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三味酥屋:大家都在當網紅,這家店卻堅持黃下去)
廈門從來都不缺少網紅店,甚至可以說,廈門是網紅店的先驅。在還沒有網紅這個概念的時候,就有張三瘋、趙小姐、蘇小糖了,而如今,遍地都是網紅的年代,卻有一家店堅持黃下去。
第一次看到三味酥屋還是在鼓浪嶼上,第一眼印象就是大寫的黃。整家店並不太大,瀰漫著鳳梨酥的香味。大約三十多平米,在寸土寸金的鼓浪嶼上,竟然一半的店面空間是透明的烘焙室。我也稍微知道點鼓浪嶼的地價,看到三味酥屋的布局時,只能默默感慨老闆人傻錢多……後來三味酥屋在中山路上開了一間分店,比鼓浪嶼的店大了不少,但仍然有一半的地是透明烘焙室,嗯,人傻錢多。
不過,話說回來既然分店能開到中山路,那應該還是有很多秘訣的。特地厚顏無恥地搭訕了三味酥屋的創始人李黎,她是一位明明可以靠顏值卻偏偏拼才華謀生的85後美女。她說三味酥屋要堅持「自作自售」,每一款酥從生產到銷售絕不超過26小時,要公開透明,進店直視玻璃窗就可以瞥見製作過程。而超過 26小時未出售的鳳梨酥,口感會大打折扣。李黎會把它們送給周邊的老居民與福利院。經商之道博大精深,我收回我之前膚淺的人傻錢多理論好嘛。
原來之所以敢膽子那麼大做成透明的烘焙室,是因為三味酥屋有四批輪班的烘焙師傅,每天要手工製作上萬顆鳳梨酥。所以,整間小店總是隨時充滿著濃濃的酥香。烘焙團隊專門請了一位老師傅,不做鳳梨酥,而是讓他儘可能地挑剔。挑剔配料是否拿捏準確、烘烤後的顏色是否到位、有沒有凹凸或不完整,甚至連表面的烘烤花紋也要看看對不對路……無論什麼原因,只要有點瑕疵,統統處理掉。一定要確保客人從包裝袋裡拿出的每顆酥都儘可能完美。
在透明玻璃的這頭,看到並聞到那些現烤現賣的酥餅時,錢就已經飛出了錢包了。而看到包裝時,我只能說,連銀行卡也收下吧。這家一路黃下去的店,不同於其他網紅店有各種形象代言人和各種故事,這家店除了黃,就是每個包裝上用心傳達的小故事。每本酥盒都做成書本的樣子,是名副其實的「三味書屋」。書本的封面展現著廈門風情:海上花園「鼓浪嶼」一隅、靜悄悄的漁家燈火、中山路騎樓的氣息……特別喜歡其中一首封面小詩:「有種味道叫從前慢,船慢、海慢、浪慢」,真心喜歡浪漫的氛圍,仿佛帶走了這本「書」,就可以帶走整座廈門。
每顆鳳梨酥的原材料土鳳梨來自他們的「後花園」,黃油及大部分其他原料紐西蘭進口。鳳梨酥有著花朵、小貓、愛心等形狀,還都有著不同的口味、顏色及名字。
印象最深的是黑鳳梨。顏色黑,鳳梨形,粵語暗號「喜歡你」,三味酥屋中最受歡迎的招牌產品。25分鐘雙面烘烤成型,顏黑是因為竹炭粉作祟,它有排毒功效,有益健康。
咬上一口榴槤酥,濃鬱的榴槤果香迅速從口中散發出來,分分鐘治癒焦躁的味蕾!皮薄餡足,柔軟綿密,榴槤肉絕對是親媽的分量。
牛軋糖,還在不停的地更換封面。這也是三味酥屋最難得的地方,哪怕已經變成很多人心中的「網紅」,但仍然努力突破,探索如何把廈門本土特色與產品更深地融合,不僅要走胃,更要走心。
在大家都拼命想紅的時候,這家小黃店劍走偏鋒,選擇了黃,這是屬於他們的內涵,要黃,一定要黃!
(原標題:三味酥屋:大家都在當網紅,這家店卻堅持黃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