人生才能圓滿。這是中國人揮不去的情結,一旦滿足不了,那就在心中生出殘缺感,就成為了詩人在詩歌當中所寫的那種「孤燭異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