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化劑陰影:臺一嬰兒生殖器米粒大不到正常1/10

2020-12-25 中國網

男嬰生殖器約0.2釐米長(筆指處),一粒米大小,不到平均長度2.9釐米的十分之一。圖片來源:臺灣媒體

超聲波可看到胎兒生殖器,左圖箭頭處為28周正常男嬰生殖器:右圖箭頭處為異常男嬰28周時生殖器畫面。圖片來源:臺灣媒體

中國臺灣網6月13日消息 據臺灣媒體報導,臺中市出現「一粒米小雞雞」,引來塑化劑作祟的聯想。一名婦女今年2月間早產產下一名男嬰,男嬰生殖器竟只有「一粒米」大小,但男嬰性染色體正常。院方在追查原因時爆發塑化劑事件,男嬰母親坦言懷孕期間每天至少喝一杯茶飲店飲料,醫師認為,雖難斷言是塑化劑惹禍,仍提醒孕婦少吃加工食品飲料,也不要隨便服用健康食品,飲食天然、均衡最好。

據報導,臺中大裡仁愛醫院婦產科醫師李瑞祺說,這名30歲產婦在懷孕28周時出現密集陣痛,醫院緊急幫她安胎、進行超聲波等檢查,赫然發現胎兒生殖器特別短,陰囊還是空的,懷疑染色體或基因異常導致生殖器過短與隱睪症。但孕婦在26周時曾進行羊膜穿刺檢查,顯示性染色體正常。

李瑞祺說,產婦在懷孕29周時早產,男嬰體重1450克、身體健康,「但外生殖器異常,生殖器只有0.2釐米長,不到新生男嬰平均生殖器長度的十分之一。」李瑞祺說,男嬰尿道過短,排尿時是一滴一滴出來,超音波也沒看到胎兒30周時應該出現的睪丸,「這是行醫過程中看過外生殖器異常最嚴重的個案。」 

男嬰出生後不久爆發塑化劑事件,產婦在回診時告知,她上一胎也是男生,老大正常,老二卻是「一粒米小雞雞」,她沮喪說,懷孕期間每天至少一杯茶飲店含糖飲料。

臺灣中國附醫小兒新陳代謝暨遺傳醫學科主任王仲興說,該院在2006年發表的報告顯示,臺灣男嬰零至一個月平均長度為2.9釐米,最低標準應為1.9釐米,「男嬰生殖器幾乎只有一粒米的長度,已明顯異常。」但他強調,生殖器過短原因很多,塑化劑只是可能原因之一,仍應長期追蹤觀察。(馮江)

