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諱莫如深」中「莫」指的是西周末年周攜王的封國「莫國」?

2020-12-14 梓歸文化

成語「諱莫如深」中「莫」現今有解釋認為「莫」是西周末年周攜王(姬餘臣)的封國莫國/鄚國。

認為成語影射東周初年的二王並立(周攜王與周平王),認為正史中對周攜王的記載皆語焉不詳,此說引用戰國魏史《竹書紀年》、戰國楚簡《系年》中周攜王的歷史記載。

同時借用《戰國策·趙策二·武靈王平晝間居》、《史記·趙世家》中的「水居之民」,認為講的就是「莫國/鄚國」,因不能提「莫」,故用「水居之民」代指。

但這其實有一個問題,「莫國/鄚國」地處燕國附近,與趙國為鄰,遠離宗周,也遠離中原地區,這一地理位置是不可能作為周幽王之弟姬餘臣的封國所在。

一般而言,周王之弟的封國會在宗周王畿附近擇地建國,如周宣王的弟弟姬友(鄭桓公)被封於宗周鎬京附近,建國為「鄭」。

周幽王之弟姬餘臣(周攜王)的封地應該也在宗周鎬京附近,不可能是既遠離宗周又遠離中原地區的燕趙之地。

還有就是「莫」字在《詩經》中是有頻繁出現的。另在《左傳》、《國語》中是有提到「周攜王」,但認為「周攜王」得位不正。(《左傳·昭公二十六年》「攜王奸命,諸侯替之,而建王嗣,用遷郟鄏。」)

另,戰國楚簡《系年》中記載周幽王死後,虢公翰在虢地擁立姬餘臣為王,稱攜王。虢地位於今陝西寶雞陳倉區虢鎮,地處西周宗周附近。

還有一點就是:附會講說,「莫」字本義在春秋前為「暮」,表示日落後的時間。或為膜、幕、謨等含義,並沒有不能說、不可說等等的否定含義。歷史不能說的隱諱太多,為何不說諱趙如深、諱楚如深、諱弗如深、諱慶如深之類的字眼呢?

從而以此認為,「諱莫如深」諱談的是周攜王的之事,認為周攜王與弒父殺弟、滅亡周室的廢太子姬宜臼之間,周攜王顯然有充分的王位繼承權,但卻被諸侯們廢掉了,周室也從此王權削落,這是諸侯之間諱不可言的隱秘醜事。

但其實「諱莫如深」中「莫」也是可以作為「暮」解,莫:暮,落下、藏起來、隱藏。 「諱莫如深」諱隱藏起來居然如此之深,把事情隱瞞得很深、很緊;也是講得通的。

「諱莫如深」中「莫」其實就是我們一般常用的用於否定性不定代詞、否定副詞。 「諱莫如深」是倒裝句,應為「莫諱如深」沒有諱比這個還深了。

諱莫如深,漢語成語,原意為事件重大,諱而不言;後指把事情隱瞞得很緊。出自《穀梁傳·莊公三十二年》「諱莫如深,深則隱。苟有所見,莫如深也。」講的是魯莊公的家內醜事。孔子《春秋》中記載這段歷史時,輕描淡寫地說,莊公死的那年,公子般死去,慶父到齊國去並不明記其事。

《穀梁傳》在評論這件事時說,慶父明明是出奔到齊國的,卻說是到齊國去的,為什麼這樣記載呢?那是因為事件重大,如實記載會傷臣子之心,所以隱瞞起來不說;孔子沒有將這段歷史寫進《春秋》,人們說他是「諱莫如深」。

