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吳長哲 見習記者 高亞坤 泰安報導
當你仰望頭頂這片藍天,俯瞰這方土地,你是否想過是誰在默默地守護這藍天碧水?儀器屏幕前監測分析數據,高空平臺煙囪旁採集汙染數據,他們掌握著全市的環境自動監測數據。泰安市生態環境指揮調度中心的仇志強就是承擔著這樣的工作。
忠於職守,藍天碧水的「守護人」
仇志強,從事環境監測工作。在環境監測方面有著十多年的工作經驗,曾獲得「泰山區優秀工作人員嘉獎」、參與山東省火電廠汙染物排放標準修訂、參與發明一種多氣體檢測儀、參加過多次省、市環境應急監測技術大比武,並多次在國內雜誌報刊發表論文著作。
「現在環境質量問題改善了很多,能看見藍天白雲,可我們還不滿意,我們要用準確、真實的數據說話!」仇志強說道。3個國控空氣站,11個省控空氣站,78個市控空氣站,12處地表水,1處水源地,241家廢氣汙染源,134家廢水汙染源,45家汙水廠,60家VOCs(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環境自動監測的數據指標,這些數據都是仇志強和他同事們了解掌握的。每天目不轉睛地盯著儀器設備的屏幕,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數據和表格早已成為泰安市生態環境指揮中心每一個人的「密友」,定時定點匯報審核、分析各種數據是泰安市生態環境指揮調度中心的日常工作。作為中心的一員,仇志強每天完成三四十項環境自動監測數據的分析、審核工作,手機上匯報工作群就有三十多個。儘管面對的是單調、枯燥的工作,他們卻沒有任何怨言。
聞風而動,環保一線的「吹哨人」
「我們環境自動監測就像人的耳目,只有看清了,聽準了,大腦才能夠做出判斷,才知道如何做。」仇志強說道。泰安市生態環境指揮調度中心就像是環保部門的「眼睛」和「耳朵」。仇志強和同事們除了每天、每周、每月定時準確地向「大腦」匯報審核數據指標,還要不定期到200多家企業檢查在線設備,保證機器設備的正常運行,以得到準確真實的數據,保證「大腦」判斷準確無誤。在疫情期間,泰安市生態環境指揮調度中心工作人員也是跟往常一樣,時刻保持在工作狀態,哪裡的數據出現異常,就立馬排查在線監測設備是否出現異常,保證「大腦」正常判斷。
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放在生態環保系統,環境監測數據就是先行的「糧草」。環境監測作為執行環境保護法的數據仲裁,在環境規劃、排汙收費、環境指標考核、環境工程驗收服務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離開了環境監測數據,處罰排汙就失去了最基本的依據。所以,它是和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的,正是掌握了這些有效的數據,各個組織部門發布通知、指令、預警才有跡可循。
勇挑重擔,生態環境的「助力者」
仇志強和他的同事們除了在辦公室緊盯屏幕上一串串的數字、計算審核、分析數據之外,親自到現場落實環境監測數據是常有的事。為了得到準確的數據,無論嚴寒酷暑、白天黑夜,經常爬到十幾米甚至數十米的監測平臺去排查、去處理,這是一項又累、又苦、又險的工作。「環境監測工作是一項苦差事,以前從事人工監測工作時,有的企業汙染物監測平臺既高又陡,這時候,為了得到真實有效的汙染物排放數據,我們就像爬電線桿的電工一樣,一步一步地爬上平臺,採集樣品、監測分析。」仇志強說道。多年的現場檢測經驗以及豐富的知識儲備,讓仇志強處理起綜合環境問題來得心應手。「現在環境自動監測設備安裝的多了,減少了到現場監測的頻次,但是我們也要不定期檢查監測設備是否正常運行,確保數據的準確性、真實性,這樣執法人員才能有據可依,監測設備運轉正常、數據真實準確就是對我工作的最好回贈。」仇志強說道。泰安市生態環境指揮調度中心在用真實的數據和行動為藍天碧水發聲,為生態環境助力。
埋頭肯幹、勇挑重擔、永不懈怠、一往無前,這是泰山挑山工精神的內涵所在。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守護泰安的藍天碧水,泰安市生態環境指揮調度中心作為「守護人」、「吹哨人」、「助力者」,時時刻刻保持在工作狀態,每一位環境監測人正在一步一個腳印地踐行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