相關焦點

  • 寶寶小雞雞變米粒,幼兒孕婦必須遠離的塑化劑食物!
    前日,懷孕28周的準媽媽張小姐往醫院產檢,超聲波赫然發現胎兒生殖器異常,該胎兒生殖器特別短,陰囊還是空的。左圖箭頭處為28周正常男嬰生殖器:右圖箭頭處為異常男嬰28周時生殖器畫面。      醫生懷疑胎兒染色體或基因異常導致生殖器過短與隱睪症,但孕婦在26周時曾進行羊膜穿刺檢查,顯示性染色體正常。該孕婦表示,因為孕期胃口不好,每天至少喝一杯奶茶店的含糖飲料。
  • 臺兒童雨衣塑化劑超標196倍 恐危害兒童生殖器
    據臺灣《聯合晚報》報導,近日,「綠色和平」組織公布了最新市售兒童玩具抽驗報告,在抽驗的12件樣品中,高達9件含有環境荷爾蒙壬基酚或不同種類的塑化劑,其中兒童雨衣DEHP塑化劑含量超標196倍。這9件不安全的兒童用品,幾乎都來自知名賣場。
  • 臺灣男嬰「一粒米小雞雞」 疑因塑化劑影響(圖)
    男嬰生殖器約0.2釐米長(筆指處),一粒米大小,不到平均長度2.9釐米的十分之一。圖片來源:臺灣媒體  據臺灣媒體報導,臺中市出現「一粒米小雞雞」,引來塑化劑作祟的聯想。一名婦女今年2月間早產產下一名男嬰,男嬰生殖器竟只有「一粒米」大小,但男嬰性染色體正常。
  • 腹中胎寶寶小雞雞變米粒,只因媽媽孕期時經常吃這種食物!
    醫生懷疑胎兒染色體或基因異常導致生殖器過短與隱睪症,但孕婦在26周時曾進行羊膜穿刺檢查,顯示性染色體正常。經過診斷得知:「佳麗平時因為自己孕期反應大,胃口不好,每天至少會到樓下奶茶店買一杯含糖飲料喝」,怒斥佳麗的不負責任,佳麗也當場昏厥。別再讓無知傷害寶寶了!醫生提醒:之所以發生這樣讓人痛心的事情,就是因為孕期間媽媽長期攝入過量的塑化劑飲料。飲料店的飲料大多含塑化劑(是一種合法食品添加物,經常使用於果汁、果醬、飲料等食品中),這類塑化劑不僅會導致胎兒畸形,而且還會對產後嬰兒的發育造成影響。
  • 很多常用物品都含塑化劑 專家:少喝濃稠飲料
    4損害生殖器上海市食品添加劑行業協會名譽會長彭瑞衍表示,由於幼兒處於內分泌系統、生殖系統發育期,塑化劑對幼兒帶來的潛在危害,會比對成人的危害更大。 早在2007年1月16日,歐盟便頒布了關於禁止在玩具中添加鄰苯二甲酸酯類塑化劑的禁令。健康時報記者在2006年12月就進行了調查。
  • 一圖讀懂丨嬰兒照護之生殖器保護
    一圖讀懂丨嬰兒照護之生殖器保護 2020-12-08 14: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塑化劑疑為臺主播不孕元兇
    塑化劑疑為臺主播不孕元兇 2011-05-30 13:26     來源:人民網-臺灣頻道     編輯:白皛  塑化劑風暴讓主播也中標!東森主播陳海茵不幸誤食含塑化劑的蜆錠,讓她在粉絲團上自嘲「難怪我老公越來越娘」!
  • 塑化劑,我們躲得開嗎?
    閱讀提示  臺灣食品業的塑化劑地震波還在島內持續擴大,遭難的食品行業已從最初的飲料業流向麵包、餅乾、蛋糕等烘焙業,用臺灣媒體的話說,「吃的、喝的、用的、抹的,什麼東西都可能含有塑化劑」。如今,這場被臺灣專家稱作「目前最大的塑化劑汙染事件」,正在逐漸升溫為國際食品安全事件。
  • 塑化劑最容易對哪類人造成傷害
    飛華健康導讀:塑化劑是最近常出現在大家眼前的字眼,它嚴重威脅著我們的健康。如今,塑化劑危機是國民熱議的話題之一,然而傷害已經造成了,香港據香港大公報報導,香港浸會大學生物系一項研究發現,在二百名市民體內,九成九含有「塑化劑」。如何檢查出人體內有塑化劑?
  • 「D-day」行動開始 全臺稽查塑化劑四劍齊出
    桃園賣場趕印安全證明 部分先下架終止有毒塑化劑行動日(D-Day)今天凌晨展開,桃園縣衛生局分別前往大賣場、超商進行稽查。由於商品眾多,業者無法全數提出安全證明,部分被要求下架。D-Day行動凌晨零時在全臺同步展開,桃園縣衛生局也出動大批人力,先前往桃園市1家連鎖大賣場稽查。