相關焦點

  • 西周滅亡後,兩個周天子的正統之爭
    眾所周知,周平王東遷洛邑是西周過渡到東周的一個標誌性歷史事件,然而從西周滅亡到東周建立的這段歷史時期,周王朝卻出現了兩個周天子,並且為了爭奪正統之位,他們展開了一場鮮為人知的較量,那麼這到底怎麼回事呢?要想了解這些,我們必須回到那個風詭雲譎的時代一探究竟。
  • 西周姬姓諸侯小國,東周時刺殺天子,不齒手段成為超級大國
    西周時期建立了分封制度,功臣宗室先朝後裔都封諸侯。西周初期一個姬姓小國,東周時期使用刺殺天子的不齒手段,一躍成為了超級大國。周武王最初分封了8個公爵國,周武王的兩個叔叔虢仲和虢叔都是公爵。虢仲和虢叔相當於姬姓家族的族長,兩個虢國的歷代國君按照慣例也是周天子的輔佐大臣。此外,周公、畢公和召公位列三公,地位也高於其他同姓諸侯。姜尚作為滅商的首輔,也具有很高地位。
  • 西周、西周國,東周、東周國,到底怎麼區分?
    周王室叫宗周或成周,有些分封的諸侯國也叫「周」,以至於史學家們為了區分它們,用了不同的稱呼來進行分別,比如西周國、東周國。但還是很容易引起混淆,他們和西周、東周之間是什麼關係呢?又怎麼區分?我們今天來把這個問題理清楚。
  • 西周古國——虢國,一個尚武的民族,典故「唇亡齒寒」來自這裡
    我們都很熟悉成語「唇亡齒寒」,但不一定知曉這個成語出自哪裡,它來自虢國。歷史上的虢國較為複雜,因為它有東西南北四虢,據古文獻記載,武王定天下後,大封諸侯,虢仲封於西虢,在今陝西寶雞市陳倉區虢鎮;虢叔封於東虢,今河南滎陽西北一帶。
  • 成語司空見慣中的司空是指什麼 支付寶螞蟻莊園9月23日答案
    成語司空見慣中的司空是指什麼 支付寶螞蟻莊園9月23日答案今天問題:成語「司空見慣」中的「司空」是指?西周始置,位次三公,與六卿相當,與司馬、司寇、司士、司徒並稱五官,掌水利、營建之事,金文皆作司工。春秋、戰國時沿置。是周代掌管當時代表最先進科學技術水平的工部的手工業製造官員。漢朝本無此官,成帝時改御史大夫為大司空,但職掌與周代的司空不同。司空亦為中國姓氏之一。椐《史記-本紀-夏本紀》中記載,堯崩,帝舜問四嶽曰:「有能成美堯之事者使居官?」皆曰:「伯禹為司空,可成美堯之功。」
  • 《大秦賦》:分不清周天子東周西周君遭鄙視,原來戰國末年有兩周
    《大秦賦》畢竟是部歷史劇,講述了戰國末年秦始皇嬴政吞併六國一統天下的創世偉業,但關切到歷史的一個個小細節,不是很熟悉歷史的人,難免會看得有些迷惑,或者說是知識的淺薄,造成了先見為主的想當然。比如,這部劇裡有周天子,還有西周君,東周君,一時令人傻傻分不清楚。
  • 微讀二十四史 馮天瑜:西周封建
    自周成王起,還形成「鄉遂制度」,也即「國」與「野」對應的制度。「國」指都城及其近郊,近郊分為「鄉」。都城住著上層貴族和手工業奴隸、鄉住著下層貴族「士」,都、鄉居民合稱「國人」。「野」(或稱「鄙」、「遂」)指廣大農村,住著從事農業的「庶人」(或稱「野人」)。諸侯國也實行「鄉遂制度」,如魯國有「三郊三遂」,又稱「三鄉三遂」。軍隊由國人組成。
  • 《大秦賦》中的西周、東周是怎麼回事?看了這篇就全明白了
    其實這是沒弄清楚東周朝、西周朝和東周國、西周國的區別。中學歷史課本裡教的、大家第一印象想到的東周、西周,是指東周王朝和西周王朝,當然西周王朝在前、東周王朝在後,具體說周王室建都豐鎬時期就是西周王朝,等到犬戎破鎬京,周平王東遷洛邑之後的周朝,歷史上就叫它東周王朝了。
  • 《大秦賦》:分不清周天子東周君西周君遭鄙視,原來戰國末年有兩周
    筆者就因為歷史知識積累不到位,在看到呂不韋成為宰相帶兵攻打東周國的地方,發表了一個看法,其中就有一處錯誤,並被網友「無情鄙視」: 呂不韋出任秦國丞相,引得秦國朝堂不滿,遭人記恨,為樹立威信,向秦王請命帶領五萬大軍攻打東周君,搶奪城池,消滅東周國。心急如焚的東周君,也就是東周最後一位天子周赧王,日夜盼著齊楚燕趙韓五國帶兵前來解救。
  • 西周時期,哪些諸侯國的地位最高?他們的下場是哪樣?
