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諱莫如深」中「莫」現今有解釋認為「莫」是西周末年周攜王(姬餘臣)的封國莫國/鄚國。
認為成語影射東周初年的二王並立(周攜王與周平王),認為正史中對周攜王的記載皆語焉不詳,此說引用戰國魏史《竹書紀年》、戰國楚簡《系年》中周攜王的歷史記載。
同時借用《戰國策·趙策二·武靈王平晝間居》、《史記·趙世家》中的「水居之民」,認為講的就是「莫國/鄚國」,因不能提「莫」,故用「水居之民」代指。
但這其實有一個問題,「莫國/鄚國」地處燕國附近,與趙國為鄰,遠離宗周,也遠離中原地區,這一地理位置是不可能作為周幽王之弟姬餘臣的封國所在。
一般而言,周王之弟的封國會在宗周王畿附近擇地建國,如周宣王的弟弟姬友(鄭桓公)被封於宗周鎬京附近,建國為「鄭」。
周幽王之弟姬餘臣(周攜王)的封地應該也在宗周鎬京附近,不可能是既遠離宗周又遠離中原地區的燕趙之地。
還有就是「莫」字在《詩經》中是有頻繁出現的。另在《左傳》、《國語》中是有提到「周攜王」,但認為「周攜王」得位不正。(《左傳·昭公二十六年》「攜王奸命,諸侯替之,而建王嗣,用遷郟鄏。」)
另,戰國楚簡《系年》中記載周幽王死後,虢公翰在虢地擁立姬餘臣為王,稱攜王。虢地位於今陝西寶雞陳倉區虢鎮,地處西周宗周附近。
還有一點就是:附會講說,「莫」字本義在春秋前為「暮」,表示日落後的時間。或為膜、幕、謨等含義,並沒有不能說、不可說等等的否定含義。歷史不能說的隱諱太多,為何不說諱趙如深、諱楚如深、諱弗如深、諱慶如深之類的字眼呢?
從而以此認為,「諱莫如深」諱談的是周攜王的之事,認為周攜王與弒父殺弟、滅亡周室的廢太子姬宜臼之間,周攜王顯然有充分的王位繼承權,但卻被諸侯們廢掉了,周室也從此王權削落,這是諸侯之間諱不可言的隱秘醜事。
但其實「諱莫如深」中「莫」也是可以作為「暮」解,莫:暮,落下、藏起來、隱藏。 「諱莫如深」諱隱藏起來居然如此之深,把事情隱瞞得很深、很緊;也是講得通的。
「諱莫如深」中「莫」其實就是我們一般常用的用於否定性不定代詞、否定副詞。 「諱莫如深」是倒裝句,應為「莫諱如深」沒有諱比這個還深了。
諱莫如深,漢語成語,原意為事件重大,諱而不言;後指把事情隱瞞得很緊。出自《穀梁傳·莊公三十二年》「諱莫如深,深則隱。苟有所見,莫如深也。」講的是魯莊公的家內醜事。孔子《春秋》中記載這段歷史時,輕描淡寫地說,莊公死的那年,公子般死去,慶父到齊國去並不明記其事。
《穀梁傳》在評論這件事時說,慶父明明是出奔到齊國的,卻說是到齊國去的,為什麼這樣記載呢?那是因為事件重大,如實記載會傷臣子之心,所以隱瞞起來不說;孔子沒有將這段歷史寫進《春秋》,人們說他是「諱莫如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