  • 10款寶寶輔食油評測:一款檢出塑化劑
    世界衛生組織(WHO)和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建議,膳食中(ω-6)/(ω-3)脂肪酸的合適比例為(5-10):1。中國營養學會則根據國人的飲食結構,推薦二者的比例為(4-6):1。小結:本次檢測結果顯示,10款輔食油中,只有一款產品——
  • 幼兒觸摸生殖器正常嗎?
    家長大可不必緊張,放鬆些,一般他們在六歲以後就不再對生殖器有那麼大的興趣了。男孩子在六個月大開始就有抓自己生殖器的現象,女孩子一般在10-11個月才開始。很多孩子還會利用物品來刺激自己的生殖器,伴隨著呼吸急促的現象,但這些跟成人的手淫完全不一樣,大可不必擔心。
  • 被曝含塑化劑 網紅嬰兒核桃油背後是一場商業博弈?
    16日,網紅嬰兒輔食品牌La Tourangelle(下稱拉杜藍喬)被其品牌代理商千麥實業(上海)有限公司(下稱千麥實業)曝出部分產品含塑化劑並要求主動下架,引發不少消費者擔憂。不過,千麥實業隨後又稱,現有證據表明產品無任何安全風險。  不少消費者質疑這是一場「自導自演的鬧劇」。
  • 香港叫停進口臺灣塑化劑果凍 5歲童日食1杯即超標
    據香港《星島日報》報導,臺灣塑化劑食品、藥物愈演愈烈。香港公布,「盛香珍蒟蒻椰果(香芋口味)」果凍含塑化劑超標,即日起禁止進口香港及強制回收;一款含塑化劑的「益胃片」胃藥,及萬輝藥業五款藥物亦要回收。另一款楊桃汁疑受汙染,籲停止飲用。特區政府加緊對臺灣供港可能受汙染的食物和藥物作化驗,每天公布化驗結果。
  • 長春得了尖銳溼疣初期米粒狀圖片
    核心提示:長春得了尖銳溼疣初期米粒狀圖片尖銳溼疣是一種性傳播疾病,具有一定的感染型,可以通過性傳播,母嬰傳播,也可能接觸傳播,當患者在接觸有HPV病原體的物體,如內褲、毛巾等個人衛生用品;浴池、浴缸等公共衛生用品等,會造成接觸傳染。
  • "塑化劑"風暴席捲全臺:比三聚氰胺毒性大 易致癌
    中國網5月26日訊 近日,臺灣島內首次爆出塑化劑DEHP汙染飲料食品案,下架回收及封存的疑似問題產品種類繁多,連日來該案如雪球般越滾越大。據臺報報導,至少有40多家中下遊生產廠家受害,甚至網絡上也有人販賣含塑化劑的通暢包酵素飲品。據臺灣彰化縣衛生局網站公布的資料顯示,從臺灣知名的長庚生物科技,到連鎖的鮮茶道紅茶店,也都受牽連。
  • 塑化劑毒果醬流向麵包及蛋糕 禍殃全臺12個縣市
    臺當局衛生部門4日表示,加上先前賓漢公司下遊千賓公司生產的「毒果醬」,約30家下遊烘焙業者被波及。偵辦昱伸的彰化檢方則指出,毒果醬恐流入逾百家業者。4日檢調與各地衛生官員繃緊神經全面稽查,臺當局衛生部門官員強調,只要有跡可循,「從夜市的10元新臺幣麵包到大型連鎖麵包店,全都要查。」
  • 靠譜測評丨10款寶寶輔食油評測:一款檢出塑化劑
    目錄 1、測試樣品 2、測試指標 3、10款輔食油塑化劑檢測結果 世界衛生組織(WHO)和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建議,膳食中(ω-6)/(ω-3)脂肪酸的合適比例為(5-10):1。中國營養學會則根據國人的飲食結構,推薦二者的比例為(4-6):1。
  • 靠譜測評丨10款寶寶輔食油評測:一款檢出塑化劑
    世界衛生組織(WHO)和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建議,膳食中(ω-6)/(ω-3)脂肪酸的合適比例為(5-10):1。中國營養學會則根據國人的飲食結構,推薦二者的比例為(4-6):1。款輔食油中,只有一款產品——羅朗德(Roland)核桃油被檢出含有塑化劑DEHP,其含量為0.71mg/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