    我們都了解,從西周建立之後,周天子把土地分封給大家,把土地和所屬百姓,分給貴族,王族和功臣,使得他們有屬於自己的地界,成立諸侯國,使周王室得到更好的發展與鞏固。史籍中有說,西周把天下分封,成立了七十一個小國,姓姬的有五十三人。
  • 西周秘史之笑裡藏刀:西周君與三晉國王之間的互相出賣與暗害
    笑裡藏刀這個成語,對於經常閱讀歷史書的我們來說再熟悉不過了。它通常是指某個人陰險毒辣,表面友好,實際上心中卻暗藏刀兵。戰國時期,西周公國與三晉之間的關係正可以用笑裡藏刀這個成語來形容。起初,西周君對韓魏還是十分依賴的,然而,深諳小人之道的昌他卻對西周君的天真進行了規勸。
  • 姓氏「曾」的由來,以及成語「珠聯璧合」的由來。說說三個曾國
    話說從頭,先說第一個曾國,即鄫國,此國位於山東省臨沂市蘭陵縣,姒姓,為夏同盟酋長少康封給其次子曲烈的封國,最早在河南中部鄭州一帶,後遷往東部今商丘市柘(音ZHE,四聲)城縣一帶,再遷到山東。至春秋時期,鄫國被莒國所滅,鄫國太子巫逃到魯國,他被認為是姓氏曾的始祖。這是姓氏曾的第一個來源。
  • 西周早已滅亡,為啥大秦賦還有西周君橋段?背後隱藏一段恐怖故事
    #大秦賦#熱播歷史劇《大秦賦》中,老三周考王即位後,因為前車之鑑,害怕老四不學好的就學壞的,再來一次弒兄篡位,就將他分封出去,封地在「河南」,也就是春秋前面十二王居住的王城,建立了西周國(東周朝早在春秋最後一任天子就將王城東遷二十裡,新王城名為「成周」,即洛陽)。看到這裡,聰明的讀者可能還有一個疑問:怎麼大秦賦中周天子還住在西周君的封地裡?
  • 看年表學歷史 丨61.西周(20)前777年-前771年
    西虢於西周末年東遷至三門峽、平陸一帶,建都於下陽,這時稱作北虢;公元前775年,虢人滅焦,將都城遷至上陽,這時稱作南虢。東遷後的西虢、北虢、南虢,只是不同時期的稱謂,實為同一國。此時南虢國的國君為虢石父。)人滅焦(西周國名,姬姓,始封君為召公奭之子譙侯,故址在今河南陝縣西)。
  • 瘋狂猜成語口字上面三個封字成語答案
    瘋狂猜成語是一款根據圖片提示猜成語的小遊戲,玩家在消磨時間的同時還能夠學習成語知識,何樂而不為呢?瘋狂猜成語有一關的圖片畫著三個封把口封上了,下面給你帶來答案分享。 三緘其口 三緘其口 (sān jiān qí kǒu) 解釋:緘:封。三,泛指多次。在他嘴上多次貼了封條。
  • 戰國七雄為何沒人敢動周王室,東周國和西周國又是怎麼回事呢
    周天子分封的諸侯中,等級是不一樣的,有君、侯、王等不同的稱謂。無論是春秋時期田氏齊國的建立,還是三家分晉後韓、趙、魏的獨立,都需要周王室來確認他們地位的合法性。到了戰國時期,實力強大起來的諸侯國,都想要稱王,來彰顯實力,滿足自己的虛榮心。而王的名義,就必須由周王室以天子的名義來賜封,這樣才會名正言順,被天下人認可,否則若是自封為王,不僅得不到認可,還會被天下人恥笑。
  • 成語每日一薦|除了 百發百中,你還知道有哪些成語?
    出處:《戰國策·西周策》:「楚有養由基者;善射;去柳葉者百步而射之;百發百中。」典故:蘇厲,是戰國時期從事政治外交活動的謀士。有一次,他聽說秦國大將白起將要帶兵攻打魏國都城大梁,而大梁一旦被秦佔領,附近的西周王室就有危險。
  • 西周長江流域最窩囊諸侯大國,戰國時被孫子輩楚國滅國
    西周將功臣名將姬姓子孫分封到各地,在長江流域有一個諸侯大國,幾百年後卻被孫子輩楚國滅掉。西周將姬姓宗室和功臣分封到重要地區,每個地區都有諸侯成為一方首領,管理小諸侯,徵討蠻夷。比如魯國和齊國在山東對付東夷和淮夷,燕國在北方對付遊牧民族,衛國在朝歌,晉國在山西南部對付戎狄。
  • 「諱莫如深」的故事
    後來孔子寫《春秋》的時候,寫到了魯國的這段歷史,孔子就用隱諱的筆法把它一帶而過,所以就留下了這條成語——「諱莫如深」,指孔子因為自己國家的醜事而忌諱。後來,人們把對事情深深隱瞞都叫作「諱莫如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