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NHS(National Health Service 縮寫),NHS是邱吉爾時期推出的一個保障,全民醫療系統。英國NHS系統和美國的醫療系統有較明顯的一個區別。整個歐洲呢,基本上都是參考沿用英國的這套系統。美國比較商業化,市場化,基本上靠私人的商業保險。
英國GP全科醫生
在英國看病和中國不太一樣,得了病之後不是直接去醫院,而是去找GP(General Practitioner),就是全科醫師,有點像我們中國的社區醫生,或者叫家庭醫生。你別看她是社區醫生,水平一點不比三甲醫院的醫生差。大部分的小毛小病他都能看。中國人得了病,喜歡直接去三甲醫院排大隊。英國可不行。而且就算是去看GP,也要提前預約。而且它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就是,萬一你的疾病比較嚴重,他能夠作出判斷,到底應該送到哪裡去?所以英國的社區醫生不簡單。
進入醫院以後呢,會有一個醫生,來根據嚴重情況,判斷等待時間的長短,如果說沒有危及到生命危險,通常等兩三個小時。
另外的話,全科醫生只會給你開處方,買不到藥,你要到藥店自己去買藥。現在中國也開始搞這一套了,因為我們發現了很多醫藥以藥養醫的弊端,中國的醫生收入低,上常常給你多開藥,在藥裡面賺錢。現在不允許了。醫院裡面基本不賣賣藥了。
英國是以社區為基礎的醫療系統,所有居民都需要到住所附近的GP診所註冊一下。就跟去健身房健身一樣,你要辦個會員卡。
家庭醫生是整個的醫療體系最關鍵、最核心的這麼一個基礎。大概每個家庭醫生會管2000人。這是平均數。告訴大家一個訣竅,在選擇家庭醫生的時候,最好看一看家庭醫生登記人數,登記人數越多這個醫生就越忙,換句話說看病的時候排隊就越長。還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一個現象:富人區,越貴的地方,家庭醫生就越多。
那如果急診怎麼辦?急診就可以去英國NHS的其他緊急門診中心。比如說車禍或者緊急情況,在這種情況下呢,進到醫院的緊急治療部門是完全免費的,排隊時間少一點。
「只救人,不治病」
如果去GP看病,他發現疾病比較嚴重。他看不了了,就要往上級醫院送。這個時候呢,就需要排隊了,這也是被投訴得最多的一個地方。網上有說一個心臟搭橋的病人,等了8個月,結果沒有等到搭橋已經掛了。
英國的醫療系統號稱全球第一,但是他也有他的毛病。有人抱怨說這套系統「只救人,不治病"。這個醫療系統非常緩慢,效率非常低。比如看個小感冒,預約等上幾天是最起碼得,等你約上感冒也就好了。
我有個朋友的孩子在英國念書,跟我們講,他的手被扎了刺,去醫院看病,醫生告訴他,你被安排到了兩周之後和醫生面診。
2004年,英國出了一項規定,叫「急診4小時等候時間」什麼意思呢?你要看急診,他保證你到院後,4小時之內得到診斷。你看個急診也要等4小時!更加狗血的是,沒過多久,這個規定又被取消了。英國的醫院認為,4小時之內得到診斷他們做不到。
英國肯特郡已經和法國籤了一個條款,鼓勵老百姓跑去法國看病,省得沒完沒了的等Wating List。
巨額補貼填不滿坑
由於經費不足,英國社區醫生(家庭醫生)抱怨工資低加班多,鬧到要罷工。
英國對於醫療體系的投資是非常巨大的,一年呢,大概是1000億英鎊,佔了整個國民生產總值的大概8%左右,(美國的醫療投資佔GDP17.5%)保障英國的醫療體系運營。
2015~2016年,NHS的財政預算,是1164億的英鎊,而2009年邱吉爾剛開始搞NHS,政府撥款是90億英鎊,60年撥款多了1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