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伊利諾州立大學(芝加哥校區)工業設計專業讀碩士的作者,為芝加哥奧黑爾國際機場設計的分類式垃圾桶。
當你手上攥著垃圾,看到一排分類垃圾桶時,是否為該往哪個桶扔糾結過?看了桶上的提示還是不明白?現在簡單了!正在美國伊利諾州立大學(芝加哥校區)工業設計專業就讀研究生的本文作者設計的垃圾桶,或許能讓你對垃圾桶的功能一目了然。今年5月,他的作品獲得了美國「芝加哥工業設計挑戰賽」第二名。雖然從設計到實際應用還有資金上的困難,但是聯想到國內垃圾桶存在的不方便扔棄和清理、桶口偏小,甚至用造型可愛動物的嘴「吃垃圾」的設計,就覺得本篇文章讓人很受啟發。
參賽為機場設計垃圾桶
位於伊利諾州的芝加哥是美國第三大城市,轄區內的奧黑爾國際機場規模龐大,世界最大的兩家航空公司——美國聯合航空公司和美利堅航空公司在此設立了各自的大本營。這座機場設有4座航站樓,跑道多達7條,平均每年有6500萬人次經此穿梭世界各地。這樣一個聞名全球的巨大民航樞紐,基礎設施不給力怎麼行?於是,芝加哥航空局和幾家生產商聯合主辦了「芝加哥工業設計挑戰賽」,希望能夠收集到優秀的創意,用於機場內基礎設施的改良。筆者有幸參加了分類式垃圾桶的設計比賽,並由此對垃圾桶的人性化設計有了更多認識。
這次大賽共分為4個設計板塊:分類式垃圾桶(recycling and trash receptacle)、建築物「生態外衣」(Sustainable wall treatment for concrete surfaces)、嬰兒護理站(baby changing station)和機場便民設施(airport amenities)。大賽對垃圾桶的設計有4條主要要求:皮實耐用,能「Hold」住機場龐大的客流;質地輕巧,便於挪動;方便清理和維護;高辨識度,讓旅客能短時間內找到垃圾桶。
比賽初期,筆者到奧黑爾機場做實地調查。通過與機場管理人員交談,了解了機場目前面臨的問題以及期望的解決方向。跟街頭、商場、飯店等場所不同,機場長期處於繁忙狀態,旅客來去匆匆,垃圾桶必須容量龐大、數量眾多、分布密集,以便讓時間緊迫的旅客們隨時隨地找到扔垃圾的地方。這帶來了一個簡單卻又致命的問題:成本太高。一個全類別「通吃」的普通鐵皮垃圾桶,造價少說也要500美元,而環保分類垃圾桶的成本還要多出幾倍。同時,機場龐大而集中的客流會大大提高垃圾桶的使用頻率,其實際壽命要比街頭的垃圾桶短得多。如果全面配備環保垃圾桶,財政並不十分寬裕的奧黑爾機場表示「鴨梨山大」。
環保垃圾桶讓旅客犯難
出於成本考慮,奧黑爾機場的垃圾桶目前以普通型與環保分類型混搭的方式分布。據機場管理人員觀察,大部分旅客明顯「偏愛」普通垃圾桶,而對分類型垃圾桶感到很困惑。
原來,奧黑爾機場的分類垃圾桶與普通垃圾桶通常挨在一起,前者的垃圾投放口不論哪種分類都明顯小於普通垃圾桶,對匆匆忙忙的旅客而言,還是那些能輕鬆「接住」垃圾的普通大垃圾桶更能迎合旅客的需要。另外,環保垃圾桶的顏色是沉悶低調的深藍色,造型也並不鮮明突出,在繁雜的機場內很不搶眼。
相比之下,普通垃圾桶則是壯碩的圓筒形身材,還裹著一身「紅袍」或「白衫」,具有極高的辨識度,進一步強化了對旅客的吸引力。對大多數旅客而言,再高尚的環保行為也無法報銷誤機造成的損失。而當不懂英語的外國旅客,辛辛苦苦找到分類垃圾桶的時候,可能又傻眼了——沒有形象的圖片,沒有醒目的標誌,只有陌生的英文提示:「廢棄物還是可回收物?」環保不是選擇題,如果旅客短暫停留過程中還要為垃圾分類糾結半天,往往會選擇敬而遠之,走也。
不過,奧黑爾機場垃圾分類收效甚微,正是本次參賽作品設計的出發點,即色彩不夠醒目、造型辨識度低、垃圾投放不易、分類標示不清、成本過高這5個要素。
參賽期間,筆者還遠赴垃圾分類高手國家——日本「取經」。我在東京的成田機場調查發現,貼牆而立的垃圾桶個個巨大無比,極具存在感,再匆忙的旅客也難以對垃圾桶視而不見。再走近一看,簡直就是一座迷你垃圾站,分類多達5種不說,每一種垃圾都用不同的顏色和圖案標註,文字說明用了中、日、韓、英4種語言,大部分外國旅客都能一目了然,正確投放垃圾。
作者設計的用於固定垃圾袋的金屬環。更換垃圾袋時,工作人員只需掀起前蓋,通過滑軌拉出垃圾袋的固定環即可輕鬆拆裝垃圾袋。省力省時,提高了工作效率。
4個設計讓你想扔錯都難
進入正式設計階段。根據奧黑爾機場的要求及其現存的問題,筆者和搭檔設計的垃圾桶採用亮麗鮮豔的綠色和橙色,增加整體的辨識度;標誌圖案分別做成紙張、易拉罐、玻璃瓶等對應垃圾類別的形狀;桶壁正面下半部分鏤空,讓人們一眼就能看到裡面盛放的垃圾種類;垃圾投放口同樣根據垃圾類別做了「個性化」設計,提示旅客將手中的垃圾對號入座,比如盛放廢紙張的桶,投放口呈扁平長條狀,不僅能讓旅客一目了然,還有效防止其他垃圾混入其中;類似漏鬥的下滑造型使得垃圾能夠借重力滑入口內,便於快速投放,為旅客節省時間。這樣一來,旅客們能從多個方面快速找到垃圾桶並清楚地知道垃圾的分類,想扔錯都難。
在方便旅客的同時,垃圾桶的設計還照顧到了環衛人員處理桶內垃圾的問題。機場內現有垃圾桶更換垃圾袋的方式,是打開上蓋將垃圾袋拎出來。而我們為垃圾桶設置了一組滑軌,工作人員只需掀起前蓋,通過滑軌拉出垃圾袋的固定環即可進行垃圾袋的更換。變上提為平拖,省力省時,提高了效率。
垃圾桶壁正面下半部分鏤空,人們可以直接看到裡面盛放著什麼垃圾;紙張的投放口特別設計成長條形,進一步明確分類的同時,還能有效防止其他類垃圾「魚目混珠」。整個垃圾桶採用模塊化設計,由數個金屬部件拼裝而成,既便捷又耐用。
組裝模塊化 便宜又耐用
除了好用,有效節約成本也是本次比賽的衡量標準之一。因此,模塊化設計是筆者參賽作品的亮點。為方便局部更換與運輸,整個垃圾桶的框架由一塊塊黑色的折彎金屬板拼接而成,可以被拆解成數個金屬部件,一旦機場需要增加垃圾分類,只需要加裝這些金屬板,原本只有兩種分類的垃圾桶就可以快速擴充至3種、4種、5種甚至更多。同樣,如果垃圾桶局部受損需要更換的時候,也只要替換掉受損的部件,大大節約維護開支。
材質方面,垃圾桶整體使用以碳鋼為主的可回收金屬,構成垃圾桶框架的金屬板全部採用折彎工藝進行加工,表面進行氧化處理呈現黑色,正面和頂部擋板使用切割工藝,降低了加工難度。如此設計,又進一步壓縮成本。
經過3個月的努力,筆者的這個垃圾桶設計最終摘得銀牌。為了能從這次比賽中挖掘出更多的人性化理念,找出自己的差距,筆者還詳細了解了金牌得主的設計亮點。
一等獎獲得者是與筆者同校同專業的大四學生。首先,他將垃圾桶的模塊化設計做得更加簡潔,通過簡單拼接就能實現垃圾桶的成型和穩定,而不需要其他固定件來輔助,既提升了拆裝的便利,又進一步迎合了機場對於節約成本的迫切需求。每一個類別的桶都可以自由拆卸拼接,便於工作人員為單獨的桶進行維修或更換。
其次,一等獎作品在「身材」上比筆者的設計要大得多,能夠很好地滿足機場這種大客流場所的使用需求。這個垃圾桶支持三項分類,中間主桶用來裝普通垃圾,投放口巨大,再粗心的旅客也很難扔偏。
第三,設計者巧妙地將垃圾袋的更換方式融入到模塊化設計裡,整個垃圾桶可以對半打開,從而輕鬆取出垃圾袋,省事兒又新穎。總的來說,第一名的基本設計理念與筆者的相通,甚至部分細節的出發點也一樣,但他們在很多方面都做得更出色,冠軍名頭當之無愧。
垃圾桶壁正面下半部分鏤空,人們可以直接看到裡面盛放著什麼垃圾;紙張的投放口特別設計成長條形,進一步明確分類的同時,還能有效防止其他類垃圾「魚目混珠」。整個垃圾桶採用模塊化設計,由數個金屬部件拼裝而成,既便捷又耐用。
獲獎作品商業化差錢
在評選出名次之後,這場比賽平靜落幕了,但筆者很關心各個得獎設計的後續發展。根據比賽規定,奧黑爾機場的工作人員會帶著前三名的設計與生產商研討投產問題。那麼,最終生產商會採用哪種設計方案呢?按捺不住好奇心,筆者再一次到奧黑爾機場進行確認,結果卻讓人大跌眼鏡:機場並沒有採用任何一組獲獎選手的設計,只是對原有的紅、白色普通垃圾桶進行了改良,將投放口一分為二,分別用於可回收垃圾(recycle)和其他廢棄物(waste)。
不管怎麼說,這倒是最為經濟的一招——對現有垃圾桶造型的簡單修改,不用花多少錢還能兼顧分類。但這樣的修改並沒解決垃圾桶辨識度低、分類標準不清晰、扔垃圾不輕鬆等問題。雖然前三名設計的作品,理論造價均符合大賽要求的500美元以內,但奧黑爾機場顯然還是嫌貴,向更省錢省事的策略妥協了。不過,相信芝加哥不會「駛離」環保之路,畢竟奧黑爾機場是無數旅客造訪這個美國第三大城市的門戶,相信它終會尋求功能與成本的最佳平衡點,配以全面周到的人性化環保設施。
垃圾桶壁正面下半部分鏤空,人們可以直接看到裡面盛放著什麼垃圾;紙張的投放口特別設計成長條形,進一步明確分類的同時,還能有效防止其他類垃圾「魚目混珠」。整個垃圾桶採用模塊化設計,由數個金屬部件拼裝而成,既便捷又耐用。